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新版(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怎么样的?)
-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发布 糖尿病防治又有新依据
- 2、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变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最新发布,有2个变化
- 3、最新!2025版《糖尿病管理标准》发布,这几个建议一定要看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发布 糖尿病防治又有新依据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年12月31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官网重磅发布!《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荐津力达颗粒可用于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通络明目胶囊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内科治疗。
针对糖尿病前期,《指南》推荐:津力达颗粒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相对风险41%,适用于伴多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针对2型糖尿病,《指南》推荐:津力达颗粒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及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糖变异性,而且能缓解口干、自汗和便秘等症状。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内科治疗,《指南》推荐:可使用通络明目胶囊进行治疗。
据悉,津力达颗粒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由17种中药成分组成,于2005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既往临床研究发现,津力达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2024年,“津力达颗粒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论文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并且津力达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核心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本次津力达颗粒获推荐,是继2017版和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后,再次入选新版指南,充分体现出津力达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通络明目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由赤芍、黄芪、粉葛、女贞子、墨旱莲等12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止血明目的作用。研究证实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达61%,可纠正糖代谢紊乱,保护视网膜微血管,保护视神经细胞,改善气络功能,且安全性良好,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乙类药品。
据悉,《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共同修订完成。《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促进行业水平提高和进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结局。
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变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最新发布,有2个变化
最新消息,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了新变化!
2024年12月31日,赶在2024年最后一天,《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下称2024版指南)发布了,这是时隔四年的大更新!
相较于2020版指南(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024版指南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两个重要变化。
2020版指南
2024年版指南
01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诊断需谨慎
典型糖尿病症状是指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 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诊断标准和之前一样,需要满足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个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比如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随机血糖是指任意一个时间点的血糖。
2020年版指南没有“不包括随机血糖”这句话,2024年版指南增加了这几个字。
这代表什么呢?
举个例子:
假如张三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即“三多一少”),1月6号上午11点去医院体检,检查结果出来发现随机血糖是12mmol/L。
张三非常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纠结了两天,1月8号下午14点去医院测血糖,结果发现随机血糖比之前还高,达到13mmol/L。
请问,张三能诊断为糖尿病吗?
按2024年版指南,张三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还需要检测其他血糖指标。
注意,这里的血糖值特指静脉血浆葡萄糖。
我们常用的血糖仪或动态血糖仪检测的血糖值,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因为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葡萄糖,动态血糖仪测的是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
01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需再测一次
第二个变化是:如果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方可诊断。
简单来讲,如果两次测血糖的结果不一样,一个高一个不高,那你就得再测一次,确保那个高的结果是准确的。
而且,你得排除一些可能影响血糖的因素,比如感染、受伤或者其他应激情况等。只有在排除了这些因素后,血糖值还是高,才能确诊为糖尿病。
举个例子:
接着说张三,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他还是很担心自己得了糖尿病,1月10号早上7点半,没吃早饭,特意去医院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空腹血糖是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是6%。
请问,张三能诊断为糖尿病吗?
当然不能。张三还需要遵医嘱再来医院复查一次空腹血糖,如果下次空腹血糖依然超过7.0mmol/L,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总的来说,2024年版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比2020年版更完善和严谨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最新!2025版《糖尿病管理标准》发布,这几个建议一定要看
受访专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苏本利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12月10日,美国糖尿病学会正式发布2025年《糖尿病管理标准》。作为国际糖尿病领域的标杆性指南,新版指南相较于往年进行了更新与修订,“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整理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增建议与要点,并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进行解读。
脂肪肝术语更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术语分别更新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SLD)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旨在消除肥胖带来的污名化。苏本利表示,新名称强调了代谢疾病与糖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医生和患者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营养与代谢紊乱问题上。强调筛选高肝纤维化风险患者实施代谢手术、强效GLP-Ras或双靶点GLP-1/GIP制剂及吡格列酮联合治疗,适时请消化科医生会诊。
更新“2型糖尿病用药路径图”。2型糖尿病用药路径图是指导临床医师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参考工具。新版标准相比于上一版,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MASLD的管理建议。苏本利认为,该更新体现了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健康的重要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控制血糖,也要注意护肝。建议糖友们日常除了不要熬夜、确保心理状态稳定、加强体育运动外,还要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入。
提供具体可行的个体化血糖目标。2025版《糖尿病管理标准》提供了更加具体和可行的个体化血糖目标,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无严重低血糖或频繁低血糖影响健康或生活质量的非妊娠成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目标小于7%是合适的;对于预期寿命有限或治疗弊大于利的患者,更适合较为宽松的A1C目标(如图)。苏本利提示,在制定和调整血糖管理方案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非妊娠成年患者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A1C)目标
新增睡眠健康相关内容。新版标准提出“睡眠”与运动、饮食等同等重要,是糖前期和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习惯“晚睡晚起”的人相比“早睡早起”,2型糖尿病风险高出2.5倍。为此苏本利建议,为确保身体的最佳健康状态,成年人应每天获得至少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足够的睡眠时间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恢复与修复,还能有效调节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药物干预很重要。苏本利介绍,Teplizumab-mzwv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发作的药物。相比于旧版,新版标准建议年龄≥8岁的2期1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Teplizumab-mzwv的使用,可以延缓3期1型糖尿病的发生。
减重药物实现体重达标,也要继续用药。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减重药物的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旧版标准提出,对于大多数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体重管理与血糖控制同等重要。但当使用减重药物实现既定体重目标后,继续还是停用药一直缺乏权威专家建议。为此,新版标准新增建议,在体重管理过程中,使用减重药物达到减重目标后,仍需要继续用药。苏本利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减重药物在帮助患者实现体重达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旦患者突然停药,很可能会导致体重的迅速反弹。这种反弹不仅会让患者失去之前的减重成果,还可能对心脏代谢系统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当然,继续用药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无限制地依赖药物。在体重管理过程中,患者还需要结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共同促进体重的稳定和下降。同时,患者也需要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需提醒的是,减重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医嘱,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管理目标为130/80毫米汞柱。苏本利表示,高血压不仅是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结果,更是其进展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害,导致肾脏功能逐渐下降。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代谢紊乱等原因,往往容易合并高血压。这种合并症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脏的损伤进程。新版标准建议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