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生活(2型糖尿病生活中注意什么)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我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10个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今年85岁,患糖尿病47年,目前健康状况: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没有明显并发症,正奔跑在患糖尿病超过50年的闯关路上,我有信心挑战成功。

本文作者:王文英,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

我在抗糖路上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许多教训及纠错的办法,愿意与大家分享。

1.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回首过去,我走的抗糖弯路太长太多,吃亏不懂糖尿病管理知识,被错误的控糖管理方法给误导了多年,如饥饿法、高脂饮食法、吃糠咽菜法,听信各种偏方,喝银杏叶、柿子叶茶等等。

弯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管理糖尿病必须掌握知识,必须学以致用,必须用知识引领“五驾马车”才能奔跑,知识就是健康,健康离不开知识的引领。

得了糖尿病,最怕不懂知识,在错误的抗糖路上徘徊,甚至错上加错。

2.一定要吃早餐

不吃早餐,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危及生命。

1978年,我在河北承德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早餐不敢吃馒头、稀粥,害怕餐后尿频,跑厕所影响工作。为了精力充沛,会前空腹围着招待所的楼跑了一圈,提提神。

会议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医生和周边的人都吓坏了,幸好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

自那以后,我不敢不吃早餐了。

3.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即使吃低升糖食物,多吃了血糖照样飙升。比如西瓜含糖5.6%,但不可多吃,多吃等于喝糖水,吸收快,一次最多吃带皮西瓜200克。

4. 饭后一定要活动

饭后不动,坐着看电视,感觉挺舒适,可血糖不知不觉高上去了,自我感觉浑身乏力。

餐后能站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最好餐后1小时能够让自己动起来。

5.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道听途说吃偏方,对身体伤害很大。我曾经吃麦麸炖稻草根,上吐下泻,特别难受。

6.用餐别偷懒

以前我用餐图省事,早餐一碗稀粥,烧饼夹油条,餐后血糖由餐前6-7mmol/L上升至餐后13-15mmol/L,翻了一倍多。

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不能图省事,图快。

7.用餐15字方针

我是这样做的:主食固定量,副食交换份,总能量控制,15字方针。

米饭、粥、固定用餐碗,面食包子、饺子数个吃,面粉称重,一斤面粉做饺子60个,或做包子20个,每餐主食控制在75克之内。

副食使用食物交换份变着花样吃,每天吃一个鸡蛋,2-3两肉,上午1袋鲜奶,下午一盒酸奶,鸡、鸭、鱼肉每周吃1-2次,确保营养均衡。

8.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为了控制早餐后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我的做法是:先吃蛋喝奶,吃包子、饺子的馅,过1小时再吃包子或饺子的皮。通过多次指血监测,验证了这种做法血糖波动小,既符合分餐制,又有针对性调理2型糖尿病。

另外,刚出锅的馒头、包子、饺子、米饭、粥不要马上吃,放凉一会再吃,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

专家说了,放凉一会吃,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吸收就慢了,血糖就不会升得那么快了。

9.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生活中,我细心摸索,多次测血糖发现,凡在饭店用餐,血糖总是高,吃一盘炒鸡丁加一小碗米饭,血糖飙到13mmol/L,原因是菜里放糖多。

饭馆里做的菜离不开糖,用糖调味,口感好,连玉米饼子都放糖。

一位糖友天天吃玉米面饼子,粗粮加清水煮菜,可是血糖仍然高,后来追问卖饼老板娘才知道饼里放糖,口感好,买的人多。

另一位糖友告诉我,疫情期间,附近商店关门,只有一家卖发面大饼,她天天吃这家的大饼,血糖越来越高,换了降糖药也不下降,医生让她查原因。

原来是因为面饼放糖发酵快,膨胀得好,口感好。这位糖友吃得量比较大,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值得借鉴。

10.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糖尿病逼我下厨学做饭,不敢偷懒吃外卖。

  • 杂粮饭制作方法

材料:大麦粒、燕麦米、黑米、荞麦米、薏米、各种豆类(黑豆、豌豆、花豆、绿豆、红小豆)、糙米,熬成粥或蒸成饭,食用后血糖波动小,既营养又美味,适合炎热的夏天食用。

  • 面食制作方法

全麦面、荞麦面、白面混合,制作包子、饺子、菜饼,用牛肉、芹菜拌馅口感好、食欲大增,能吃饱、吃好、抗饥饿,还能保持血糖稳定。

我常吃西葫芦、芹菜、红萝卜、小白菜、苦瓜等各种蔬菜制作的菜饼,换着花样吃,嘴巴再也不用像40年前那样吃苦挨饿了。

现在,我天天吃饱、吃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新时代小康生活。

糖友朋友们加油!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学好健康知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走科学抗糖路,当好控糖第一责任人,击败糖尿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王文英

10个控糖经验

  1. 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2. 一定要吃早餐;
  3. 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4. 饭后一定要活动;
  5. 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6. 用餐别偷懒;
  7. 用餐15字方针;
  8. 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9. 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10. 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本文点评专家

糖友云诊所主任;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兼任健康中国科普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多种糖尿病专业期刊编委;

专家点评:我与王文英老师熟识,她既是糖尿病患者,又是许多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老师;她关爱糖友,热爱与热心公益,愿意并善于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特别是糖尿病的科普教育和知识宣传。

王文英老师虽有“糖龄”47年,但仍然是糖尿病的健康者,虽然有糖尿病,但并无糖尿病并发症,健康指标是很好的,如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得很好,体型很好,精神状态、体力和脑力仍然非常好。

她的经历和形象就是实例,告诉我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防可治,患有糖尿病多年,依然可以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王文英老师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她工作领域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糖尿病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

她不仅仅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糖尿病知识,还不断分析和总结个人的抗糖经历和体验,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传播科学信息,造福于患者,贡献于社会。对此,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敬佩。

本文中,王老师总结了她本人这些多年来的控糖经验体会,提出了10条个人的抗糖经验。这10条经验大多具有普适性,如多学糖尿病知识,相信科学,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注意健康饮食,吃得合理,吃出健康,吃出血糖稳定;适当活动;尽量不在外面餐馆吃饭等。

这些都很重要,在我从事糖尿病临床专业四十余年的过程中,见到过不少由于学习知识不到位,落实科学合理的医嘱不到位;既不相信医务人员的医嘱,也不相信身边亲人的关爱,而是相信素不相识路人所言和网上等媒体的所谓偏方;不相信降糖药物而迷信保健食品等等以致酿成许多悲剧。

花了钱和时间,结果带来了糖尿病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误了自己的性命。

10条经验中也有一些具有个体的特殊性,也就是这些对于王老师本人是有效的合理的,但对于他人不一定适用。

尤其是吃什么、吃多少和如何吃这类问题。

因为每位糖友的糖尿病病程、体型、胰岛细胞功能以及器官功能、服用的药物或治疗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病友偶尔吃冰棍、甜品,不见得会引起血糖升高;有的病友喝稀饭也不会引起血糖陡升;还有的患者吃了西瓜后血糖反而降低。

至于个人能够吃什么和不适宜吃什么以及吃多大量,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个体化的体验与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自我监测血糖,通过规律的进食和运动,观察血糖变化及其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可行性问题,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难以做到自己制作点心、食品,也没有必要米面定量到克,吃饺子馄饨这类一定是几个就可以、多一个就不行,而是总量差不多就可以,因为我们人体有个自我调节和适应的机制,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

当然,我说的是差不多,而不是差得很多。

所以,自我血糖监测至关重要,尤其是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时,可以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这种变化对于自己的血糖控制是否合适。

仝小林院士:2型糖尿病患者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这几十年一直在攀升,已成为当代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认为主要问题是不良生活方式。”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中医药与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逆转研究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生活方式出了问题,“一定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特征为高血糖、相对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等,常见症状有烦渴、频尿、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可能还包括多食、疲倦或酸痛。许多学者认为,有不少生活方式都是引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肥胖症和超重(BMI高于25)、身体活动量不足、不健康的饮食、压力过大等。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国医大师王新陆、国医大师唐祖宣等围绕2型糖尿病逆转的技术路径和指标展开讨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指出,糖尿病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面对的重大关切之一,研究用中医药和健康管理的办法逆转2型糖尿病,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论坛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仝小林院士提示,现代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相比,已发生许多新变化,因肥胖而得糖尿病的人群占比已达到80%左右,必须对早、中期的糖尿病重新认识。仝小林提出了两个简单的健康管理办法:一是要瘦腰,控制腰围;二是要进行饮食管理,如减少主食摄入。

对于逆转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仝小林认为不能简单化。血糖的控制是全身多系统共同来调节的,不单纯是胰岛素的问题,因此不能仅盯着胰岛素和血糖。“糖尿病的实质是‘糖络病’,早期治络和全程治络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需要多做一些循证医学研究,组织更多专家一起为中医药找到逆转的证据。同时态靶辨治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一定效果,可以将态靶医学的思路作为解决2型糖尿病问题的系统指导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提出,要用“四观三防”来融合发展中医药与健康管理,即整体观、辨证观、动态观、平衡观,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三防理论指导中医药与健康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刘良表示,逆转2型糖尿病一定要建立在更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标准的基础上。“在什么状态下逆转,什么状态下不能逆转,什么情况下要阻止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要做深入研究。”同时,要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细分标准,通过标准保证实现2型糖尿病逆转的技术路径和指标得到世界公认。

项目启动仪式。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走向世界”,论坛嘉宾共同启动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部“逆转2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研制项目”。

责任编辑: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我患2型糖尿病20年,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5个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何先生今年55岁,患糖尿病已经20年了。

最近,他来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何先生依旧没有任何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不仅何先生自己,就连他的主治医生也惊呆了!

自己从医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病人的糖尿病能控制得这么好!

医生问何先生,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样的?想让他把他的经验分享一下,自己以后可以把他当模板,跟别的病人介绍,增加他们的信心。

何先生听完医生的话,赶忙答应,表示自己其实也没有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就是听医生的话,医生说可以做的他就会去做,医生说不可以做的,他绝对不会做

医生根据何先生的话,整理了几个控糖经验,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分享给大家,总结就是以下5点。

一、正确地对待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确诊糖尿病时,心情都会非常的丧,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就要完了,马上就要去世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甚至自暴自弃。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失调导致的,按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基本是不可能治愈的,但我们可以控制好血糖水平,只要血糖控制好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确地对待糖尿病,不能拒绝治疗,也不能拒绝服用药物。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很有可能会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

同时,还要积极地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比如说何先生得的是2型糖尿病,他从医生的口中和查询到的数据中表示,2型糖尿病多半都是肥胖型患者,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影响非常大,于是他日常生活中都努力地控制好体重,让自己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不能过胖。

另外,何先生还报了一些心理辅导班,每当自己坚持不下去时,就会去辅导班听听课,然后从中获取能量,帮助自己能更好地面对糖尿病。

二、注意饮食

注意饮食对于很多人来说,注意饮食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对于何先生来说,这四个字就是他日常生活中的方向。

在确诊糖尿病之前,何先生特别喜欢吃烧烤、火锅那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吃喝喝,但确诊糖尿病之后,何先生基本没有再碰过火锅、烧烤,就算迫不得已要吃,何先生也会先用白开水涮一下再吃。

除此之外,何先生还坚持做到:

1.少油少盐:

何先生患病之后,他家里人做饭也坚持少油少盐,基本上不会做太多脂肪高的食物,都是清淡饮食。还有甜品、蛋糕、糖这些比较甜的食物,何先生都戒掉了,哪怕是吃饼干,也会先看看成分表,再看看是不是甜的,自己能不能吃。

2.少食多餐:

以前的何先生,一日三餐都吃得特别饱,为了不浪费粮食,就算吃不下了,也会努力往肚子里再塞一点。确诊糖尿病之后,何先生基本每餐只要有一点点饱腹感,就不会再吃了,每餐定时定量,既能解决他吃撑的毛病,又能不浪费粮食。

3.不抽烟不喝酒:

何先生本身就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他只需要戒酒就可以了,这么多年来,何先生基本没有再喝过酒,就算迫不得已,也只会少量地喝一些啤酒,任凭别人怎么劝,都不会再喝了。

4.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生活中很少人能做到,何先生为了自己能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提前一周就会把食谱制定好,保证每一餐都会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摄入。在选择水果时,也会尽量选择一些热量和糖分比较低的水果。除此之外,何先生还会规定自己的每日饮水量,会坚持多喝一些水,提高整体代谢能力。

5.一定要吃早餐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对于人体开启一天的工作、学习非常的重要,要是在以前,只要不上班,何先生一定会睡到自然醒,睡到中午就直接吃午饭了,睡到下午就早中晚三餐一起吃,特别不规律,但是为了能控制好自己的血糖,何先生坚持早睡早起,从来都不熬夜,每天早上准时准点起来吃早餐。

三、坚持运动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增强免疫力,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含量

何先生平时上班都比较忙,基本没什么时间能去锻炼,但是为了增强身体免疫力,何先生硬是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运动。

何先生的家到公司大概有3-4公里左右,之前何先生都是开车上下班,后面都统一改成了步行,每天早起半小时走路去公司,下班之后也是坚持走路回家。

等何先生的身体稍微适应了一点运动强度之后,他开始每天跑步上下班,晚上有时间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或者是去游泳,基本每天都有坚持在运动。

甚至为了运动,何先生还买了很多运动器材在家,遇到雷雨天气不能外出时,基本就在家锻炼。刚开始是真的很辛苦,但时间久了以后,何先生慢慢喜欢上了健身,一天不动就瘆得慌。

因为坚持锻炼的缘故,何先生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跟以前不一样了,平时爬个楼梯就喘得不行,现在徒步走几公里都轻轻松松,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甚至因为长时间的锻炼,何先生还有了一点腹肌。

四、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真的很重要!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懒,到了复查的时间也不去,但何先生不一样。医生给何先生规定好的检查时间,何先生基本每次都去,该做的项目一个不会少,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自己担心,而选择加做几个项目。

平时生活中何先生遇到了什么问题,都会拿本子记录好,等到了复查那一天,就会把本子拿出来,然后再让医生帮忙解答。何先生还会把医生的回答记录下来,慢慢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这么多年来,何先生的笔记本都堆得跟小山一样高,自己也差不多成为了半个“糖尿病专家”,在病友群里看到别人有不懂的问题,也能帮忙解答一些。

同时医生建议,血糖平稳的患者,需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每半年,或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并发症严重的患者,需要每隔一个月就复查一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告诉患者具体的复查时间,到了复查时间,患者一定要去,千万不要怕麻烦,就不去做检查了,不然一旦发生并发症,就不可逆了。

五、坚持服药

除了定期复查之外,还要坚持服药。何先生服用的是二甲双胍,这类药物主要就是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何先生刚开始服用时,还没什么效果,血糖值依旧很高,后面复查时,他去问医生,医生给他又增加了一些剂量,于是才起了效果。

虽然一开始是加了剂量,何先生的血糖才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但是何先生从来没有擅自加药过,何先生很清楚,想要治疗糖尿病,急是急不来的,只能慢慢来,因此,何先生都是根据医生的指示吃药,有什么问题也是先咨询医生,医生肯定可以之后何先生才会去做。

因为吃药,何先生还给自己买了几个药盒,每天要吃的药都放在药盒里面,还在药盒表面上标注好了日期和每次需要吃的量,也给自己调了吃药的闹钟,每次闹钟一响就吃药。时间久了,身边的人也习惯了何先生吃药的时间,甚至还会主动提醒何先生,到点了该吃药了。

作为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实何先生所做的这5个控糖方法,都是很多医生会跟患者说的,但是跟何先生一样每一点都能做到的患者,基本很少,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医生的嘱咐,大家一定要听,并且认真努力的做到。

糖尿病并不可怕,希望何先生的经历能帮助到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跟何先生学习,努力控制好饮食、体重,坚持复查,能把血糖稳定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预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008):893-942.

[2]孙胜男.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3):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