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去世吗(得了糖尿病会死亡吗)

何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最后都是怎么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兆,却没注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糖尿病不会一下子要人命,但它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

慢慢侵蚀身体,直到某一天,某个器官彻底“罢工”,人也就到了生命的终点。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其实真正致命的是它的并发症。

心脏、肾脏、眼睛、神经、血管,它几乎不会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角落。

而在真正恶化之前,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有个50多岁的叔叔,平时看着还算健康,就是有点胖,喜欢吃肉,偶尔还喝点酒。

几年前查出血糖高,医生让他控制饮食,他嘴上答应,但回家后还是照吃不误。他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就没当回事。

后来,他发现自己走路时脚经常发麻,鞋子磨破了脚,也不怎么疼,就没管。

结果脚上的小伤口一直不好,拖了几个月,去医院一查,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甚至需要截肢。再后来,肾也出问题了,眼睛开始模糊,最后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并发症。

而这些并发症的征兆,往往早早就出现了。有些人总是觉得疲惫,明明没干什么重活,一天下来也觉得筋疲力尽。

这可能是因为血糖高,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让人觉得累。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是睡眠不好,其实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

还有人特别容易口渴,喝再多水也解不了渴。

其实,这也是血糖高的表现。因为血糖太高,身体会通过尿液把多余的糖分排出去,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总是口渴。

尤其是晚上频繁起夜,每次尿量还很多,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

手脚麻木、刺痛,也是一个常见的信号。糖尿病会损伤神经,特别是腿脚的神经,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发麻,后来可能发展成感觉迟钝,甚至连疼痛都感觉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人脚上有伤口也不觉得疼,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感染严重了。糖尿病足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来的,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眼睛模糊、视力下降,也不能忽视。

糖尿病会影响眼底的微小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换副眼镜就行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眼底的血管出了问题。

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发展成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心脏问题是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因为心梗或者中风去世的。高血糖会让血管变硬、变脆,容易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堵塞。

一旦堵住了心脏的血管,就可能发生心梗;堵住了脑部的血管,就可能中风。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明显征兆,可能只是偶尔胸闷、头晕。

但等到真正发作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肾脏也是糖尿病的“重灾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肾脏的过滤功能会受损,蛋白质开始从尿液中流失。最开始的表现可能只是尿里泡沫增多。

后来可能会出现水肿,尤其是早上起来眼皮肿、腿肿。

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成肾衰竭,需要透析,甚至换肾。很多糖尿病患者到最后,都是因为肾脏彻底失去功能,身体逐步衰竭而离世。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些严重的后果?糖尿病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饮食一定要调整。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觉得不能吃糖,其实不只是糖,主食也要控制。白米饭、白面包、馒头、糕点。

这些精细碳水,进入体内很快就会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迅速升高。

建议多吃粗粮,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这些食物的升糖速度比较慢,对血糖更友好。水果也不能随便吃。

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健康食品,其实很多水果的含糖量很高,比如葡萄、荔枝、香蕉、榴莲,吃多了血糖飙升。

糖尿病人适合吃一些低糖水果,比如苹果、柚子、猕猴桃,但也要控制量,不能一次吃太多。

运动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很多糖尿病人害怕运动,担心低血糖,其实适量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明显改善血糖控制。

但要注意,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血糖监测不能少。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就不测血糖,等到身体出问题了才去医院。

其实,血糖的变化并不总是有明显感觉的,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脚部护理也很重要。糖尿病人脚上的小伤口很容易感染。

一旦感染严重,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每天洗脚时顺便检查一下脚有没有破损,鞋子一定要穿舒适的,避免摩擦和挤压。

眼睛的健康不能忽视。

糖尿病人每年最好做一次眼底检查,看看眼底血管有没有病变。如果发现视力模糊、看东西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避免病情恶化。

糖尿病是个“磨人的病”,但它并不是绝症。只要管理得当,血糖控制稳定,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别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开始重视,早发现,早管理,才能避免走到最坏的那一步。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华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治疗》中华医学杂志

《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防治》中华眼科杂志

感染新冠糖尿病患者 一成住院7天内死亡

日前,法国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一成在住院7天内死亡。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南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3月10日至31日期间分析53家法国医院1317名住院患者数据后发现上述情况。这些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89%患II型糖尿病、3%患I型糖尿病,其余患其他类型糖尿病。

患者中47%有涉及眼睛、肾、神经等部位的微血管并发症,41%有涉及心脏、大脑和腿等部位的大血管并发症。较无并发症患者而言,出现并发症患者住院7天内死亡风险高出一倍多。

研究人员说,长期患糖尿病并有严重并发症的老人死亡风险尤其高。

研究报告5月29日刊登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刊物《糖尿病学》。(新华网)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警,却没放心上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上去没啥杀伤力,甚至有点温和,像个脾气好的邻家大叔。但真相却像一只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它的可怕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没什么大不了,吃点药控制一下就行。但现实是,它更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摧毁你的血管、神经、心脏,最后把你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

有人可能会问:“糖尿病患者最后到底是怎么走的?”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会直接要人命,真正致命的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心梗、脑梗、肾衰竭、糖尿病足……这些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病情恶化之前,身体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他们没当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的“套路”,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把人拖进深渊的。

“糖”过了火,身体可受不了!——糖尿病的真正成因

吃糖多 = 得糖尿病?这逻辑就像“喝水多=会淹死”一样不靠谱。事实上,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吃糖”,而是身体对糖的处理能力出了问题。人体的血糖水平主要靠胰岛素调控,而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出现了“叛变”或者“力不从心”。

  • 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直接“罢工”,身体完全不生产胰岛素,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才能活命。
  • 2型糖尿病:胰岛素生产是生产了,但身体偏偏“不认账”,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最终引发各种并发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与肥胖、遗传、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就像一个长期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的“互联网打工人”,身体早就不堪重负,糖尿病迟早会找上门。

“糖”衣炮弹,暗藏杀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1. 心脏:“最好的兄弟,终究还是背叛了我”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负担极重。长期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变得像“老化的水管”,容易堵塞破裂,最终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数据显示,约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医学实验证据: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且心梗发生时,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2. 肾脏:“被迫背锅,最后自己塌了”

肾脏每天都在辛苦地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而糖尿病的高血糖会导致肾脏的毛细血管受损,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成糖尿病肾病,严重者需要透析甚至换肾。

警示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泡沫尿增多、腿脚浮肿、乏力贫血,那就得警惕了,肾脏可能已经拉响了警报。

3. 神经:“身体的信号系统,被一点点切断”

糖尿病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糖尿病神经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觉迟钝。这就像手机信号越来越差,最后连求助电话都打不出去。

最可怕的是——糖尿病足!
脚部神经受损后,患者对疼痛感知变弱,小伤口容易被忽视,最终可能发展成溃疡甚至坏疽,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截肢。

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躺平”!——如何对抗这个隐形杀手?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夜之间”把人弄垮,而是慢慢侵蚀你的健康。如果能早发现、早管理,完全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可控”的疾病。

1. 管住嘴:别让“甜蜜”变成“毒药”

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而是要学会科学控糖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饭、白面包、甜点),多吃高纤维食物(燕麦、糙米、蔬菜)。

2. 迈开腿:让胰岛素“干活”

运动是对抗糖尿病的天然“特效药”。每天快走30~60分钟,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

3. 定期体检:别等身体报警才去医院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糖尿病筛查的“金标准”。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测一次血糖,特别是家族有糖尿病史的,更要提高警惕。

4. 积极治疗,别指望“偏方”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饮食管理、生活方式调整,都是科学对抗糖尿病的方法。千万别相信所谓的“神药”,“偏方治大病”往往是“偏方送命”

结语: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什么都不做!

糖尿病就像一场“慢性战争”,你可以选择主动出击,把它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也可以选择无视,最后被它反噬。很多糖尿病患者晚年的悲剧,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症状,或者家族有糖尿病史,那就别再拖了,尽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

与其等到病情严重时追悔莫及,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毕竟,健康这件事,你不主动,它就被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柳叶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