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早期2型糖尿病(早期2型糖尿病体重会增加吗)

九九 0
文章目录:

II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2型糖尿病(T2DM)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且进展缓慢,部分患者甚至无症状,需通过体检发现。尤其是年轻人,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很难联想到糖尿病。以下是其常见早期症状及具体表现:


一、典型早期症状(三多一少)
  1. 异常口渴,多尿与多食:因血糖升高导致肾脏过滤血液时无法完全重吸收葡萄糖,形成渗透性利尿(频繁排尿),进而引发脱水,表现为持续口干、大量饮水(每天超过3-4升)和夜尿增多(如每晚起床3次以上)。
  2. 疲乏无力: 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身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产生能量,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如酮体),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3. 体重下降:尽管食欲正常甚至增加,但因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身体无法合理利用营养,导致肌肉和脂肪被消耗,体重在数月内下降5%-10%(例如:原本体重70kg的人短期内降至63kg)。
  4. 视力模糊:

高血糖会使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暂时性屈光不正,看东西模糊(类似近视)。若血糖控制后未恢复,可能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二、非典型但需警惕的症状
  1. 反复感染或伤口愈合缓慢

高血糖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常见真菌感染(如脚癣、阴道炎)或细菌感染(如尿路感染)。同时,血液循环和神经发生病变影响组织修复能力,小伤口(如剪指甲划伤)可能数周不愈。

  1. 皮肤瘙痒或干燥
  2. 尿液中的糖分刺激皮肤,或脱水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可能出现全身性瘙痒、脱屑,尤其下肢和外阴部明显。
  3. 手脚麻木或刺痛感
  1. 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末梢,早期表现为间歇性手脚发麻、针刺样疼痛(如穿袜子时脚趾敏感),夜间加重。
  2. 其他需要注意的症状。

三、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
  • 年龄≥40岁,尤其有家族史者;
  • 超重(BMI≥24)或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久坐生活方式、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
  • 高血压、高血脂或脂肪肝患者等以及其他危险因素。

四、何时就医?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早期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可显著延缓并发症发生

注: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定期体检是关键!尤其是高危人群。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经历了从糖耐量正常(NGT)到糖调节受损(IGR)再到糖尿病(DM)三个阶段。

可能有人会问:糖耐量正常怎么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其实,在诊断2型糖尿病n年之前胰岛功能就已经受损了。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是糖尿病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旨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并发症及其与血糖控制的关系。该研究发现,患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的约50%。确诊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约4%-5%的速度持续下降。以此推断,在糖尿病诊断前10-15年,胰岛β细胞已开始逐渐下降。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的3个阶段:

一、糖耐量正常(NGT)

NGT阶段血糖正常,胰岛β细胞功能轻度受损,但受损细胞的“工作量”完全可以被绝大多数正常的胰岛β细胞替代完成,血糖调节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此阶段属于完全代偿期,患者既没有临床症状,血糖又不高,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通常低于6.0 mmol/L、2小时血糖通常在7.8 mmol/L以下。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NGT阶段胰岛功能也是正常的,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与血糖变化同步,能有效维持血糖稳定。

二、糖调节受损(IGR)

IGR可以看作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患者的移行阶段。因此,可将此时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IGR阶段血糖会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糖尿病的标准。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两种情况。具体诊断标准请参考前面的文章《糖代谢状态及糖尿病控制目标》。IGR的主要临床特征就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减弱。正常健康人的胰岛素与血糖是相匹配的,目的是维持血糖内环境的稳态。IGR时由于胰岛素作用下降,肌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葡萄糖在血液中滞留,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一定范围内。这种长期刺激会导致:1️⃣胰岛β细胞代偿性增生肥大(拼命工作);2️⃣不成熟的没有功能的胰岛素(胰岛素原)被动员释放入血。结果:1️⃣增生肥大的胰岛β细胞逐渐坏掉(累死了);2️⃣胰岛素原有数量没功能,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因此在IGR阶段,胰岛功能开始受损,主要表现为:1️⃣高胰岛素血症: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升高,C肽分泌延迟,峰值升高,但总体效率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 ;2️⃣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最终结果:失去代偿能力,导致糖尿病发生。

三、糖尿病(DM)

患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T2DM)时,胰岛β细胞破坏严重,其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50%或以下,胰岛β细胞释放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失去代偿能力,同时,胰岛素抵抗依然存在,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患者血糖水平超过糖尿病诊断的分界点,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了解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后,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及家人,对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妊娠糖尿病病史、肥胖等高危人群,在NGT或IGR阶段,给予早期干预,解除胰岛素抵抗,让胰岛β细胞多休息,避免破坏,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