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糖尿病多汗(糖尿病多汗吗)

段医生科普 0
文章目录:

一个治疗糖尿病所致多汗症的良方——当归六黄汤

前面多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谈到了不同体质多汗症的调理方法以及历代名医对于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今天这篇文章介绍一个治疗糖尿病所致多汗症的良方--当归六黄汤。

糖尿病如果时间较长,且血糖没有控制好,就容易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起交感神经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功能亢进,从而导致多汗症。特点以头面部、颈项、前胸出汗较多,尤其在进餐时汗液分泌更为明显,甚则大汗淋漓,活动后出汗也常明显增加,或表现为手心、脚心汗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糖尿病多属于中医的“消渴病”,消渴者多属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体质,阴虚内热体质本身也容易导致多汗,前面一篇文章也详细论述过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内热多汗的常用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一篇文章。

糖尿病阴虚内热体质常见表现:燥热多汗,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容易上火(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长痘等),舌红少苔,或舌苔剥脱,或有裂纹,脉细数。

糖尿病患者多汗符合以上阴虚内热表现者用当归六黄汤多有较好疗效,有很多临床实验都验证了当归六黄汤治疗阴虚内热糖尿病多汗的疗效,且本方安全性较好。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当归六黄汤有多方面的功效,包括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信号转导效应蛋白和代谢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起到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外周神经功能,抑制血糖、免疫炎症反应对外周神经的损伤,改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异常汗出。

当归六黄汤由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创立,被后世医家称为“治盗汗之圣药”,以见其被临床反复使用而疗效明确,本人临床也经常使用本方治疗阴虚内热所致多汗,效果良好。

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汗出较多者可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等;睡眠不好者可加炒酸枣仁、柏子仁、百合、制远志等;燥热明显者可加地骨皮、白薇等;汗出恶风者可加人参、白术、防风等;皮肤瘙痒者可加白鲜皮、地肤子、防风等;头晕目眩者可加天麻、葛根、丹参等;兼有轻度脾虚湿气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芡实、炒扁豆、薏苡仁等。

当归六黄汤禁忌症:本方滋腻且寒凉,阳虚、脾虚、湿气较重者禁用。如果阴虚火旺为主兼有轻度阳虚、脾虚、湿气可以在当归六黄汤基础上加相应药物治疗。

糖尿病虽然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证型,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也会出现脾胃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瘀血内阻等情况。对于血糖明显升高者,降糖西药还是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配合中药改善多汗效果会更好。单纯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多汗多用甲钴胺、谷维素等营养神经、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效果有限。

由于每个人病情和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区别,特别是对复杂体质者,用药需要全面兼顾多方面情况,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导致不良反应。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多汗症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糖尿病患者出现多汗症状,中医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糖尿病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多汗症。多汗症,即异常出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既是一个生理上的困扰,也可能是疾病进展的警示。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多汗症多与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多汗症时,多从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入手,通过内服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多汗症多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肺主皮毛,调节汗液的排泄;脾主运化,统摄血液,与汗液生成有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紊乱时,便可能导致汗液的异常排泄。

中医治疗多汗症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 五味子: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等症状。对于糖尿病多汗症患者,五味子可以帮助调节汗液排泄,同时生津止渴,缓解口渴症状。

2. 浮小麦:浮小麦性味甘凉,具有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虚热多汗、心烦口渴等症状,对于糖尿病多汗症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麦冬: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对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状有良好疗效。在糖尿病多汗症的治疗中,麦冬可以帮助调节肺脏功能,从而改善汗液排泄异常。

4. 生地黄: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等症状。在糖尿病多汗症的治疗中,生地黄可以帮助平衡体内阴阳,改善脏腑功能失调。

除了以上四种药物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结合其他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多汗症时,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来制定用药方案。同时,注重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患者特别爱出汗,该怎么办?

编者按:多数糖尿病患者都特别爱出汗,当然也有患者会出现不出汗或者出汗时间尴尬等情况。由于胰岛素水平失衡、心血管疾病和压力等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汗腺功能出现异常,出现多汗症、无汗症、味觉性出汗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虽不“危险”,但会带来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也应予以关注。本期,小编将盘点糖尿病与出汗异常的关系以及应对出汗异常的建议,为您排“汗”解难!

糖尿病和出汗异常

正常情况下,出汗由交感神经调控,是由外界温度升高或者体力活动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肤均可出汗,通过出汗发散热量调节体温。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会扰乱正常出汗,出现多汗症、无汗症等。炎热天气,若无法通过出汗散热,可能出现中暑;而在寒冷情况下,无缘无故地多汗也可能增加着凉风险。故而,当出现出汗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出汗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为低血糖(当出现低血糖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加,因此出汗是低血糖的主要表现。当出现轻度低血糖时,可快速口服葡萄糖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当出现困惑、癫痫发作或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应紧急就医,以免危及生命。需注意的是,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近半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病变。当控制汗腺的神经受损,可能会向汗腺传递错误信息或无法传递信息,进而出现多汗症或者无汗症。出汗异常往往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最早表现之一。

特别爱出汗,应如何应对?

多汗症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面对多汗症,医生可能会采取以下手段:

止汗剂:通常含有高剂量的氯化铝,可以通过堵塞汗孔防止出汗。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皮肤。

神经阻滞药物:常用的为口服抗胆碱药,通过阻止乙酰胆碱的化学信使,减少出汗,但会出现口干、排尿异常、脱水和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以阻断产生汗液的神经信号,但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的短期肌无力。

其他:抗抑郁药物、手术、电刺激疗法等。

居家生活中,如何应对多汗症呢?以下小贴士,值得收藏: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选择天然面料制成的衣物,如棉质衬衫、袜子和内衣,避免合成面料;

每天更换衣物,或在出汗后及时更换;

每天更换鞋子,优先穿透气的鞋子,以保证双脚整天都能“呼吸”新鲜空气;

选择速干运动衣,保持身体干爽;

适当使用除臭剂及相关产品。

味觉性多汗症

味觉性多汗症是一种常被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罕见的因神经损伤导致汗腺功能异常的疾病,出汗部位集中在额头和太阳穴、脸颊、嘴唇、头皮、颈部,偶见胸部。对于正常人而言,一般仅在进食辛辣食物时才会出现面部潮红、出汗等反应。然而,合并味觉性多汗症的糖尿病患者进食时就会“大汗淋漓”,与食物温度或辛辣程度无关,甚至部分患者只要一想到吃饭或食物就会开始大量出汗。

面对味觉性多汗症,控制血糖是根本,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应用止汗剂、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或局部应用抗胆碱药等。

无汗症

通俗来讲,无汗症就是指无法产生足够的汗液,这意味着在炎热环境中身体无法通过出汗散热。与多汗症一样,无汗症也可能是由于控制汗腺的神经受损所致。无汗症患者的汗腺无法接到“出汗”的指令,即无法出汗。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上身出汗比正常人多,下身出汗比正常人少,这可能导致神经源性无汗症。当合并心血管疾病时,无汗症的问题更为突出。

无汗症患者往往出现燥热、头晕、面部潮红、肌肉痉挛、虚弱、心跳加快、恶心等症状。当症状轻微时,可以通过喝凉水、洗冷水澡、调低室温、停止体育锻炼来缓解。当症状严重或者身体大面积无法出汗时,应该及时就医,以避免出现中暑。

其他导致出汗异常的原因

糖尿病并不是出汗异常的唯一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肥胖、癌症等疾病,或者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出汗过多。酒精依赖、皮肤损伤、某些止疼药或精神类药物也可能导致出汗减少,甚至无汗症。当出现出汗异常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