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随测8糖尿病(糖尿病随机血糖8.7正常吗)

医点医滴00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如何诊断

糖尿病的完整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当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尚应对以下问题做出判断:①所患糖尿病属于哪一型别?②有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其程度如何?③有无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只有将这些问题判明之后,糖尿病之完整诊断才算完成。糖尿病完整诊断之建立,对判断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估价病人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葡萄糖耐量受损?它与糖尿病有何区别?是否应引起重视?

葡萄糖耐量受损简称IGT,指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体说是指空腹血糖未超过7.8mmol/L(140mg/dl),但大于6.7mmol/L(120mg/dl),即介于7~7.8mmol/L之间(120~140mg/dl);而食后两小时血糖介于7.8mmol/L(14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食后半小时与1小时血糖则介于10mmol/L(18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

葡萄糖耐量受损一般无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血糖值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故与糖尿病尚有一定的区别。但每年有3%~5%葡萄糖耐量受损者转变为糖尿病,故有人称它为亚临床糖尿病、隐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受损的人常有超重或肥胖现象,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生率也比正常人高,有的甚至可出现轻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对所有的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均应按糖尿病防治原则处理,定期随访观察,以防止其转化为糖尿病。不少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在长期坚持防治措施后,可以恢复正常或长期保持葡萄糖耐量受损状态而不发展为糖尿病。如果不予重视,听之任之,则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

有些人在患其他疾病、手术、外伤等情况时血糖升高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否可肯定为糖尿病?

如果在疾病治愈,外伤、手术恢复后多次复查血糖仍然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可肯定此人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值,尤其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已完全恢复正常,则表明血糖升高是由于疾病和应激状态造成的一过性糖代谢紊乱,暂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这种病人应经常检查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每年1~2次),因为这类病人在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GHb)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的结合体,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约占总血红蛋白的4%~6%。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生成量也越多。糖化血红蛋白生成后可在血中存留6~8周左右才能被代谢清除,因此它可反映病人抽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说明病人6~8周前血糖控制就不满意,所以它反映的是一个阶段时间内(6~8周)血糖控制的状态,而血糖检测只是反应即刻的血糖状态。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升高的病人易产生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故它可作为糖尿病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血糖检查,因为血糖测定简便、迅速、经济、可靠,故目前诊断糖尿病仍以血糖检测为基本手段。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测定值可以偏低;红细胞增多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测定值可偏高。故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应了解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

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为A1c,故临床常以测定GHbA1c来代表糖化血红蛋白总量,GHbA1c常被简写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无需像血糖那样频繁检查,一般每2~3月检查一次即可。

 什么是果糖胺?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血液中的一些蛋白质也和血红蛋白一样能与血中葡萄糖结合,血糖越高,这种结合形式的血浆蛋白也越多,其中血浆白蛋白可作为与葡萄糖结合的代表,测定血中糖化白蛋白可反映血糖的升高情况,而果糖胺测定就是一种检查白蛋白糖化的间接方法。白蛋白在血中的寿命比血红蛋白短,一般为2~3周,故果糖胺测定反映近2~3周以来血糖控制的状况

它的临床意义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相同,也可作为血糖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但一般不用于诊断糖尿病。血中白蛋白的含量对果糖胺之测定有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判断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可作为糖尿病分型时的参考指标,但不用于诊断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病人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结果极不一致,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测定血糖的方法有几种?它们各有何优缺点?所测的血糖数值是否有差别?

目前临床测定血糖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静脉抽血测定血糖。抽取静脉血1.5~2毫升(ml)放入血糖专用试管内摇匀后送验。全过程需2小时左右。此法优点为所测血糖数值较为可靠,受外界干扰因素少;缺点为费时间,不能立即报告血糖结果,在急症情况下就很不方便,而且要反复抽血,病人难以接受。此外,病人必须去医院检查,无法在家中自我监测血糖。

(2)微血管血(手指、耳垂、脚趾)快速血糖测定。此法用针刺手指、耳垂或足趾后,挤出极微量血,滴在特定的血糖试纸末端,然后将该纸末端插入袖珍血糖检测仪内,在1分钟时,该血糖仪即可自动显示出血糖数值。本法简便、迅速,无须抽血,病人可自己检测。袖珍血糖检测仪可随身携带,使用十分方便。此法在糖尿病急症需多次监测血糖时尤为实用,也为糖尿病病人自我监测血糖提供了条件。其缺点是血糖测定值易受外界因素如操作手法、气温等影响,故结果不够稳定。

(3)血糖试纸测血糖。将手指、足趾或耳垂用针刺破后,以血糖试纸末端与血接触使血吸附于其上,片刻后试纸变色,然后与标准颜色相比(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一定的血糖数值),找出与其最相近的标准色,即可得出血糖数值。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无须特殊仪器设备,也十分经济,但测得的血糖值只是粗略估计,精确度远不如上述两种方法。

以上3种血糖检测方法以第1、2两种最为常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糖数值基本一致,但有时用袖珍血糖检测仪所测血糖值(尤其是在冬季)偏低,此时应注意与静脉血糖值对照。

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有几种?

目前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班氏试液法和尿糖试纸法:

(1)班氏试液法。为传统的测尿糖方法:用吸管吸班氏试液(为天蓝色)20滴于试管内,再滴入2滴受检者的尿,混合后加热煮沸,然后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颜色未变则为(-),绿色为(±),绿黄色为( )、黄色稍绿为(?)、桔黄色为(?)、砖红色或棕色为(?)。加号越多表示尿中含糖量越高,但不能完全反映血糖真实水平。

(2)尿糖试纸法。此法操作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班氏试液法,因为尿糖试纸随时间延长敏感性逐渐下降,测得的结果比实际尿糖要低。

“45678”“7111”,读懂血糖“密码”,了解糖尿病的那些事

糖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大脑和神经细胞都需要糖来维持和成长,血糖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才能有效保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运作。因此,读懂血糖中蕴藏的密码、了解血糖异常的原因、警惕糖尿病的出现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自身血糖的平衡,拥有健康的体魄。

读懂血糖“密码”

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含量,当它是固体时,像面粉一样呈白色;当它溶解在水中时,呈无色透明,因此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的简称。

人体内胰腺中的多个胰小岛被称为胰岛,其中的β细胞产生的一种物质或激素叫做胰岛素,该激素与大家理解的激素有所不同,它是我们体内用于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物。例如吃完饭后,食物中的糖被吸收到体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升得很高,但正常人血糖不会如此,因为有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血糖“密码”是双重密码,一共有两组:45678和7111。45678,看似是一串普通的数字,其实是人体血糖健康的标志。“4”代表空腹时每升血液中含有4毫摩尔的葡萄糖,这是血糖的底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低血糖。糖友低血糖的标准就是血糖小于或等于每升3.9毫摩尔。当血糖较低时,机体就会发出警告,出现心慌、手抖、出汗、肚子饿、脑子不好使、反应变慢等症状。

“5678”糖正常。56代表空腹时每升血液中含有5.6毫摩尔的葡萄糖;78代表进餐或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每升血液中含有7.8毫摩尔的葡萄糖。正常状态不应超过上述界限,一旦突破,说明血糖确实高了。所以,5.6和7.8分别是正常血糖空腹和餐后的上限。

“7111”糖尿病。7代表我们空腹时每升血液中含有7.0毫摩尔的葡萄糖。11.1代表我们进餐或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每升血液中含有11.1毫摩尔的葡萄糖。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一旦达到7或11.1,说明血糖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此时必须加紧防治,也许可以逆转、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合并症。

两组间,糖前期。当空腹血糖在5.6至7.0之间,餐后在7.8至11.1之间,前者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后者称为糖耐量异常,二者统称糖调节受损。它们都属于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大军的后备军。血糖空腹大于等于5.6mmol/l,餐后大于等于7.8mmol/l,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但患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不过,积极预防可大大减少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而且患心脑血管的风险也可以降低。

血糖升高的原因

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原因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内因,本身基因不佳,如果上一代直系亲属或平辈(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意味着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别人要高。

另一个是外因。首先与生活方式有关,目前许多人摄入量多,运动量少,消耗少,导致血糖高。其次是疾病或药物导致血糖高,例如大脑中出现肿瘤,肿瘤分泌出的生长激素太多也会引起血糖高,甲亢也会导致血糖高,服用抗肿瘤药物等都会引起血糖高。

血糖异常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低血糖,有症状的低血糖患者会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的现象,特别是需要打胰岛素或需吃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而没有症状的低血糖被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这类患者非常危险,可能直接进入昏迷状态。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血糖

以下这几类人群要特别注意血糖监测:

▸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检测(监测)一次空腹和餐后的血糖,若检测(监测)结果正常,每年复查一次即可。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也应每年检测(监测)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超过“5678”,而未超过“7111”的人群需要经常检测血糖。

▸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需要检测(监测)血糖,例如大脑中有分泌生长激素肿瘤、甲亢、胰腺疾病、重度肝病等疾病,这类人群都可能引起血糖高,首先要检查是否患有这些疾病,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血糖高。

▸血脂高或尿酸高的患者需要检测(监测)血糖。

▸超重或肥胖患者需要检测(监测)血糖。

控制血糖的方法

那么,应该如何控制血糖呢?

第一,放宽心。心态一定健康和乐观。心态好,人不太容易生病,心态不好,应激激素升高,血糖激素会高,不容易控制血糖。

第二,睡好觉。睡觉是机体修复的过程,所以一定要保证睡眠质量和时间,熬夜或睡眠不佳不容易控制血糖。

第三,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龄人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稍累或稍出汗即可,不要过于激烈地运动。

第四,戒烟戒酒。烟不能抽,酒不能多喝或者不喝。

第五,勤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自我感觉的好坏、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第六,多学习、善管理。多看书、多看报,多学习医疗知识,善于自我管理。

早发现 早远离

糖尿病的症状刚开始都很隐蔽,没有明显的感觉,症状不典型。但如果仔细去分辨,还是能找到一些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胃口好了。觉得容易饿了,比以前能吃了,从前不太喜欢的甜食、饮料、冷饮,现在不那么抗拒了,甚至还主动想要吃了。

▸小便多了。小便比以前次数多了、量多了。从前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现在起夜要一两次,一些男性体检前列腺又没什么问题。

▸口更渴了。虽说每天要喝八杯水,可从前工作的时候都不怎么想得起喝水,最近老想喝水,而且觉得嘴里黏糊糊、苦滋滋的。

▸“减肥”成功了。之前怎么努力运动,体重都在稳步上升,最近体重莫名减了好几斤,还感到全身没劲,并没有那种甩掉了包袱的快感。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慢性并发症虽然看起来不是很“要命”,其实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的病变,一点点地“掏空”我们的身体,是名副其实的慢性杀手。

因此,亚健康人群需要经常观察自身是否有罹患糖尿病的征象,而已经不幸患上糖尿病的糖友除了经常做自我血糖监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身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顾名思义是发病比较急骤的。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致命的,而致命的原因往往就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治疗越及时,对身体的损伤就越小。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往往有诱因。比如逢年过节吃了很多,或者喝了很多酒,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少服或者漏服了降糖药,或者忘记打胰岛素,还有各种感染性疾病,像肺炎、急性胃肠炎等。

老年人需要加强警惕,一方面是岁数大了身体机能开始老化了,经不起“风吹草动”。另一方面老人的反应比较迟钝,对自身的一些不良状态没有很好的感知,甚至会觉得老了就是应该这个样子,不知不觉间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急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与高血糖相关的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综合征。它们的核心是自身胰岛素的不足,由此造成身体内环境紊乱。

警惕预警症状

糖尿病早期的预警症状包括:

▸与平日大不相同的口渴,怎么喝水都不够,恨不得把水杯捧在手里,这是身体脱水的表现。水是生命之源,如果缺水缺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导致严重疾病,必须要警惕。

▸明显的全身无力感。家人也会感到病人是那种病恹恹、全身发软的样子。

▸精神状态与平时差。大脑消极怠工,家人也能明显感觉到病人“智商不在线”,甚至发现病人神志恍惚、反应迟钝。这说明疾病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地步,需要第一时间就医。

而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病程中很常见,有时候起病很隐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治疗和监测手段都能有效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但老年人低血糖依然必须重视。低血糖的预警症状是多样化的,人没力气、心慌、手抖、想吃甜的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血糖和低血糖虽然状态大不相同,但给人体带来的感受是有共同之处的。高血糖是因为吃下去的营养消化了但吸收不了,积在血液里,而低血糖是因为血里没有营养可吸收。所以高血糖和低血糖都会造成饥饿感,但处理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起病比较隐匿,而且老年人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老年人群,关注重点人群,发现有不良的预警征兆,及时处理,及时就医。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吃

糖尿病治疗有“五驾马车”,分别是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最基本、最重要的是饮食治疗。吃对了,医生用药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吃对,事倍功半。

食物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谷薯类(粗粮细粮)、菜果类(蔬菜水果)、肉蛋奶(肉蛋奶豆)、油脂类(油脂坚果)。

糖尿病患者在吃的方面讲究的是总量控制,均衡饮食。一天主食的量为2个拳头大小,注意粗细粮搭配,比例1:1。蔬菜类如菠菜、青菜、空心菜这些绿色蔬菜,每天至少需要吃双手一捧的量;荤菜类如瘦肉,每天可吃两个掌心大小,小指厚度的量。另外,每天还要添加一个蛋和一杯奶。

做菜方式也有讲究。煎、炒、炸、烤,不要吃。推荐蒸、煮、煨、炖,这样做菜清淡爽口,容易消化吸收,营养损失少,最主要是能够稳定血糖。做菜的时候,油、盐的量也要限制,盐的用量为一个啤酒瓶盖,油的用量为我们平常吃的一汤匙的量。

糖尿病饮食不止定时定量。记住这个口诀,四定两配合。四定指的是吃饭要定时(每日三餐几点吃饭固定下来)、定量(每天总量吃多少)、定餐(三顿的量安排到早中晚按照1:1:1分配,或者三餐按照2:2:1分配),定顺序(先吃蔬菜后吃荤菜,最后吃主食)。两配合指的是:配合运动、配合药物。

资料: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来源:浦东发布

妊娠糖尿病知多少?诊断标准与控制目标

关注我啦

01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诊断标准

02

一、PGDM

符合以下2项中任意一项者,可确诊为PGDM。

1.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2.妊娠前未进行过血糖检查的孕妇,尤其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者,首次产前检查时需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妊娠期血糖升高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应诊断为PGDM。

(1)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7.0 mmol/L (126mg/dl)。

(2)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服糖后2h血糖≥11.1mmol/L(200mg/dl)。

(3)伴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200 mg/dl)。

(4)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HbA1c)≥6.5%[采用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DCCT)标化的方法],但不推荐妊娠期常规用HbA1c进行糖尿病筛查。GDM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级亲属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GDM史或巨大儿分娩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早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等。

03

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也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指孕期任何时间被发现且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04

三、GDM

GDM指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妊娠期首次发现且血糖升高已经达到糖尿病标准,应将其诊断为PGDM而非GDM。GDM诊断方法和标准如下:

1.推荐医疗机构对所有尚未被诊断为PGDM或GDM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首次就诊时行OGTT。75g OGTT方法:OGTT前禁食至少8h,试验前连续3d正常饮食,即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g,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5min内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分别抽取孕妇服糖前及服糖后1、2h的静脉血(从开始饮用葡萄糖水计算时间),放入含有氟化钠的试管中,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水平。75g OGTT的诊断标准:服糖前及服糖后1、2h,3项血糖值应分别低于5.1、10.0、8.5mmol/L(92、180、153mg/dl)。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2.孕妇具有GDM高危因素或者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建议妊娠24~28周首先检查FPG。FPG≥5.1mmol/L,可以直接诊断GDM,不必行OGTT;FPG<4.4mmol/L(80 mg/dl),发生GDM可能性极小,可以暂时不行OGTT。FPG≥4.4mmol/L且<5.1mmol/L时,应尽早行OGTT。

3.孕妇具有GDM高危因素,首次OGTT结果正常,必要时可在妊娠晚期重复OGTT。

4.妊娠早、中期随孕周增加FPG水平逐渐下降,尤以妊娠早期下降明显。因而,妊娠早期FPG水平不能作为GDM的诊断依据。

5.未定期检查者,如果首次就诊时间在妊娠28周以后,建议首次就诊时或就诊后尽早行OGTT或FPG检查。

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

05

所有类型的孕期糖尿病孕期血糖目标: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6.7 mmol/L。

GDM患者妊娠期血糖应控制在餐前及餐后2h血糖值分别≤5.3、6.7mmol/L(95、120mg/dl),特殊情况下可测餐后1h血糖 [≤7.8mmol/L(140mg/dl)];夜间血糖不低于3.3mmol/L(60mg/dl);妊娠期HbA1c宜<5.5%。

PGDM患者妊娠期血糖控制应达到下述目标:妊娠早期血糖控制勿过于严格,以防低血糖发生;妊娠期餐前、夜间血糖及FPG宜控制在3.3~5.6mmol/L(60~99mg/dl),餐后峰值血糖5.6~7.1 mmol/L (100~129mg/dl), HbA1c<6.0%。

无论GDMPGDM,经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妊娠期血糖达不到上述标准时,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进一步控制血糖。 孕期血糖控制必须避免低血糖。1型糖尿病低血糖风险最高,其次为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GDM低血糖最少。孕期血糖<4.0mmol/L为血糖偏低,需调整治疗方案,血糖<3.0mmol/L必须给予即刻处理。

参考文献:

1.杨慧霞,徐先明,王子莲,孙伟杰,胡娅莉,陈伟,吴红花,魏玉梅.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4,8(11):489-49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