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去营养科(糖尿病看营养科)

健康科普李医师 0
文章目录:

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49岁的李阿姨,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让她大吃一惊。为了降血糖,她听从朋友建议,每天坚持吃银耳,甚至一日三餐都少不了。

三个月后,她信心满满地去医院复查,结果却让她目瞪口呆……她的血糖究竟是降了,还是升了?银耳真的能“治”糖尿病吗?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


糖尿病,这个“沉默的杀手”到底有多可怕?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确诊那一刻,而在于长年累月对人体的慢性损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位居世界首位(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甚至已经出现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李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平时不太关注饮食,喜欢吃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运动也少。直到一次体检,空腹血糖高达9.8mmol/L(正常范围为3.9~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到7.5%,医生明确告诉她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

这才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银耳真的能降血糖?误区还是科学?

确诊糖尿病后,李阿姨没有第一时间遵医嘱服药,而是选择了“食疗”。

听说银耳富含膳食纤维,可以降血糖,她便每天吃银耳羹,甚至三餐都少不了。然而,三个月后复查,结果让她大跌眼镜——她的空腹血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到了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增至8.1%。

医生告诉她:“银耳虽好,但不能代替科学控糖。”

那么,银耳到底能不能降血糖呢?答案是:银耳确实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葡萄糖吸收,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单靠银耳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此外,很多人煮银耳羹时喜欢加红枣、冰糖、莲子等高糖食材,这反而会让血糖飙升。

李阿姨的银耳羹里加了不少红枣和冰糖,导致血糖不降反升。

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调控,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单靠某一种食物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科学管理。想要稳定血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科学饮食,避免“甜蜜陷阱”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核心是低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即选择能缓慢升高血糖的食物,如:

· 优选粗粮:燕麦、糙米、藜麦、全麦面包等,避免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条。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苦瓜,减少土豆、红薯等高淀粉类食物。

· 减少糖分摄入:远离含糖饮料、蛋糕、甜点,水果要适量,尤其是葡萄、荔枝等高糖水果。

特别提醒:即使是“天然食品”,也可能隐藏着高糖陷阱,例如蜂蜜、红枣、枸杞等,糖尿病患者需要谨慎食用!

2. 迈开腿,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太极拳等。

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配合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李阿姨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每天快走30分钟,并结合简单的力量训练。

一个月后,她的血糖明显下降,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很多。

3. 规范用药,遵医嘱别擅自停药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害怕吃药会上瘾,或者担心副作用,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事实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

遵医嘱服药,才能防止并发症发生。

4. 定期监测血糖,做到“心中有数”

血糖监测就像“体检”,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建议糖尿病患者:

· 空腹血糖(每天早晨测一次)

· 餐后2小时血糖(每天测一次)

· 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测一次)

李阿姨过去从不测血糖,觉得“感觉没啥问题就行”,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使没有症状,血糖异常仍会损害身体。

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意外发生。


医生的忠告:糖尿病管理,贵在坚持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控制血糖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很多患者一开始积极控糖,但一旦血糖有所好转,就开始松懈,导致病情反复。

糖尿病管理,就像“养花”,需要长期呵护,才能开出健康之花。

李阿姨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饮食结构,坚持运动,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血糖。

三个月后复查,她的空腹血糖降到了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回到了6.8%,医生对她的努力表示肯定。她终于意识到:控糖没有捷径,科学管理才是正道!


结语:健康是一种责任,别让糖尿病偷走你的生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科学管理,积极行动,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像李阿姨一样,正视疾病,科学控糖,迎接更健康的自己!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公开讲座:《糖尿病的科学管理》


这篇文章不仅传递了科学的医学知识,还通过生动案例增强了感染力,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健康启示。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愿每一位患者都能科学控糖,健康生活!

首个糖尿病特医食品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北京协和医院陈伟任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特医食品)启动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该实验室由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共建,是国内首个糖尿病特医食品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糖尿病代谢机制阐释、突破精准营养干预技术瓶颈。

1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特医食品)揭牌仪式。主办方供图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表示:“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协和医院将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步伐。”此外,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段盛林也表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将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同推动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实验室主任陈伟。主办方供图

我国糖尿病特医食品产业化开发与市场监管存在多项“卡脖子”技术瓶颈,为应对这一挑战,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介绍,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糖尿病特医食品的靶向设计与精准创制。同时,实验室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构建完善的原料、产品及临床评价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推动糖尿病特医食品产业的标准化、智能化示范进程。

预期通过2年的实验室建设,打通“原料研究、配方设计、工艺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科普推广”全产业链条。未来,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将专注于服务市场监管。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邓慧敏表示。

我国已制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使用通则,正抓紧制定包括糖尿病在内的10多类特医食品配方标准。“希望此次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在标准制定、研发生产、临床应用及营养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特医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强调。

责编:陈龙飞

主编:张赫

校对:谷雨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4岁女童竟查出糖尿病并发症!咋回事?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然而,这两天,浙江一家医院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却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医生的诊断。

女童高糖饮食

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小女孩,就诊时小患者无精打采,面色淡漠。家长表示,孩子平时不仅活泼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胃口也很好。

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傅克勇: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最近一个月来就是多饮、多尿,我们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当时测的血糖是31.68mmol/L(毫摩尔每升),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毫摩尔每升)。

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这名儿童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经过初步对症处理后,患儿随即被转诊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救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我们及时给予了她扩容,还有液体的补充。把胰岛素用上之后,这个小朋友整体的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患儿父母之前并未察觉孩子患有糖尿病,直到近期突然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特别是吃了大量甜品、奶茶等高糖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2到3年前,她可能已经有隐匿的糖尿病产生。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她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或者说没有达到临界值。她还能够勉强地控制血糖,但是当她有这种一次性的感染打击,或者是一次性的高能量食品摄入、高糖食物摄入,她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代偿。酮症酸中毒时,小朋友就会有这种深大的呼吸、乏力、没力气、精神差等等一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昏迷。这个时候就是比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往往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我们一般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大多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酮体是脂肪分解产生的,但是正常人身体里有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直接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当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时候,身体需要调动脂肪来作为供能,这样的话脂肪分解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些物质称为酮体,酮体是个酸性物质,但是积累过多之后,身体的酸碱平衡变成酸性,这个时候就叫酮症酸中毒。

也就是说,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偶尔的高糖饮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乃至酮症酸中毒,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奶茶、蛋糕等高糖饮食会成为致病的诱因。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身体不得不分解脂肪供能,而脂肪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积聚过多,便会引发酸中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病人会多尿,多尿之后会觉得口渴,会多饮。如果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会影响病人的神智,最常见的感觉就是疲乏无力,不爱说话,再严重一些,比如说有些人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儿,是丙酮的味儿。有一些人因为酸性物质堆积,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包括肚子疼、恶心、吐,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死。

医生表示,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起病往往比较急,临床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超半数患儿合并酮症酸中毒。目前,儿童Ⅰ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方式提早筛查提前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发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有哪些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呢?

医生建议,即便是健康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患儿肥胖,胰岛素抵抗,甚至血糖代谢异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说,一天的添加糖建议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但常常一杯奶茶里就加了超过25克的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胰腺工作三次,分泌三次胰岛素。如果一天吃六顿,那胰腺就得工作六次。如果总是让胰腺这么累,而且吃的还都是高糖、大量的食物,长此以往对胰岛的负担肯定加重。两三年后,胰腺就会累垮,甚至彻底罢工。这时候,可能就会患上另一种Ⅱ型糖尿病。

医生提示,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高发家庭的儿童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糖尿病主要表现的是多尿,动不动就口渴,生长有点迟滞等等。这些肯定都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看看。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