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少会得糖尿病(吃得少容易得糖尿病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近4万人研究:主食吃太少,增加糖尿病风险

来源:生命时报

主食,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误会:“得了糖尿病最好不要吃主食”“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

很多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只吃一点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示主食对健康的影响,并教你如何科学搭配。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钟历勇

不吃主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刊发一项澳大利亚团队的研究,经过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表示,近年来“主食有罪论”甚嚣尘上,让不少人对主食的功能产生了深刻偏见。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首,它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还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脂肪过度分解、蛋白质过度消耗等现象,影响多种机体功能。

钟历勇表示,为了保证总体热量需求,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的人,通常会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的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超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热量,因此过量摄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这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低碳水饮食与生酮饮食类似,后者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来促进脂肪分解、生成酮体,再通过大量饮水排出体外,这原本是为了治疗癫痫而发明,虽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但从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出现反弹,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甚至危害心脑血管,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采用。

主食吃不够的副作用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

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掉,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等情况。

肌肉流失

蛋白质对肌肉的生长、修复非常重要。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影响记忆力

美国研究发现,坚持不吃碳水化合物一周,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嗜睡易疲劳

主食吃得少,可导致人体细胞和各组织缺乏“燃料”、能量代谢异常,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疲劳、嗜睡、昏昏沉沉。

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食吃得不够,易造成机体缺乏葡萄糖,甚至低血糖。

情绪抑郁

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另外,如果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降低生育力

英国研究发现,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降低男性的睾酮水平,从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和精子数量减少。

不同人群的主食搭配

良好的代谢需靠均衡膳食来实现,不可偏废。钟历勇表示,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占50%~55%最有利于人体代谢健康。

若想保证饮食健康,最科学可靠的方法是遵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需要减重控糖的人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要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精制碳水如精加工大米、面食等,升糖指数较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给胰岛β细胞带来负担,引发肥胖及餐后高血糖等代谢性问题。

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不但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大多数普通人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保证每日摄入量在50~150克,或占碳水摄入总量的30%~40%,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酌情减量。

虽然新鲜水果也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之一,但水果富含果糖,对于控糖人群来说不宜多吃,每日以200~350克为宜。

大多数坚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亦为优质碳水和优质脂肪的重要来源,每日以25~35克为宜。

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玉米、薯类等,也可起到减缓升糖的效果。

近3万人研究:主食吃太少,更易患上糖尿病!是真的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有些人减肥,主食碰都不碰;有些人养生,米饭只敢吃半碗;还有些人,觉得碳水是罪魁祸首,恨不得从饮食里彻底剔除。但你有没有想过,饭吃太少,反而可能让糖尿病找上门?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最近一项近3万人的研究发现,长期主食摄入过低,糖尿病风险可能更高。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颠覆认知?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我接诊过一位40岁出头的中年男士,身材消瘦,精神却不太好。他说自己一直特别“自律”,生怕血糖高,几乎不吃主食,天天靠肉、蛋、蔬菜填饱肚子。

结果呢,一查血糖,空腹血糖飙到了7.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超标,妥妥的2型糖尿病前期。他懵了,反复问我:“我明明不吃糖、不吃主食,怎么会这样?”

过度控碳,胰岛功能可能更糟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那肯定是糖吃多了,主食吃多了。其实,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的问题。

如果胰岛素像个工人,负责把血糖搬进细胞里,提供能量,那糖尿病就是这个工人要么太懒,要么力不从心,搬不动血糖,血糖就只能在血管里“晃悠”,时间一长,血糖高了,糖尿病也就来了。

那么,主食吃少了,为什么反而会影响胰岛功能?

  1. 胰岛素“懒”了
    长期低碳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细胞“闲”太久,工作效率下降,等到真正需要处理血糖时,它们反应慢,工作能力下降,血糖控制就变得不稳定。
  2. 脂肪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
    很多人不吃主食后,会增加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高脂饮食会让脂肪酸堆积,影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反而更容易升高。
  1. 肝脏偷偷“造糖”
    碳水吃少了,身体会觉得“缺粮”,于是肝脏开始自己制造葡萄糖,反而可能让血糖不降反升。长此以往,血糖稳不住,糖尿病风险上升。
低碳饮食,真能治好糖尿病吗?

很多人推崇“低碳生酮饮食”,觉得控碳是降糖的关键。短期来看,低碳饮食的确能让血糖下降,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

  • 低碳生酮饮食,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血糖可能飙升得更快。
  • 长期不吃主食可能引起营养失衡,导致维生素B族缺乏,影响神经系统,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 高蛋白、高脂饮食增加肾脏负担,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特别是肾功能不太好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别再被“主食=糖尿病”这种误区骗了。真正决定血糖高低的,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单纯地“吃不吃饭”。

既然主食不能少,那该怎么吃才健康?

  1. 控制总量,别过量,也别太少
    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建议占总能量的50%-60%,对于普通成年人,一天250-400克的主食是合理的,不要盲目减少。
  1. 选择好碳水,远离“垃圾碳水”
  2. 精白米面吃太多,血糖波动大,建议换成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杂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等。
  3. 少吃加工食品,像蛋糕、甜饮料、精制零食,这些才是真正的“糖王炸弹”。
  4. 搭配膳食纤维,血糖更稳定
  5. 主食 蔬菜 蛋白质的搭配模式,让血糖上升更平稳,不容易波动。
  6. 例如,吃米饭时,搭配些豆类、蔬菜或坚果,既能增加饱腹感,又能缓解血糖上升速度。
  7. 少吃多餐,避免血糖过山车
  8. 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胰岛功能的冲击。

糖尿病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结果。过度控制碳水,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胰岛素功能更差,增加糖尿病风险。

所以,别再把主食当“敌人”了。真正健康的饮食,是适量、均衡、科学搭配,而不是走极端。吃对了,血糖稳,身体也更健康。

健康,不是靠“忍”,而是靠智慧。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华医学会,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y Diet." WHO, 2021.

主食吃太少,增加糖尿病风险!

来源:【草原云】

主食,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误会:“得了糖尿病最好不要吃主食”“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胖”……

很多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只吃一点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刊发一项澳大利亚团队的研究,经过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

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制作:白雪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 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