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糖尿病女儿会吗(父亲糖尿病女儿遗传几率有多大)
因为父亲有糖尿病,小伙黄了婚事?丈母娘说糖尿病会遗传
小赵,是名年轻帅气的小伙,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姑娘菲菲。两个人情投意合,交往了一年多,双方父母也都满意,准备谈婚论嫁了。
结果,丈母娘偶尔得知小赵的爸爸老赵有糖尿病,还挺严重的,需要天天吃药。菲菲妈妈就这么不干了,说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一是将来负担重,二是听说糖尿病遗传,保不齐,将来小赵也得是糖尿病患者。
那么,丈母娘的顾虑有道理吗?
糖尿病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是遗传病和有遗传倾向还是两码事。目前包括癌症、肝病、子宫肌瘤、肾病等很多慢性病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有遗传倾向,并不代表子代一定会患病。有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人,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
其实,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因父母患有糖尿病,而提高警惕,日常注意饮食、运动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而是好事。
丈母娘关心女儿的幸福是出于母爱,但因此棒打鸳鸯实在是小题大作了。两个人情投意合最重要。大家说呢?
#哆咖医生超能团##慢性病那些事#
癌症会一代传一代?父母若得了5种癌,子女可能会“继承”
“你的癌症遗传风险很高,得赶快干预!”柳女士被一句话骗了十多万人民币。
柳女士今年56岁,刚退休不久,上个月去台湾看望女儿,顺带旅游。在经过一家医疗中心的时候,她被癌症基因检测的广告吸引了,因为她的母亲就是因为乳腺癌去世的,想着自己也快到母亲去世的年龄了,害怕遗传,便也想测一测,花了4万多新台币也将近一万多人民币参加了检测。
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疗中心的“教授”告诉刘女士,她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很高,建议她赶紧治疗干预阻断癌变。
刘女士看着检测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指标,啥也没明白,反正每一项都是超标的,看起来挺严重的,她心里也非常焦急,急忙又刷了40几万新台币,买了医疗中心所谓的抗癌药。
吃了几天,刘女士发现抗癌药居然发霉了,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她觉得很委屈。都说癌症会遗传,自己才这么小心,没想到吃了这么大的亏。
癌症确实和遗传有关,但是癌症不会直接遗传,而是具有遗传易感性,小心谨慎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刘女士对癌症的了解不深,导致上当受骗。
一、1/8癌症患者具有可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大家都知道,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的原因,而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后天突变,也可能是遗传突变,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诱发的基因突变,属于后天性,而像乳腺癌的BRAC1基因突变,则是遗传性。
2020年,梅奥医学中心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通过对2900多名乳腺癌、肺癌等不同癌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之后,发现有1/8的癌症患者具有可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这也就意味着患者的子女、兄弟姐妹可能携带这些致癌基因突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超过一半的具有可遗传基因突变的癌症患者,没有办法通过标准的癌症诊疗指南被发现,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将被漏诊或误诊。
那么,究竟有哪些癌症可能遗传呢?
《生命时报》的一篇文章揭示,以下5种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长辈患有癌症,后台应该小心:
乳腺癌:一般来说,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了乳腺癌,那么她的女儿或者是姐妹成为乳腺癌患者的概率会比其他女性高出3倍。
肺癌:日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38%左右的肺鳞状细胞癌症患者具有家族史的特性,而女性肺泡细胞癌患者的家族史更是高达58%,这也就意味着家族中有肺癌患者的话,肺癌风险会更高,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更要注意。
胃癌:家族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家族中如有胃癌患者,患癌风险将比其他人高出2至3倍,而且在胃癌患者中,家族聚集倾向性占比10%左右。
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有结直肠癌,子女遗传到该种癌症的可能性达到了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概率会跟父母得相同的结直肠癌。
卵巢癌:20%至25%的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母亲确诊卵巢癌,女儿也属于该癌症的高危人群。
实际上,不仅是癌症会遗传,有些疾病也可能遗传给孩子!蒲江县人民医院的王丽医生在《饮食保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示,以下疾病也有遗传倾向。
三、除了癌症,还有3种病会遗传哮喘:父母中一人患有哮喘的话,孩子出现哮喘的概率是30%至50%,而如果父母均有哮喘,那么孩子出现哮喘的概率将是80%。
糖尿病:大约20%至40%的儿童会从母亲那里遗传到糖尿病,当然,父亲有糖尿病的话,同样会遗传给孩子:如果父亲患有糖尿病,则子女出现糖尿病的概率是1/17。
近视:父母中有一个高度近视,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近视,尤其是父母两个人都是高度近视,很可能生下一个以后同样会近视的孩子。
既然癌症可能会遗传,是不是家族中有癌症患者,自己就一定会得癌症呢?像柳女士一样做基因检测,是否靠谱呢?
基因检测查癌症遗传风险?不靠谱!父母患癌,子女并不是百分之百会得癌症。关于癌症的基因检测,由于受到检测样本、检测技术等因素影响,检测的误差也是比较大的,而且基因检测的费用也比较贵,如果不是有家族病史、经济条件尚可的话,没必要折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冷卫兵医生表示,做基因检测纯属浪费钱,特别是完全没有癌症家族史的普通人,不需要做这个检测,一来这项检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二来自己连致病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拿到报告也看不懂。
总之,如果不是肿瘤科的医生叫你做基因检测,就别瞎担心自己会得癌症,白白浪费钱不说,还整得提心吊胆,另外还可能会像柳女士一样上当受骗。#谣零零计划##肿瘤科普排位赛##健康热力计划#
参考资料:
[1]《JAMA子刊:超出想象,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具有可遗传的致癌基因突变》.生物世界.2021-03-08
[2]《9种癌症「遗传」风险高!有家族史的人要小心了……》.生命时报.2020-07-28
[3]《癌症要遗传?要传染?华西专家说,不是随便拿份肿瘤基因报告就能判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12-2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不过相隔几个月
很多人会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得的,1型糖尿病是小孩子得的,这种根据年龄来简单粗暴划分并不准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年第十三届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就有一对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时间不过相隔几个月而已。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提醒,判断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另外,靠症状来诊断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迟了,现代医学已经完全可以提前从“数据”来判断疾病,因此规律的体检不能少。
夏令营上,患者们在测血糖。
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
在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有一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父女,陈先生和女儿雯雯(化名)。陈先生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是在2018年1月份。“回家没多久,我就发现刚雯雯也不太对劲,喝水特别多,上厕所也多,于是带她去医院查了一下,几个月后女儿也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陈先生说,雯雯马上升小学二年级,年龄小还不太懂病情,有时候看同学吃饭吃得香,什么菜也想吃一下。确诊1型糖尿病后,雯雯必须开始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一天要打上四针,饮食也必须要控制,于是陈先生在学校旁租了间屋子,由奶奶来专职照顾她,也方便帮雯雯注射胰岛素。
判断1、2型糖尿病不是看年龄
“很多人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病,1型糖尿病是小孩病,其实两者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打了17年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省人医确诊其实是2型糖尿病,17年的胰岛素其实都“白打”了。
而在青少年中,1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是1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但是10岁-20岁之间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现在2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他就曾遇到过15岁的少年,体型很苗条,看着像1型糖尿病,最终证实是喝糖水饮料给喝出来的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也回去了,不用到注射胰岛素的地步。
出现“三多一少”,已经晚了
“要最为准确地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得测胰岛功能、做免疫和基因检测。免疫检测目前临床上开展还不多,国内能做的还只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另外一家医院。”杨涛主任介绍,江苏省人民医院在临床上也建立起了一个1型糖尿病的诊断模型,可以绕开免疫检测,通过动态数据来提示1型糖尿病。
在杨涛主任看来,发现糖尿病可以早些再早些。很多人熟悉糖尿病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是出现这些症状,其实已经迟了,完全可以通过体检数据,将糖尿病在更早期揪出来。
此外,杨涛主任还提醒,因为1型糖尿病多发病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所以很多人会误会1型糖尿病是种遗传病,其实携带1型糖尿病的高危基因,只是有遗传易感性,最终发生糖尿病的,只占0.3%-0.5%,遗传性远没有2型糖尿病那么强。避免打开1型糖尿病的“开关”,杨涛教授提醒父母们有三项注意点:一是尽可能母乳喂养,二是给孩子适当阳光照射的机会,三是不要太过清洁。过分清洁的环境不利于孩子建立起免疫屏障,会降低孩子抵御外来感染的能力。
通讯员 曹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