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打针打哪里(糖尿病打针打哪个位置)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免去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动态血糖仪了解一下
有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血糖监测是医生了解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降糖效果以及后期作为病情随访的重要参考。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静脉血浆糖
此种方法更多地是在医院开展,患者自我监测时不可能随时随地监测静脉血浆糖。
2. 末梢血糖仪
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也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需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析,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反映这次抽血前8~12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监测,人体的血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点时的血糖还是各种糖化蛋白的监测,都没有办法精准的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因此持续监测血糖一直是人们的梦想。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动态血糖监测,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便捷全景式的观察到个体葡萄糖水平的瞬息波动。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运用临床,除了能够实时显示监测的结果之外,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警功能、预警功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实时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由葡萄糖感应器、传感器植入装置、发射器、记录仪和分析软件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可以全面地连续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如何使用?
1. 患者在医院填写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2. 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植入动态血糖监测葡萄糖探头。
3. 链接记录器和发送器。
4. 绿灯闪烁表示机器正常工作。
5. 特定的保护装置固定仪器。
6. 记录动态血糖就餐、运动、治疗情况。
哪些患者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它更好地达标,同时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
3.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所谓围手术期,就是在即将进行手术和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需要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正在进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低血糖、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夜间的低血糖。
5.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
6. 血糖波动特别大的患者,或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地保持高血糖的患者。
7. 妊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能够让患者了解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以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利于患者病情,在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同样重要。
第一、患者要做好饮食、运动、睡眠以及降糖药物使用的记录。
第二、在佩戴的过程中不建议进入磁场,比如去做核磁共振,进行x线检查等。
第三、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不建议进行盆浴或者浸泡洗。
第四、手机对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使用。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胰岛素注射部位是否有讲究?打哪里吸收最快?4个部位一文讲清
体外注射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和病情发展到后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们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但胰岛素是一种注射液,就像打针。我们打针有时打手背,有时打胳膊,有时还打屁股针,根据不同的注射需要,有不同的注射位置。
那么胰岛素注射的位置不同,效果是不是也不同呢?往哪里打吸收得最快呢?
一般来说,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四个: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和臀部。
这4个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所以更加适合。
吸收胰岛素速度:最快。
注射的具体位置:用一个拳头盖住肚脐,在肚脐两侧约1个手掌宽的距离内注射。
要避开的位置:肚脐周围和腰侧。
- (1)脐周:以肚脐为圆心,半径2.5厘米的圆形区域内不要注射,大约是一个拳头盖住肚脐那么大。因为肚脐四周是腹部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且血管非常丰富,胰岛素注射后可能很快入血,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 (2)腰侧:靠近腰部两侧的位置容易造成肌肉注射,疼痛感大而且皮下脂肪少,不利于胰岛素的吸收。
吸收胰岛素速度:稍慢。
注射的具体位置:侧面或者后侧部位,上臂外侧四分之一的部位(手臂三角肌下缘外侧)。
要避开的位置:手臂三角肌内。内侧的血管和神经丰富,有明显的疼痛感,并且感染概率大。
吸收胰岛素速度:较慢。
注射的具体位置:大腿上端外侧。
要避开的位置:膝盖附近和内侧。因为大腿血管及神经分布于内侧,膝盖附近脂肪薄。
适合情况:少儿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大腿或臀部。
吸收胰岛素速度:最慢。
注射的具体位置:臀部上端外侧,从髋骨上缘往下至少10厘米远处。
要避开的位置:臀部内侧和下方,因为容易变成肌肉注射。
适合情况:少儿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大腿或臀部。成年人如果想要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较慢时,也可以选择臀部。
(1)为什么要轮换?
长期在同一位置注射胰岛素容易产生局部硬结和皮下脂肪增生,不仅难看而且会直接导致药物的吸收时间延长、吸收率下降、血糖波动。
(2)如何轮换?
- 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如每天早饭前的一针都注射在腹部;
- 每天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如一天内的第一针注射在腹部,第二站注射在大腿处;
- 左右轮换:如早晨注射在左腹部,次日早晨注射在右腹部。
将注射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为两个等分区域),如下图所示,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
问上医,让更多人拥有健康,让健康更简单!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不吝您的点赞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