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还可以好吗(糖尿病能痊愈嘛)

金选医课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能逆转吗?什么情况下可以逆转?

90%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它是个长期慢性病,无法治愈,必须终生服药控制血糖。但是,不少人确诊后,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些偏方、秘方来治疗,以求摆脱每天服药的“痛苦”。最终,这些患者要不觅而不得,要不上当受骗,甚至贻误治疗,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并发症。

那么,2型糖尿病真的无法逆转吗?网上一些真实的逆转例子又是怎么来的?

糖尿病前期是关键

所谓糖尿病,就是血里面的糖浓度太高,当我们吃下碳水化合物,就会被消化为最简单的葡萄糖分子,吸收入血液,作为身体的燃料。但要知道,血液并非这些燃料燃烧的地方,所有葡萄糖都必须进入身体各处的细胞,例如肌肉、内脏,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才能把葡萄糖转变成能量,而把葡萄糖推入细胞的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脏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结果就是糖分进入不了细胞,血糖就会升高。

糖尿病发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到达糖尿病之前,有一个前期阶段,这个阶段可以长达5年、10年甚至以上,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是2001年由糖尿病专家提出的概念,用来替代“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这两个专业医学名词,旨在让公众引起足够重视。

在糖尿病前期,由于患者摄入糖分超标,或者胰岛素效果会比正常差,所以B细胞就必须加班加点工作,以分泌更多胰岛素让糖分进入细胞,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这个阶段血糖看似正常,但其实每次进食,胰脏都要加倍努力工作,久而久之,B细胞长期过劳,部分细胞“累死”,也就不再分泌胰岛素,血糖无法受控,就变成了真正的糖尿病。

主流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基本上都是不能逆转的,只能终身服药控制血糖,因为大量B细胞已经死亡,或者永久失去功能,剩下的分泌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所谓的逆转,关键就在于糖尿病前期。

什么样的糖尿病能被逆转?

在糖尿病前期,大部分B细胞还没有消亡,它们只是太累,才偶尔控制不住血糖。这个时候,如果能控制饮食、减少食量、少吃甜食、减肥、多运动,让细胞好好休息,恢复活性,就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到来,甚至逆转这个过程。

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非常漫长,虽然没有不适感觉,但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发现。一是验空腹血糖,在5.6到6.9毫摩尔每升时就要小心;二是进行糖耐量试验,也就是在空腹的时候先抽一次血,然后再喝一定分量的糖水,一段时间再抽血看看血糖升高了多少,如果在7.8到11毫摩尔每升之间,也说明是糖尿病前期;三是查糖化血红蛋白,它反映的是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水平,如果在5.7%到6.4%之间,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前期。查出后,抓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有机会逆转的。

还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病情不重,通过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后面能不吃降糖药而控制血糖。另一种则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模拟身体自然的胰岛素分泌,让外源性胰岛素接管身体自己分泌的胰岛素,让“没有死透”的B细胞充分休息,尽可能恢复功能,最后重新控制血糖。

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是已确诊的糖尿病,但这些患者通常都是血糖偶尔超标达到了糖尿病的标准,但糖化血红蛋白没超标,说明大部分时间血糖不高,或者患病时间还不到三个月,B细胞还有救,其实和上面说的糖尿病前期非常接近。但是,临床上能在这么早期发现糖尿病的人并不多。

因此,糖尿病能不能逆转,最终是看发现得够不够早,能不能在B细胞大面积死亡之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挽救足够多的细胞。多数糖尿病患者,发现时大部分B细胞已经消亡,目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正方还是偏方,都是无法逆转的。不过,正在研究中的干细胞疗法,日后或许能改变这一状况,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必须掌握的饮食原则

确诊糖尿病后,医生都会嘱咐控制糖的摄入量,内容很多,而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的碳水化合物,其实就是指糖,它的分子结构往往是一个六边形的环,葡萄糖是单糖,由一个糖分子组成,蔗糖也就是俗称的砂糖、片糖,由2个糖分子组成,通常是一个葡萄糖加一个果糖。单糖能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甜味的感觉,也最容易被小肠吸收。双糖也很容易被消化酶“剪”成单糖,因此单、双糖都很容易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除了单双糖,还有多糖,就是多于2个糖分子组成的糖,通常就是指淀粉。它们通常会连成一条长链,并且像树枝那样有许多分枝,因此分子结构比单双糖大得多。由于分子结构很大,身体需要很多酶慢慢将单糖分子“剪”出来,消化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血糖不会升得那么急。

膳食纤维素也属于多糖,不同的是,它的糖分子结合得十分牢固,胃酸和消化酶也不能将之分解,到达大肠后,里面的细菌才能将其稍微分解。

所以,如果有糖尿病,一定要避免单糖和双糖的甜食,淀粉质要适当吃,纤维素可以多吃,而富含纤维素的淀粉,例如糙米、红米、全麦包等,升糖速度慢,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选择。

四类食物要避免

现在市面上的食物琳琅满目,非常好吃,但不会告诉你哪些是单糖哪些是双糖,很容易让人忽略其中的成分,以下四类食品糖尿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高糖食物。包括饼干、爆米花、蛋糕、雪糕、果汁、含糖饮料、蜜饯、果干等加工精制食物,都会加入大量单糖或双糖。糖尿病患者除非发生低血糖,否则其他时间千万别碰。

高油脂食物。包括薯条、炸鸡、披萨、肉松、粽子、月饼、汤圆、烧饼、千层饼、沙拉酱等,都是高油脂食物。虽然不怎么升血糖,却会导致肥胖,导致胰岛素不敏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高盐食物。盐分进入血液后,会增加渗透压,导致血压上升,进而抑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所以很多糖友发现,在外面餐厅吃完饭后,即使吃得不多,血糖都特别容易升高,就是因为菜品添加了过量的盐、味精等调味料。盐也会刺激身体分泌饥饿素,让人想吃更多东西,高盐食物包括咸菜、泡菜、罐头、腌制品等,而面线、吐司、火锅汤、甜食、酱料则是隐性高盐食品。

隐藏的淀粉。例如勾芡就是高升血糖指数食物,消化速度是白米饭的3倍以上,还有肉羹、蚵仔煎、酸辣汤、烧仙草都属于这类。另外,很多人以为五谷杂粮粉是五谷杂粮磨出来的,也会含有很多膳食纤维,但其实,食物磨得越细碎,泡水加热后就越糊化,升糖指数就越高,就如同粥比饭更容易升血糖一样,必须注意。

糖尿病到底有没有希望治愈?

经常有患者问我:“糖尿病到底有没有希望治愈?”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大家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现状和未来。

糖尿病是什么?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则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简单来说,糖尿病就是血糖控制出了问题。

目前的治疗手段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饮食控制和运动来管理血糖水平。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治愈的希望在哪里?

那么,糖尿病到底有没有希望治愈呢?答案是:有希望,但还在研究中。

1. 胰岛移植

胰岛移植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可以恢复胰岛素的分泌。不过,这种方法还面临排斥反应和供体不足的问题。

2. 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疗法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干细胞生成新的胰岛细胞,从而替代受损的细胞。虽然目前还在实验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3.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也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出潜力。通过编辑有缺陷的基因,科学家们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的问题。不过,这项技术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4. 人工胰腺

人工胰腺是一种结合了胰岛素泵和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设备,可以自动调节胰岛素输送。虽然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但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师的小建议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科学研究的进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作为药师,我建议大家:

1. 坚持治疗: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

2. 健康生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3. 关注科研进展:科学在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总之,糖尿病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治疗,患者完全可以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突破吧!

医学为啥至今无法根治糖尿病?医生说出原因,多了解不吃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些病,听着吓人,但治起来不难,比如感冒,喝点热水,睡一觉,扛几天就过去了;有些病,听起来没那么吓人,但一旦得上,就像背上了一块磨人的石头,甩也甩不掉,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这个东西,光听名字,很多人以为就是血糖高一点,少吃点糖不就好了?可真要是这么简单,医生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到现在为止,糖尿病依旧是个“甩不掉的病”,就像家里蹲着一个不速之客,每天都得花精力去应付它,不然它就给你找麻烦。

很多人都会问,医学都这么发达了,咋还治不好糖尿病呢?这事儿得慢慢说。

糖尿病到底是个啥?不是简单的“吃糖多”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糖太多了?”要真是这样,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就太好找了,直接不吃糖不就得了?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糖,而是人体的“管糖系统”出问题了

这个“管糖系统”主要有两大角色,一个是胰腺,一个是胰岛素。

胰腺就像个工厂,专门生产胰岛素,而胰岛素的任务就是把血液里的糖分送进细胞,让身体正常运转。

有些人的胰岛素不够用了,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感冒”了,血糖就开始在血管里堆积,时间一长,就成了糖尿病。

这就好比一个小区的垃圾处理系统出了问题,本来垃圾应该每天被清理走,但现在垃圾车坏了,或者小区物业不管了,垃圾越堆越多,最后整个小区臭气熏天。

这时你说“那我不制造垃圾不就行了?”可生活还得继续,吃饭还得吃,糖分是人体必须的能量来源,根本不可能完全不吃。

为啥糖尿病根治不了?问题比想象的复杂

糖尿病难治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不像割个阑尾、拔个牙那么简单,去医院“动个手术”就能解决。

糖尿病不是某个地方坏了,而是整个身体的代谢系统都乱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个例子,人体的血糖调控就像一座大坝,水流(血糖)要保持稳定,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胰岛素就像水闸,负责调节水的流量。

但糖尿病患者的“水闸”要么坏了,要么不听使唤,水要么泛滥,要么供应不足。

这不是靠简单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事,而是整个系统的故障。

更麻烦的是,人的身体会“习惯”糖尿病的状态。

就像有的人长期熬夜,哪怕知道熬夜不好,但已经成了习惯,想改回正常作息很难。

糖尿病也是一样,一旦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身体就会“适应”这种高血糖状态,哪怕你用药物降血糖,身体也会想办法“反抗”,让血糖再升上去。

这种适应性的形成,让糖尿病成了一个“甩不掉的病”。

糖尿病的麻烦不只是血糖,最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会让人一下子倒下,但它的“后果”很吓人。

说白了,糖尿病就是个慢性“损耗病”,它像一滴滴水,不断侵蚀你的健康。血糖高了,血管就会受伤,最先遭殃的是眼睛、肾脏、神经和心脏

很多糖尿病患者走着走着,脚丫子没知觉了,甚至最后不得不截肢;有的人突然视力模糊,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人肾脏一步步坏掉,最后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最可怕的是,糖尿病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心梗、中风。

很多医生都说,糖尿病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而是“全身性的慢性破坏”。

医学上不是没办法,只是目前的办法都治标不治本

虽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医学界并不是束手无策。

现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药物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另一种是通过生活方式管理,尽量让血糖保持稳定

药物方面,现在已经有很多种降糖药,比如让胰岛素工作更有效率的、让身体减少糖分吸收的、让糖分从尿液里排出去的……但这些药物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彻底治愈

就像修补一个破旧的水管,能让水流得更顺畅一点,但水管本身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而生活方式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这事儿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糖尿病患者刚开始还能管住自己,但时间一长,难免松懈,血糖反弹的事情时有发生。

更别说有些人天生对糖尿病“易感”,哪怕非常努力控制饮食,血糖还是不太听话。

未来能治好吗?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虽然现在糖尿病还没法根治,但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比如干细胞疗法,希望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让身体重新产生胰岛素;还有基因疗法,想办法修复导致糖尿病的基因缺陷;甚至有科学家在研究“人工胰腺”,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像健康人一样自动运行。

这些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离真正应用到临床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可预见的未来,糖尿病患者还是得靠现有的手段来控制病情。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不管”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要么觉得自己“没救了”,破罐子破摔;要么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不当回事。

这两种态度都不对。

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管理得好,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有些糖尿病患者活到了八九十岁,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生活质量也不差;但也有些人,血糖刚刚高一点,就不管不顾,没几年就因为并发症进了医院。

这病不怕,只要你认真对待,日子照样能过得好。

医生能做的,是帮你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剩下的,还是要靠自己。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掉以轻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糖尿病研究论文

中国CDC糖尿病流行病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