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和糖尿病(得了跖疣就是得了hpv吗)
- 1、掌跖疣的治疗与预防
- 2、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足病
- 3、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足病
掌跖疣的治疗与预防
掌跖疣的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方式
1. 局部药物治疗
- 水杨酸:通过剥脱角质层破坏疣体,需持续数周。
- 氟尿嘧啶软膏:抑制病毒增殖,联合封包疗法效果更佳。
- 维A酸类:调节表皮分化,适合浅表疣体。
- 斑蝥素:引发水疱使疣体脱落,需医生操作。
2. 物理治疗
- 液氮冷冻:常用方法,可能需多次治疗,疼痛感较强。
- 激光(CO2、脉冲染料):精准破坏疣体,适合顽固病例。
- 电灼/微波:高温灭活病毒,可能留疤,需局部麻醉。
- 手术切除:易复发,仅用于少数顽固疣体。
3. 免疫疗法
- 咪喹莫特乳膏:刺激局部免疫,减少复发。
- 干扰素注射:直接抗病毒,用于难治性疣。
- 光动力疗法(PDT):结合光敏剂和光照,破坏感染细胞。
4. 其他疗法
- 中药泡洗(鸦胆子、板蓝根):可能辅助治疗,但证据有限。
- 热疗(局部加热至44℃):部分研究显示可促进消退。
二、预防措施
1. 阻断HPV传播
- 避免赤脚在公共浴室、泳池行走,穿防水拖鞋。
- 不共用毛巾、鞋袜等个人物品。
- 保持手足干燥,减少潮湿环境(如换穿吸汗袜)。
2. 皮肤保护
- 处理手足伤口(如裂口、倒刺)及时消毒。
- 避免搔抓或自行修剪疣体,防止自体接种。
3.增强免疫力
-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 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减少免疫抑制状态。
4. 定期观察
- 手足新生物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注意事项
- 复发可能:HPV潜伏期长,治疗需耐心(通常数周至数月)。
- 特殊人群:免疫低下者(如HIV、器官移植患者)易复发,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 疫苗问题:现有HPV疫苗主要针对生殖器型别,对掌跖疣预防作用有限。
提示:若家庭中有多例患者,建议同步治疗并消毒环境(如用60℃热水洗浴用品)。顽固疣体可考虑联合疗法(如冷冻 免疫调节)。及时就医是关键,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扩散。
通过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大多数掌跖疣可有效控制,保持皮肤健康需长期防护。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足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杨浦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百姓健康》栏目。我们将邀请辖区内各大医院的专家为大家解读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期邀请到的是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胡之华,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糖尿病足病的话题。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胡之华
说到糖尿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认为糖尿病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要血糖控制好就是一种不严重的疾病。其实恰恰相反,糖尿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因为其在没有特异性症状的基础上,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危险并发症。其中有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那就是——糖尿病足病。
一 、什么是糖尿病足病呢?
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下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二、 糖尿病足病有什么危害表现?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人一生中发生足溃疡的可能性为25%,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病属于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具有显著的危害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等级。
1级表现: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已经出现开放性病灶,比如浅表溃疡、血泡破裂或者水疱等等,但是其肌肉组织仍然完好无损。1级表现属于糖尿病足最轻型的表现,可能会引起患者走路不适或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级表现:在此阶段,糖尿病足不但会出现皮肤表面的开放性病灶,还会伤及患者的肌肉组织,能够在检查中明显看到肌肉组织的损伤。但是,2级表现并不会对患者的韧带造成损伤,可能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3级表现:在此阶段,糖尿病足患者不但会出现肌肉组织损伤,其韧带组织也已经遭受破坏。此时,糖尿病足患者已经出现死骨形成、骨髓炎或者深部脓肿,不但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感,还会明显影响患者正常行走的功能。
4级表现:在此阶段,患者除了上述类型的症状以外,足部的少部分已经出现干性坏死或者湿性坏死。此时,患者的部分足部功能已经丧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足部功能来完成正常生活,已经属于非常严重的类型。
5级表现:5级表现也是糖尿病足的最严重阶段。在此阶段,患者的足部几乎完全出现干性坏死或者湿性坏死,足部功能完全丧失。这一阶段就是糖尿病性足坏疽阶段。到此时,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截(脚)趾甚至截(下)肢处理,只有通过截趾(肢)才能够将其有效治疗,否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 糖尿病足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损伤。高血糖能对全身的神经造成损伤而致其敏感性下降,最常受累的神经包括下肢和足部神经,结果会导致保护性感觉丧失和麻木,这被称为周围神经病变。因为足部麻木和感觉障碍,即便是微小损伤都无法被及时察觉,导致伤口/溃疡的出现,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则会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并发症。神经病变使得患者足部无法感知冷或热、微小损伤(如割伤、扎伤)或不合脚的鞋子的摩擦,有时即便鞋里面有异物(小石子或尖锐物体),也浑然不知,因此极易受伤。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尤其容易发生神经病变。
2.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会使足部问题发生风险增加。高血糖会造成下肢和足部血管狭窄和硬化,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引起血循环不良和缺血。缺血的发生致使足部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生命营养物质和氧气的缺乏,造成溃疡、感染和伤口无法愈合。循环不良也会导致水肿、皮肤干裂和足部发冷。另外吸烟会使动脉硬化加速而加重血循环障碍。
3.足部畸形
足部肌肉神经的损伤会造成肌力下降,行走失衡,进而导致足部和足趾外形的改变,造成异常受力点和骨突,最终发生皮肤溃疡。足部畸形也会造成患者难以找到合脚的鞋。如果你的脚出现了畸形,不要试图强行将脚塞入普通鞋子,而是应该选择特殊的治疗鞋或足部矫形鞋垫。
4.外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人体内的营养变化和高血糖给细菌提供的养分,很容易发生感染。足部鸡眼,跖疣,甲沟炎等处理不当也是感染高危原因。感染常出现在足部受损部位或溃疡处。感染可能由真菌/酵母菌引起、影响皮肤和足趾如脚癣,或由特殊细菌引起更严重的影响深层骨骼如骨髓炎的发生。
四、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病,该怎样来治疗呢?
糖尿病足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包括多学科涉及内分泌科、神经科、骨科、血管外科、创伤外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建议每6-12个月需要进行双足专科检查。如果出现足部刺痛、灼痛、麻木、足部发冷、对于痛觉、温度感觉减退,行走困难,夜间静息痛、趾端发黑、足跟出现溃疡时需及时就医,寻求专科医师的诊疗。
就诊时会进行多项检查,如足部有否畸形,是否存在其他感染迹象,温度觉,触感疼痛反应,足动脉搏动检查。踝-肱动脉血压比值,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等判断患者下肢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纠正代谢紊乱、积极支持疗法等)、局部创面治疗(新型敷料等)、外科手术(清创术、植皮术、血管重建、微创介入及截肢等)等措施。总体疗效来说,目前糖尿病足病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的态势。
五、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病有哪些特色?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足病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及气虚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虚血瘀,络脉瘀阻为其本,湿热火毒为其标。
杨浦区中医医院中医皮肤疮疡科在治疗糖尿病性足病及糖尿病足坏疽上采用中西医内、外治相结合的分期辨证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疗效,充分应用“经典经方”辩证论治,“从瘀,从虚,从毒”论治,同时采用一系列中医外治特色的诊疗技术,针对足部创面护理,换药修复,加速愈合,避免后遗症等,提高患者整体修复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该院是上海市脉管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今年中医外科皮肤科获得上海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孵化项目,重点建设糖尿病足病的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外科最能体现中医外治法的精髓,作为中医医院的外科皮肤科,积极开展中药药膏涂擦箍围、中药药液熏洗溻渍、药线引流、拖线治疗、穴位贴敷、中医定向治疗、中药化腐清创术等中医外治特色治疗项目。疗效显著,深受病员好评。
六、康复后的糖尿病足患者日常生活管理有哪些?
1.适当正确地运动
应当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运动评估及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步行锻炼能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下肢肌力,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饮食方面
低糖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摄入足量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有助于创面的愈合。
3.糖尿病足病的食疗
糖尿病足病患者检查生化指标很多是升高现象,白细胞数值升高,血糖升高,血凝指标升高。但最容易有两低情况: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如果一味补充人血白蛋白可能造成治疗费用的增多,建议可采用通过中药食疗药膳的方式来改善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黄芪猪蹄汤:
带筋猪蹄一只(650克左右) 黄芪50克 当归10克,可适当加小红枣3个,姜片3-5片,闷炖直至猪蹄酥软,每周服用2-3次。
功效:补益气血,扶正和营。
适应症:糖尿病足溃疡、下肢慢性溃疡、压疮等难愈性创面合并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七、糖尿病足病防复发的家庭护理
如果溃疡患者经过千辛万苦的过程得以伤口闭合,就应该格外小心来预防复发。而预防中自我管理是关键,例如日常的足部护理、检查、生活习惯等。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可能不重视,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好了,就又可以随心所欲了,尤其是年龄较轻的个体,殊不知危险一直伴随着自己。
因此,为了改善患者对自我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效果,医护人员应该给予适宜的教育和培训,并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间隔周期1到3个月)。
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鞋,无论鞋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需要定期测量,及时调整。专业的适合糖尿病足的鞋,能起到良好的足底减压作用。
患者在家中可以每日自我检查双脚是否有异常,如老茧、水疱、擦伤等,双手同时触摸足部感觉温度是否有发冷或发热(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温度过低可能有动脉血管闭塞的可能)。
患者可每日清洗双足,水温在40°C左右,时间约10分钟。不宜长时间较高温度泡脚。润肤液使用保持足部皮肤滋润,避免干裂。正确地修剪趾甲,对于老茧和鸡眼等病灶,一定要到医院请专业人士帮忙,切勿自己处理。任何时候都不要赤脚走路,穿鞋时一定要穿袜子,每次穿鞋袜前检查里面是否平整无异物。
最后,切记糖尿病足伤口的闭合不等于完全治愈,而是处于缓解期,因此日常自我管理和定期寻求专业照护是预防足溃疡复发的关键。
来源:上海杨浦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足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杨浦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百姓健康》栏目。我们将邀请辖区内各大医院的专家为大家解读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期邀请到的是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胡之华,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糖尿病足病的话题。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胡之华
说到糖尿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认为糖尿病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要血糖控制好就是一种不严重的疾病。其实恰恰相反,糖尿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因为其在没有特异性症状的基础上,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危险并发症。其中有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那就是——糖尿病足病。
一 、什么是糖尿病足病呢?
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下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二、 糖尿病足病有什么危害表现?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人一生中发生足溃疡的可能性为25%,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病属于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具有显著的危害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等级。
1级表现: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已经出现开放性病灶,比如浅表溃疡、血泡破裂或者水疱等等,但是其肌肉组织仍然完好无损。1级表现属于糖尿病足最轻型的表现,可能会引起患者走路不适或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级表现:在此阶段,糖尿病足不但会出现皮肤表面的开放性病灶,还会伤及患者的肌肉组织,能够在检查中明显看到肌肉组织的损伤。但是,2级表现并不会对患者的韧带造成损伤,可能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疼痛感。
3级表现:在此阶段,糖尿病足患者不但会出现肌肉组织损伤,其韧带组织也已经遭受破坏。此时,糖尿病足患者已经出现死骨形成、骨髓炎或者深部脓肿,不但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感,还会明显影响患者正常行走的功能。
4级表现:在此阶段,患者除了上述类型的症状以外,足部的少部分已经出现干性坏死或者湿性坏死。此时,患者的部分足部功能已经丧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足部功能来完成正常生活,已经属于非常严重的类型。
5级表现:5级表现也是糖尿病足的最严重阶段。在此阶段,患者的足部几乎完全出现干性坏死或者湿性坏死,足部功能完全丧失。这一阶段就是糖尿病性足坏疽阶段。到此时,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截(脚)趾甚至截(下)肢处理,只有通过截趾(肢)才能够将其有效治疗,否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 糖尿病足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损伤。高血糖能对全身的神经造成损伤而致其敏感性下降,最常受累的神经包括下肢和足部神经,结果会导致保护性感觉丧失和麻木,这被称为周围神经病变。因为足部麻木和感觉障碍,即便是微小损伤都无法被及时察觉,导致伤口/溃疡的出现,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则会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并发症。神经病变使得患者足部无法感知冷或热、微小损伤(如割伤、扎伤)或不合脚的鞋子的摩擦,有时即便鞋里面有异物(小石子或尖锐物体),也浑然不知,因此极易受伤。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尤其容易发生神经病变。
2.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会使足部问题发生风险增加。高血糖会造成下肢和足部血管狭窄和硬化,导致周围血管病变,引起血循环不良和缺血。缺血的发生致使足部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导致生命营养物质和氧气的缺乏,造成溃疡、感染和伤口无法愈合。循环不良也会导致水肿、皮肤干裂和足部发冷。另外吸烟会使动脉硬化加速而加重血循环障碍。
3.足部畸形
足部肌肉神经的损伤会造成肌力下降,行走失衡,进而导致足部和足趾外形的改变,造成异常受力点和骨突,最终发生皮肤溃疡。足部畸形也会造成患者难以找到合脚的鞋。如果你的脚出现了畸形,不要试图强行将脚塞入普通鞋子,而是应该选择特殊的治疗鞋或足部矫形鞋垫。
4.外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人体内的营养变化和高血糖给细菌提供的养分,很容易发生感染。足部鸡眼,跖疣,甲沟炎等处理不当也是感染高危原因。感染常出现在足部受损部位或溃疡处。感染可能由真菌/酵母菌引起、影响皮肤和足趾如脚癣,或由特殊细菌引起更严重的影响深层骨骼如骨髓炎的发生。
四、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病,该怎样来治疗呢?
糖尿病足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包括多学科涉及内分泌科、神经科、骨科、血管外科、创伤外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建议每6-12个月需要进行双足专科检查。如果出现足部刺痛、灼痛、麻木、足部发冷、对于痛觉、温度感觉减退,行走困难,夜间静息痛、趾端发黑、足跟出现溃疡时需及时就医,寻求专科医师的诊疗。
就诊时会进行多项检查,如足部有否畸形,是否存在其他感染迹象,温度觉,触感疼痛反应,足动脉搏动检查。踝-肱动脉血压比值,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等判断患者下肢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纠正代谢紊乱、积极支持疗法等)、局部创面治疗(新型敷料等)、外科手术(清创术、植皮术、血管重建、微创介入及截肢等)等措施。总体疗效来说,目前糖尿病足病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的态势。
五、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病有哪些特色?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足病发病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及气虚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虚血瘀,络脉瘀阻为其本,湿热火毒为其标。
杨浦区中医医院中医皮肤疮疡科在治疗糖尿病性足病及糖尿病足坏疽上采用中西医内、外治相结合的分期辨证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疗效,充分应用“经典经方”辩证论治,“从瘀,从虚,从毒”论治,同时采用一系列中医外治特色的诊疗技术,针对足部创面护理,换药修复,加速愈合,避免后遗症等,提高患者整体修复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该院是上海市脉管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今年中医外科皮肤科获得上海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孵化项目,重点建设糖尿病足病的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外科最能体现中医外治法的精髓,作为中医医院的外科皮肤科,积极开展中药药膏涂擦箍围、中药药液熏洗溻渍、药线引流、拖线治疗、穴位贴敷、中医定向治疗、中药化腐清创术等中医外治特色治疗项目。疗效显著,深受病员好评。
六、康复后的糖尿病足患者日常生活管理有哪些?
1.适当正确地运动
应当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运动评估及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步行锻炼能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下肢肌力,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饮食方面
低糖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摄入足量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有助于创面的愈合。
3.糖尿病足病的食疗
糖尿病足病患者检查生化指标很多是升高现象,白细胞数值升高,血糖升高,血凝指标升高。但最容易有两低情况: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如果一味补充人血白蛋白可能造成治疗费用的增多,建议可采用通过中药食疗药膳的方式来改善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黄芪猪蹄汤:
带筋猪蹄一只(650克左右) 黄芪50克 当归10克,可适当加小红枣3个,姜片3-5片,闷炖直至猪蹄酥软,每周服用2-3次。
功效:补益气血,扶正和营。
适应症:糖尿病足溃疡、下肢慢性溃疡、压疮等难愈性创面合并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七、糖尿病足病防复发的家庭护理
如果溃疡患者经过千辛万苦的过程得以伤口闭合,就应该格外小心来预防复发。而预防中自我管理是关键,例如日常的足部护理、检查、生活习惯等。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可能不重视,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好了,就又可以随心所欲了,尤其是年龄较轻的个体,殊不知危险一直伴随着自己。
因此,为了改善患者对自我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效果,医护人员应该给予适宜的教育和培训,并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间隔周期1到3个月)。
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鞋,无论鞋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需要定期测量,及时调整。专业的适合糖尿病足的鞋,能起到良好的足底减压作用。
患者在家中可以每日自我检查双脚是否有异常,如老茧、水疱、擦伤等,双手同时触摸足部感觉温度是否有发冷或发热(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温度过低可能有动脉血管闭塞的可能)。
患者可每日清洗双足,水温在40°C左右,时间约10分钟。不宜长时间较高温度泡脚。润肤液使用保持足部皮肤滋润,避免干裂。正确地修剪趾甲,对于老茧和鸡眼等病灶,一定要到医院请专业人士帮忙,切勿自己处理。任何时候都不要赤脚走路,穿鞋时一定要穿袜子,每次穿鞋袜前检查里面是否平整无异物。
最后,切记糖尿病足伤口的闭合不等于完全治愈,而是处于缓解期,因此日常自我管理和定期寻求专业照护是预防足溃疡复发的关键。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