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0糖饮料糖尿病(糖尿病0糖0能量饮料)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0糖0卡0脂肪”的饮料,是真的吗?

酷暑难耐,冰爽的饮料成为很多人的最爱。近年来,以“0糖”等为卖点的饮料走红市场。走进商超,不少包装上印着“0糖0卡0脂肪”的饮料虽然售价比普通饮料要高不少,但仍然很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0糖”饮料中真的不含糖吗?为何“0糖”饮料也会让人增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0糖0卡0脂肪”饮料畅销市场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超市看到,在摆放着上百种饮料的货架上,多个品牌饮料外包装显著位置标有“0糖0脂肪”“0糖”“无糖”等字样,其外包装也大多走清新路线,以单色系为主。

在走访多家便利店时记者发现,不少便利店将“0糖”品类的饮料放在显眼的位置。“‘0糖’卖得快,就连‘0糖’的零食、奶制品都卖得更好些。”一家便利店的店员杨女士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的高糖饮料,目前这些“0糖”的健康型饮料更受年轻人欢迎。

在网购平台上,“0糖0卡0脂肪”的饮料更是数不胜数。记者在一家电商平台上以关键词“0糖饮料”搜索发现,销量最好的是一款“0糖”椰乳饮料,月销量目前已超9万元,其页面详情写着“减糖不减甜,好喝无‘腹’担”;“0糖”气泡水也非常畅销,“清爽不怕胖,喝完没有负罪感”的广告语让不少消费者为其买单。有买家留言称:“戒不掉碳酸饮料,‘无糖’汽水满足我的需求。”

中科院2021年11月发布的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无糖饮料(剔除包装饮用水)市场规模只有16.6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增至117.8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76亿元规模。“‘0糖0卡0脂肪’气泡饮料、零食的强势崛起,已经扭转了中国食品市场的方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说。

“0糖”饮料并非完全无糖

既要好喝,又要健康,“0糖”饮品似乎成为不二之选。

但“0糖”饮料中真的没有糖吗?其实并不是——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糖含量低于0.5g/100mL的饮料,就可以标注为“0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勇表示,“0糖”饮料指的是没有添加蔗糖、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的饮料,但仍含有一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0糖”饮料也并非没有糖,大部分饮料为了口感会添加一些代糖。

“代糖,也就是人造甜味剂,实际上要比白糖甜很多倍。”薛勇介绍说,代糖按照来源分为3类:第一类是糖醇,属于营养性甜味剂,来源于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糖醇甜度在0.5至0.95(蔗糖甜度为1),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果葡糖浆等;第二类是人工合成类,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依据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目前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非营养性甜味剂共有18种,其中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等11种人造甜味剂;第三类是天然植物来源,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如甘茶叶提取的甘茶素、甜叶菊提取的甜菊糖苷等。

薛勇说,不同饮料使用的代糖并不相同,比如零度可乐主要使用阿斯巴甜,一些品牌气泡水配方表中,主要出现的甜味剂为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等。“随着工艺和技术进步,口感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甜味剂正在加快推广应用。”朱丹蓬指出,当下我国已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0”糖饮料不宜过量饮用

“血糖高低和加不加糖没有直接的关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原味面包、馒头等都会导致血糖升高,不能仅通过加没加糖,来判断饮料是否适合糖尿病人饮用。

据了解,代糖的甜度比蔗糖更高,很容易让人陷入“甜蜜陷阱”。法国研究人员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常见的“安赛蜜”甜度是蔗糖的100倍以上;阿斯巴甜,甜度高出蔗糖200倍;三氯蔗糖的甜度更是蔗糖的600倍。同时,代糖也并非都没有热量——阿斯巴甜的热量与蔗糖相仿。

“对于代糖的副作用,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范志红说,有研究表明,相对于糖,代糖对健康的危害要小一些。但也有研究表明,大量摄入代糖,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造成代谢紊乱和食欲上升,进而导致体重增加。“总而言之,代糖也是糖,含有代糖的饮料不宜过多饮用。”她说。

“要谨防对‘0糖’饮料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性。”范志红强调,保持健康的秘诀,根本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对消费者而言,“0糖”饮料虽好,但不可贪喝。

结语

当下正是“三伏天”,很多地区依然高温炎热。我们通过选取凉席、雪糕冰激凌、防晒服、“0糖0卡0脂肪”饮料这4种在夏天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以质量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希望通过这组报道,有助于消费者选择更高质量的防暑降温产品。

本期主编:史玉成

本期实习小编:周有为

转自:中国质量报

来源: 中国质量报

无糖饮料当水喝,男子突发糖尿病,专家:“0糖”敞开喝仍存健康隐患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周珊 刘姗姗

一顿速食外卖配上一罐气泡饮品,可以让人顿感惬意舒爽,但普通碳酸饮料普遍含糖量、热量较高,所以“无糖”“0糖”饮料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宠。

这种0糖、0脂、0热量的饮料真的是减肥和降糖“神器”,可以敞开了喝吗?20日,江城专家提醒称,无糖饮料并非减肥和降糖的好选择,千万不要认为“无糖”“低糖”饮料就是健康饮品而岔着喝,过量饮用不仅可能增加食欲,存在肥胖的隐患,还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每天至少喝5瓶,白领代谢失控

今年30岁的孔先生一直单身独居,想着年轻身体底子好,他总是熬夜加班工作,还频繁参加一些交际应酬。虽然近半年来业绩攀升,但暴增的工作量也让他常常连早餐都来不及吃,中餐、晚餐只能点外卖,或参加应酬饭局。为了减压,孔先生喜欢上碳酸饮料,但担心含糖饮料喝多了导致发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气泡饮料,每天至少喝4、5瓶。

半个月前,正在出差的孔先生总觉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坚持到项目完工返回武汉,孔先生感觉全身疲惫乏力无法缓解,只好请假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就诊。

经详细了解患病经过、病史,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孔先生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肾病内分泌科接诊医师谭金枚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像孔先生这样,年轻且无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多与长期劳累、高压、熬夜、口味重、喜食外卖等不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状态相关。近年来,随着“无糖”、“0糖”饮料的流行,许多人陷入饮食误区,甚至因此诱发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谭金枚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孔先生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为避免病情恶化引发酮症酸中毒昏迷危及生命,谭金枚立即为孔先生制定了药物综合治疗方案并叮嘱他纠正饮食习惯,目前经一周对症治疗,孔先生的血糖、甘油三酯水平等各项指标已逐步恢复正常。但遗憾的是,年仅30岁的他已患上糖尿病,需要长期接受降糖治疗。

饮料刮起无糖风,受年轻人热捧

极目新闻记者探访江城多家商超发现,标榜“健康生活”的低糖或无糖饮料成为许多市民购买饮料的首选,此类饮品逐渐赢得货架“C位”,各大社交平台都刮起了一阵“无糖风”,各大饮料品牌也纷纷推出了无糖饮料。

在位于街道口的一家便利店内,4个两米高的冰柜被各色饮料填满,其中一些标有“0糖、0脂肪、0卡路里”字样的饮料被摆放在醒目位置。店员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控糖”,特别是25岁左右的女性,因此店里无糖饮料的销量一直很不错,受欢迎程度早已超过了普通的含糖饮料。

“减肥期间,总是特别想喝甜味饮料。无糖饮料用代糖替换蔗糖,但还是能喝出甜味,既满足了自己,心里的负罪感也少一些。”刚刚选购完一瓶无糖饮料的市民王小姐说。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无糖饮料”,显示有多页产品信息,每页有多种产品,乌龙茶、冰红茶、气泡水、苏打水、椰子汁等传统饮料均推出了无糖或零糖的系列。其中一款号称“0糖0脂0卡”的无糖饮料月销超过3万件,深受消费者欢迎。

据国内某机构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随着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已有近6成消费者购买过无糖饮料,其201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远高于饮料总体增长率。

无糖不等于健康,千万别岔着喝

对此,长江航运总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郭爱莉表示,不少人认为含糖食品是影响血糖升高、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所以当无糖食品出现时,会更想尝试。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可以用无糖饮料来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事实上,备受大众青睐的“0糖”“无糖”饮食产品并非完全无糖,仍可能含有果糖、麦芽糖,这些成分一样可在人体内转变为葡萄糖,食用过量后导致血糖升高;而富含甜味剂的“代糖”饮品,过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仅增肥,还影响胰岛素分泌。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牛力介绍,无糖碳酸饮料只代表里面不含蔗糖,但实际上可能含有木糖醇、甜菊糖、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无糖饮料用甜味剂代替传统饮料中的蔗糖,虽然热量相对较低,但甜味剂可能刺激食欲和增加饥饿感。而这种饥饿感会使人对其他含糖食物产生极大的兴趣,最终摄入过量食物。同时由于人工甜味剂甜度远远超过蔗糖,会使人对于含有天然甜味的水果蔬菜降低兴趣,转而选择更多使用人工甜味剂的食品或加工食品。所以,如果过量饮用此类饮料会带来肥胖隐患。

牛力特别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无糖饮料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此外,有些无糖碳酸饮料里还含有磷酸,如果长期喝可能影响钙质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千万不要认为“无糖”“低糖”饮料就是健康饮品而岔着喝,过量饮用还是对身体有伤害,特别是本身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郭爱莉建议,市民在选购饮料、食品时还应多看配料表,做好甄别,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每日饮水应不少于2000毫升,可选用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适量牛奶、豆浆等饮品。日常一旦出现骤然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视力改变、皮肤感染、私处炎症、牙龈炎或者餐后恶心、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每喝一口甜饮料或都在促进糖尿病,运动也不能抵消伤害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主要与吃饭、肥胖和缺乏运动有关,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诱因——含糖饮料!最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喝一口甜饮料或都在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即使运动也不足以抵消伤害。

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

糖尿病风险增加41%

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即使运动达到了指南推荐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喝较多的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说明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收集他们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量,以及他们日常的运动数据。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最终分析发现,即便是运动量达到指南推荐量,每周喝≥2杯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也会分别增加22%、7%。

换句话说,我们每喝一口甜饮料或是在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即使运动也并不能抵消甜饮料带来的伤害!

爱喝甜饮料

正在摧毁你的胰岛细胞

你身边有把饮料当水喝的人吗?2025年1月,《自然·医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可能与摄入含糖饮料相关。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介绍,饮料中的添加糖会迅速提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或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与此同时,含糖饮料的热量高、营养素密度低,且不易产生饱腹感,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

那是不是喝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会好一些?

“无糖饮料”一般指不含蔗糖、白砂糖等传统糖类,但是含有一些代糖品(或称为甜味剂)的饮料,会让舌头认为“好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表示,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无糖饮料”有很多成分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发生“误判”。

““无糖饮料”含有的代糖品会让舌头认为“甜”,却不是糖,胰岛素误认为跟糖有一定的关系,就会出现紊乱,不该分泌的时候分泌,该分泌的时候不分泌,血糖也开始乱套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会喝一瓶不含糖的代糖饮料,大约在三到五年之后,就会有内分泌问题,出现肥胖或血糖代谢问题。”

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

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胰岛素是体内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它负责促进机体对葡萄糖摄取、利用与储存,维持血糖的稳定。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时,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患者90%以上为2型糖尿病,主要后天因素与不良饮食、低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有关。

糖尿病会损伤人体的血管,危害非常严重。“人体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血管,凡是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有的人眼睛看不见了,就是视网膜病变。有的人下肢发凉、麻木和疼痛,甚至皮肤破溃,被诊断为糖尿病足,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脑大血管病变。”

健康饮品可选择这2种

白开水

最健康的饮品首选还是白开水。白开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能够维持生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润肠通便等。同时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它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也最安全。

如果不喜欢喝没有味道的白水,可以在白水中加1至2片新鲜柠檬片或3至4片薄荷叶

茶水

经常喝茶对身体有诸多好处,有多项研究曾指出,经常喝茶可降低患癌、中风、高血压、心血管病、痴呆、死亡等风险。日常可以适量喝点茶。但不宜大量饮用浓茶。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