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管理(糖尿病足管理师)
糖尿病足患者居家管理注意事项
来源:兰州日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居家管理至关重要,可有效预防感染、溃疡加重及截肢风险。近日,兰州市中医医院脉管病科专家为糖尿病足患者总结了居家管理的详细注意事项。
日常足部检查与护理
1.每日检查双脚
检查部位:脚底、脚趾间、足跟、趾甲周围,可用镜子或请家人协助。
注意症状:红肿、水泡、破溃、渗液、皮肤温度变化(发凉或发热)、趾甲异常(嵌甲、真菌感染)。
提醒:即使微小伤口也需重视,不可自行挑破水泡或撕扯死皮。
2.足部清洁与保湿
清洗:每日用37℃左右温水(用手肘测试水温)轻柔清洗,避免长时间浸泡(
擦干: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尤其注意趾缝,避免潮湿引发真菌感染。
保湿:足部干燥时涂抹无刺激性润肤霜(如凡士林),但趾缝间需保持干燥。
3.预防足部损伤
鞋袜选择:
鞋子:宽松透气,避免尖头或高跟鞋;穿鞋前检查内部有无异物。
袜子:选择棉质、无接缝、浅色(便于发现渗液或血迹),每日更换。
避免赤脚行走:即使在家中也要穿拖鞋,防止异物刺伤。
修剪趾甲:平剪(勿弧形剪),边缘用锉刀磨平,避免损伤甲床。
血糖与循环管理
1.严格控糖
遵医嘱用药或注射胰岛素,避免漏服或自行调整剂量。
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波动情况,目标值需个体化(如老年人可适当放宽)。
每3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一般
2.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活动5分钟,可做足部运动(如踝泵运动、脚趾抓毛巾)。
保暖措施:冬季穿厚袜,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直接接触足部(因感觉减退易烫伤)。
戒烟:吸烟会加重血管狭窄,显著增加截肢风险。
伤口处理与就医指征
1.伤口紧急处理
发现伤口: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勿用酒精、双氧水)消毒,覆盖无菌敷料。
避免自行用药:如紫药水、不明草药,可能掩盖感染迹象。
禁止拖延:即使小伤口,若48小时未愈合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分泌物异味,需立即就医。
2.紧急就医情况
足部发黑、冰凉、剧烈疼痛或完全无痛(提示缺血或神经坏死)。
发热伴足部红肿,可能提示深部感染或骨髓炎。
新发溃疡或原有溃疡扩大、渗液增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关键六步骤,远离糖尿病足!
一防二控三饮食,四护五动六减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给社会、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尤为重要。
以下关键六步骤,帮助远离糖尿病足。
一防二控三饮食,四护五动六减压。
01 早发现,早预防
糖尿病足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足溃疡发生的关键。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发现,分级预防,根据足溃疡发生的不同危险阶段进行干预,实现“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进行高危足筛查和处理,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二级预防:即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综合诊疗,加速创面愈合,减少不良结局,提高生活质量;
三级预防:即针对力学改变的序贯治疗/减压处理与随访。
02 控制血糖
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时的高脂血症、高糖血症及其所产生的蛋白非酶糖基化产物,可通过促进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及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加速其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同时高脂血症和神经结构蛋白的非酶糖基化,还可通过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促进其神经病变的发展。
此外,血糖控制不良还可影响伤口愈合,高血糖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伤口修复所需大量蛋白质、氧气、维生素等物质无法被运输到伤口部位,使得修复能力大大减弱,甚至恶化加剧。白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降低,对病毒杀伤力下降。
因此,严格控制血糖,阻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对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03 饮食管理
做到定时定量,三餐合理搭配,补足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禁吃含糖量高的食品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尽量减少外出饮食或宴会聚餐。
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对无特别需要的患者应采取定时、定量、定营养要素、不定食品的饮食疗法。控制饮食,保持标准体重很重要。
04 足部护理
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须具备以下防护知识:
(1)保护足部,避免外伤及低温烫伤,用37~38°C 温水泡脚,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彻底擦干。冬季洗完脚后,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器或直接烤火取暖,脚易干裂时涂搽甘油或植物油。
(2)鞋袜透气性要好。袜子不要太大,不穿有松紧带的袜子。忌穿有破洞的袜子,穿破后的袜子应丢弃不宜缝补,缝口处的棱角会磨坏皮肤。每日换洗袜子,不穿不平整的袜子,以防脚受压影响血循环。
(3)鞋应略比脚长0.5cm,试鞋要穿着袜子,避免穿过紧、前面开口或露出脚趾的鞋及高跟鞋,更不能赤脚外出。无论是多好的鞋也不可1次连续穿5h,每次脱鞋后要检查双脚是否有压红区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对足部原有的病变如脚气、皲裂、鸡眼等应及时处理。同时剪指甲时要小心,按时修剪且不能太靠近皮肤,以免损伤甲沟皮肤而导致感染。
(5)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经常测试足部感觉,包括关节位置觉、足部振动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等。
(6)学会足部检查,如有皮肤颜色或温度改变、感觉异常、趾甲变形等,要及时正确求医,防止贻误病情。
05 足部运动
(1)按摩足部可以改善微循环并有利于经常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弹性及皮肤温度。足部按摩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动作轻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血液循环明显改善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患者行动不便时可以让家属协助按摩。
(2)对血管原因引起的糖尿病足可采用毕格尔氏运动法:
①首先让患者躺在床上,双腿上举与床面呈60~90°角,停留至脚尖发白或局部缺血时(或约0.5~2min),再将腿放下;
②将脚垂于床沿下,直到脚底发热或充血2~5min,然后脚踝部分向上下左右活动约3min至脚部颜色红润;
③患者平躺于床上,用毛巾包裹热水袋温暖脚部5min,可以有效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指导患者做足部运动,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2min,足下垂2min,平放2~5min,反复5~10次。足部及足趾向上、下、内、外各运动10~20次,早晚约10min,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06 足部减压
减轻体重及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尽量卧床休息。糖尿病足部溃疡90%发生于受压最大的部位,神经营养障碍性溃疡主要为保护性感觉丧失和受压引起。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层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改变使组织增厚、僵硬,进一步引起关节活动受限,足受压极易导致溃疡的发生,在此情况下,及时减压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佳芸,宁丽,葛华英,等.糖尿病足风险自评工具的构建与验证[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5):1811-1817.
[2] 蒋娅,谢翠华,罗祥蓉,等.基于三级预防的糖尿病足全程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2):68-73.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李赛 东伟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王建华医生:糖尿病足防护攻略大全,用生活中的细节保全双腿
本文共3688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由糖医生控糖团队专家顾问团成员,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王建华提供,欢迎朋友们阅读,转发;有好的建议想法,欢迎各位朋友们积极评论,茫茫人海相遇即缘分,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学习一点靠谱知识,遇见你是我们的荣幸~#糖医生#
案例张大娘今年70岁,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由于平常治疗依从性较差,血糖、血压长期控制欠佳。近两年来,老人自觉双下肢发凉怕冷,右小腿远端肤色轻度发紫,活动耐力也大不如前,走一段路腿就感觉不舒服,必须停下来歇会儿才能继续走。老人认为这一切都与年龄有关,一直没把它当回事。前些日子老人过70大寿,孙女给她买了双新鞋,老人穿了没几天,发现右足小趾磨起了个小水疱,老太太就用针把水疱挑破了,没几天小脚趾开始红肿、破溃,并逐渐向邻周蔓延,家人从药店里买来消炎药膏外涂,仍不见好转,右足小脚趾很快发黑,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送老人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右脚趾深度溃烂、有明显渗出及骨质破坏,符合"湿性坏疽",最后不得已接受了"截趾手术",前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伤口痊愈出院。
糖尿病足(简称"糖足")是糖尿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进展很快,一旦诊断延误或处置不当,可迅速引起足部溃烂,导致截肢。造成这种不良结局的原因固然很多,没及时发现或重视程度不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糖尿病足在发病前是往往有前兆的,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早处理,类似张大娘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那么,糖尿病足发病前有哪些先兆表现呢?
糖尿病足有哪些先兆症状?1、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
患者下肢皮肤麻木、刺痛、感觉迟钝、甚至完全丧失。这些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即便是皮肤出现擦伤磨破或烫伤起疱往往浑然不觉,因此,如果你有以上情况,一定养成每天检查脚的习惯。
2、足部皮肤干裂或浸渍发白
由于植物神经受损,有些糖尿病人出汗少,下肢尤其是足部皮肤容易干燥皲裂;还有些糖尿病人,穿的鞋既挤脚又不透气,脚趾缝间皮肤浸渍发白。以上两种情况都容易引起足溃疡、烂脚的情况。
3、足部胼胝(老茧)
足部胼胝(俗称老茧)是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独立高危因素,可增加足底局部的压力,胼胝下正常组织由于过度持续的挤压而发生足溃疡。因此,对有脚部胼胝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找专业医生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4、下肢发凉、疼痛
腿发凉是患者下肢血运不好的早期表现,随后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者走一段路就会出现下肢肌肉疼痛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缓解,病人往往被迫走走停停。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下肢"静息痛",即在休息不活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这是下肢血管严重阻塞的标志。
5、足部的轻微损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话用在糖尿病足病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许多糖尿病人对足部轻微的擦伤、浸渍或小水泡不当回事,处理不及时或太随意,忽视无菌操作,结果伤口迅速恶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作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爱护自己的双足。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务必要引起重视,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避免截肢风险。
医生怎样早期筛查糖尿病足?对于症状典型的糖足患者,临床判断并非难事,但这时往往已不是病情早期。在糖尿病足早期,由于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或引不起重视,但这恰恰又是糖足防治的最佳时期。因此,对糖尿病足进行早期筛查非常必要。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可能避免出现严重疼痛甚至截肢等后果。
关于糖尿病足的筛查:
第一:是足部外观检查,看足部皮肤温度、色泽和外形是否正常,有无鸡眼、嵌甲、水疱或皲裂,有无擦伤、裂伤、抓伤等异常情况,以及趾缝间是否有破溃等;这个糖友们在家自己要常做,年轻人每天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脸,咱们要学会宝贝自己的脚。
第二:是周围神经的检查,检查足部是否有痛、温、触觉的减退或丧失,方法包括触觉检查、痛觉检查、温度觉检查和震动觉检查,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电位等);这个比较专业,医生在做糖尿病并发症的全面检查的时候一般会给大家安排,我们自己也要有这根弦,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第三:是下肢动脉检查,主要检查下肢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了解下肢血供情况,包括物理触诊法和仪器检查法(踝肱指数测定、下肢血管超声或造影)。这也是医院的检查项目,需要定期做一下,了解自己的动脉是不是有狭窄。
9字要诀教糖友在家做好足部护理(1)查——每天仔细检查双脚。要特别注意足趾缝间,必要时可借助镜子或由家人帮助。足底部受压部位是检查的重点,观察有无胼胝、鸡眼。还需观察足趾和趾间皮肤,若发现局部皮肤红肿、擦伤、水泡、皲裂、足癣、甲沟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医治。小伤口也不能忽视。因某些创伤造成感染,哪怕是发生小的破溃后也要马上用生理盐水清洗,用无菌纱布包扎。
(2)洗——每天用温水和中性香皂洗脚。洗脚前先用手试水温,水温40℃左右为宜,水太热容易烫伤皮肤,水太凉又不利于血液循环。泡脚时间不宜太长,以10~15分钟为宜。洗完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干毛巾擦拭干净(要特别注意脚趾缝是否擦干),之后涂润肤露以保护皮肤,但不可涂在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面。严重的足跟皲裂,可以使用水杨酸乳膏、尿素酯等特殊润肤霜
(3)修——正确修剪趾甲。修剪趾甲应在洗完脚后进行,此时趾甲软化可避免趾甲劈裂。使用指甲刀应横向直剪,然后用趾甲挫将趾甲两边挫顿,不要斜剪,以免伤及甲沟、继发感染;切勿将趾甲剪得太短,与趾尖齐平即可,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修剪趾甲之前应检查剪刀两刃之间是否夹住了皮肤。如果剪趾甲伤及皮肤,应立即到医院去处理。
(4)除——正确修除胼胝、鸡眼。胼胝(反复受摩擦和压迫部位发生的表浅局限性的角化过度,俗称"老茧")是导致足部溃疡的重要隐患,应及时修除。修除胼胝时,先用温水洗脚使之软化,然后用木砂纸磨去角化层,最好不要用锐器去削割。修除胼胝应循序渐进,每天一点点地修除,每次修除后的表面涂以润滑剂。鸡眼应请专科医生治疗,病人不要自行用鸡眼膏或有腐蚀性的药物去处理,以免发生皮肤溃疡,更不要购买街头的"偏方"去治疗。对足底的胼胝、鸡眼进行修除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修除胼胝、鸡眼时如果出现疼痛或出血,提示伤及正常组织,病人应立即到医院去处理。
(6)护——选择合适的鞋袜。为了加强足部保护,对糖尿病人穿的鞋袜都有特殊要求。最好选择透气、吸水俱佳的纯羊毛或纯棉袜子,不宜穿透气性差的尼龙丝袜。袜子应合脚,袜口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足部血液循环。袜子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不要穿有破洞或带补丁的袜子。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应选择真皮皮鞋或透气性好的棉质布鞋,鞋帮、鞋垫要软,鞋底要厚;不能穿高跟鞋或尖头鞋,以免挤压脚趾;足部有畸形时要穿特别订做的矫形鞋,以免挤压畸形部位;病人购鞋最好选择在中午去,因为此时脚的大小比较适中,脚有明显肿胀时不宜去买鞋。穿新鞋时应逐渐适应,开始时间不要过长,第一天穿新鞋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要注意观察穿新鞋后足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水泡等改变,若无问题,每日可增加1小时。穿鞋前应查看鞋内有无异物。
(7)防——预防外伤、避免烫伤或冻伤。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因此,严禁赤脚走路,外出不宜穿露趾的凉鞋,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要穿拖鞋。严禁赤脚走路,外出不宜穿露趾的凉鞋,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要穿拖鞋。每次穿鞋时要注意检查鞋内是否有沙粒、异物及突起感觉。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火炉给足部取暖,不用温热型的家庭用理疗仪,以免因感觉迟钝而被烫伤。病人也应注意预防冻伤,足冷时可多穿一双袜子,睡觉时若脚发凉可穿护脚套。
(8)动——经常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尽量避免长时间两腿交叉而坐或翘二郎腿,以免压迫下肢血管,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经常提高下肢,按摩足部,以促进静脉回流及局部血液循环。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足后跟长期与床接触受压,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溃疡,应注意变换足部位置,也可加用柔软的足垫保护。为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以增加步行运动和腿部活动,但不宜过劳,注意避免外伤。
(9)禁——禁止吸烟。吸烟可致血管收缩,导致下肢血流减少。吸烟的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
对已确诊的 "糖尿病足",必须及时给予综合治疗,主要包括:
1、严格控制血糖,是指平稳维持在理想水平;
2、积极抗感染,避免足部感染的蔓延扩大;
3、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让脚部营养更好;
4、抗氧化应激以及神经营养治疗治疗,如a-硫辛酸、甲钴胺等;
4、足部清创,对感染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和引流;
5、下肢血运重建,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使病变血管再通。
点击右上角关注糖医生并私信控糖教练-崔紫玲(威信:tys2809)即可免费领取电子版《中国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
版权:糖医生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全部或部分文章内容
关注公众号:糖医生健康管理(Diabetes_doctor),获取更多可靠、实用的糖尿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