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无创(糖尿病早期无创检测是什么)
引进糖尿病无创检测仪
【来源:毕节日报】
本报讯(周 婕 报道)近期,七星关区中医妇幼集团医院引进糖尿病无创检测仪,让就诊市民实现“免抽血”测血糖。
患者使用检测仪测量血糖
“糖尿病无创检测仪是根据糖基化终产物荧光特性的原理开发的一款产品,应用于糖尿病早期检测及并发症评估。”该院副院长陈永说,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该技术具有多项优势,患者无须空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从检查到得出结果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检测仪主要针对潜在的糖尿病高危患者进行早期检测,起到早预警、早发现、早防治的作用。对于已患病的患者,利用检测仪可以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预测的早期筛查。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该院将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免费筛查,以及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年内共计7次免费检测和复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取得突破
11日,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研究员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心电(ECG)及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应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风险人群评估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
主动血糖监测是有效减少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血糖监测主要通过指尖采血或者基于电化学检测技术的植入式血糖监测设备,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疼痛、使用寿命短、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研发一种非侵入式、舒适便捷的无创监测技术对促进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血糖浓度的变化会刺激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引起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等生理信息的改变,同时考虑到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取,具有使用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电及光电容积脉搏波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及深度学习算法,获取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等生理信息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基于可变权重的算法,实现不同模态的决策融合。”聂泽东介绍,他们利用该技术获取了21名志愿者共103天的数据,经过10折交叉验证后,所提出的多模融合算法在血糖监测中的MARD值达到13.42%,一致性误差网格的A B区>99%。
据介绍,MARD值是评价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产品准确度的核心指标,目前国际上多数以MARD<15%作为CGM上市的标准值。“该值越小,表明血糖读数越接近参考值,即血糖测量的准确度越高。”聂泽东进一步解释道,“一致性误差网格A B区在测量点水平的比例大于99%,代表数据具有临床准确性,该值越大,说明血糖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据介绍,该成果为使用穿戴健康设备和家用健康设备进行无创血糖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叶青)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首创瑞金医院在论文中重磅发布无创血糖检测方法。
该技术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和扎手指测血糖说拜拜。 科技进步推动医学进步,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都有哪些?
- 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
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影响: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时代,极大地改变了细菌感染的治疗方式。它成功治愈了许多曾致命的感染疾病,拯救了无数生命。青霉素的出现不仅为现代医学打下了基础,也推动了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
- 疫苗的发明(18世纪末至20世纪)
发现者: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等
影响: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突破之一。爱德华·詹纳在1796年通过牛痘接种法,首次预防了天花,这一实验奠定了疫苗学的基础。路易·巴斯德则进一步发展了疫苗学,成功研制了狂犬病、炭疽等疫苗。这些疫苗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多种传染病的死亡率,改变了公共卫生面貌。
- X射线的发现(1895年)
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
影响:X射线的发现为医学影像学奠定了基础。X射线技术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折、肿瘤、内脏损伤等疾病,成为了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
发现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
影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基因组学的新时代。这一发现让我们对遗传学、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生物进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基因治疗、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 胰岛素的发现(1921年)
发现者: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
影响:胰岛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的治疗方式。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使得糖尿病患者能够控制血糖水平,极大地延长了他们的生命。
- 放射治疗的应用(20世纪初)
发展者:玛丽·居里(Marie Curie)、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影响:放射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大突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研究了放射性元素,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成为许多癌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 麻醉技术的发明(19世纪中期)
发明者: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
影响:现代麻醉技术的发明,使得手术过程不再伴随剧痛,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并使得医学手术变得更加精细和安全。
- 器官移植技术(20世纪中后期)
里程碑:首例成功的肾脏移植(1954年)、心脏移植(1967年)、肝脏移植(1963年)等
影响: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能够获得新生。尤其是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移植,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器官移植的成功也推动了免疫学、组织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 基因编辑技术(2000年代至今)
技术代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影响: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精准地修改基因,科学家能够有效地治疗遗传病、癌症等多种疾病。基因编辑技术还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微创手术技术的普及(20世纪末至今)
技术特点:利用内窥镜等设备进行微创手术
影响:微创手术技术显著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的恢复时间。它不仅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使得患者能够更快恢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妇科、泌尿科、消化科等。
- 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21世纪初至今)
应用场景:AI在影像诊断、药物研发、疾病预测等领域的应用
影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升疾病预测和早期筛查的效率。它还加速了药物的研发过程,为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2020年代)
技术特点:无需扎手指,通过传感器检测血糖
影响: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突破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告别传统的扎手指检测方式。它通过技术手段监测血糖水平,不仅减少了痛苦和不便,还能够实现更实时、更精准的监测,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