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吕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为什么会得上糖尿病?这5大常见诱因,快看看你中招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张大爷最近总是觉得口干舌燥,喝水也止不住,连夜里都要起好几次夜。这让他很不安。去医院一查,结果出来了——血糖高,医生说他有糖尿病的高风险。

问题是,张大爷一向自认为身体还算硬朗,怎么就突然和糖尿病扯上了关系呢?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张大爷身上,在中国,有数千万人和他一样,被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盯上了。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5大常见诱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 饮食不当:甜食、油腻真的是元凶吗?

张大爷平时喜欢吃肉,尤其是红烧肉和油炸食品,外加每天饭后都要来点甜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正是与这种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过量摄入精制糖和饱和脂肪,会导致体内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就容易升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我国居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和日益丰富的饮食密不可分。过度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长期如此,胰岛功能受损,进而诱发糖尿病。而高脂肪饮食,则会增加内脏脂肪堆积,内脏脂肪的过量积累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改善建议: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绿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古人云:“食不过饱,饮不过度”,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2. 长期缺乏运动:坐久了,糖尿病就来了?

张大爷退休后,活动量明显减少,日常生活中基本就是“窝”在家里。其实,长期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糖尿病高发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显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而相反,缺乏运动会削弱胰岛素的效果,导致血糖升高。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还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保持整体健康。

改善建议: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哪怕只是每天快走半小时,也能有效预防糖尿病。中国传统养生法中强调“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意思就是适当的运动能激发身体的阳气,保持健康。

3. 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孩子也会中招吗?

张大爷的父亲在晚年时也患上了糖尿病,这让他心里更加担忧。实际上,糖尿病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是2型糖尿病。如果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子女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的子女,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2-4倍。

然而,遗传因素虽然不可改变,但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虽然基因可能给你“埋了雷”,但日常生活的选择才决定是否“引爆”它。

改善建议: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糖尿病的风险。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了解自己的体质和家族病史,提前做好预防,才是防病的根本之道。

4. 慢性压力和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能导致糖尿病?

张大爷的儿子小张,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最近他也感到体力不支,总觉得疲劳。其实,慢性压力和长期睡眠不足也是糖尿病的潜在诱因之一。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促使血糖升高,同时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柳叶刀》上有研究表明,长期缺乏睡眠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现代社会,很多人因工作、生活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精神状态,再加上熬夜、睡眠不足,久而久之,身体的代谢系统被打乱,糖尿病就可能悄然而至。

改善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避免熬夜,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正如古语所言:“心静自然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一环。

5. 肥胖:体重超标,糖尿病的风险翻倍!

张大爷的邻居李阿姨,体型偏胖,最近也查出了血糖偏高。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不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加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导致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体重超标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改善建议:控制体重,保持合理的体脂率。饮食上注意控制热量摄入,适当增加锻炼。中医有句话叫“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代谢类疾病。因此,调理体质、减肥瘦身,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总结:预防糖尿病,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

糖尿病的诱因虽然看似复杂,但它并不是不可预防的。饮食不当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精神压力肥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逐步调整的生活细节。正如中医所说:“治未病”,提前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患病后治疗要简单得多。

最后,提醒大家,定期检测血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糖尿病的困扰。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改变那些潜在的“隐形杀手”。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医生,我最近瘦得厉害啊,明明饭量还不错,可体重掉了好几斤。”王大妈坐在诊室里,一脸困惑地对医生说道,“这两天啊,渴得不得了,水壶总离不开手,上厕所次数也多得吓人,这是不是肾出了问题啊?”

接诊的陈医生微微一笑,安慰道:“王大妈,您先别着急,听您描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血糖的问题。我们先做个检查确认一下。”

王大妈听到“血糖”两个字,皱起了眉:“不会吧?我又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是血糖高呢?”

陈医生解释道:“其实啊,糖尿病的成因远不止‘吃糖多’,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可能是原因。我们现在先从您的症状入手,慢慢帮您梳理清楚。”

陈医生一边听着王大妈的描述,一边耐心地科普:“王大妈,糖尿病这病,其实和我们体内的血糖和胰岛素密切相关。”

什么是糖尿病?

“简单来说,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偏高。它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还能分泌,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正常利用,常见于中老年人。
血糖的来源与胰岛素的作用

“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会在肠道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陈医生耐心解释,“而胰岛素就像钥匙一样,帮忙把这些葡萄糖送进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钥匙坏了或者锁生锈了,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成因和危害认识不足。


糖尿病的成因揭秘:不仅仅是“吃糖多”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多,其实这是误解。”陈医生继续讲解,“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

1. 成因之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您家里有没有人得过糖尿病?”陈医生问道。

王大妈点点头:“有,我妈以前有糖尿病,不过我觉得自己生活还挺注意的,不该遗传上吧?”

陈医生解释:“遗传确实是个重要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这种遗传不是直接得病,而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可能天生就较弱。”

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患病风险高出普通人20%-40%。

2. 成因之二:肥胖与不良生活习惯

“您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陈医生接着问。

王大妈有些不好意思:“吃得还可以,就是喜欢吃点甜的,平时活动少。”

“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陈医生补充道,“高脂、高糖的饮食加上缺乏运动,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糖尿病。”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超重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5倍。

3. 成因之三:年龄的影响

“糖尿病和年龄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敏感性都会下降。”陈医生说道,“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血糖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30%。

4. 成因之四:压力和心理因素

陈医生继续说道:“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比如很多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血糖也容易波动。”

“哎,我这几年还真是睡得不好,家里事儿多,晚上总是睡不踏实。”王大妈感叹道。

5. 成因之五:慢性炎症的影响

陈医生还补充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慢性炎症也会对胰岛素的功能造成干扰,增加糖尿病风险。比如长期的不健康饮食、慢性感染都会引发体内炎症。”

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影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已有明确研究支持。


糖尿病的诊断与健康管理建议

“王大妈,这些因素可能同时作用,导致血糖问题。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明确诊断,然后通过健康管理来控制血糖。”陈医生开始为她制定检查和管理方案。

1. 诊断方法与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诊断靠三项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陈医生解释道。

  • 空腹血糖:检测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 餐后血糖:吃饭2小时后的血糖反应。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您的血糖状态。”陈医生说。

2. 健康管理的日常措施

“即使确诊糖尿病,也不用太担心,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人是可以控制好血糖的。”陈医生继续说道。

  • 饮食调整:多吃蔬菜、全谷物,减少精制糖和高脂食物。
  • 运动习惯:建议每周至少5天运动,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 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大波动。
3. 药物和血糖监测

“根据病情,我们会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陈医生补充道,“定期监测血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陈医生为王大妈开了检查单,叮嘱道:“记住,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生活习惯、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要光怪‘吃糖多’。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

王大妈离开时连连点头:“医生,谢谢您!这些知识以前从来没听人讲过,回去我一定好好注意。”


总结:糖尿病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多个因素累积的结果。了解它的成因,科学管理生活习惯,就能为健康保驾护航。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本文,正确认识糖尿病,科学预防,远离健康困扰。

文/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