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是怎么回事(糖尿病病怎么治疗及控制)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这5大常见诱因,快看看你中招没?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在我国的防治形势可谓日益严峻。如今,糖尿病不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
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和这5大原因有关!
1. 肥胖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是腹型肥胖者。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肥胖的人体内有大量脂肪堆积,阻碍新陈代谢进行,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患上糖尿病。
2. 不健康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日益丰富,但也更易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人体代谢降低,使得摄入体内的糖分无法及时代谢,也更易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3. 运动不足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经常久坐不动,长此以往不利于身体代谢。坚持适度运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同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4. 精神状态欠佳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因素是起到重要影响却常被忽视的一个因素。精神的紧张、激动和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致使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5. 遗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型糖尿病就是由于先天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的,且这种遗传并非是一定的,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作几率。
看完这几点,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惴惴不安了?要知道,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在其到来前甚至发展初期,只要及时干预,是完全能够控制甚至逆转的。代谢综合征一般被视为糖尿病发生的“早期阶段”,所谓“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如果能抓住这一阶段加以科学干预,就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干预代谢综合征、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对症服用药物,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颗粒就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可明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状况。
基于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将益脾气、养脾阴、清脾热、温脾阳、化脾湿、通脾络融为一体,可以通过保护胰岛微血管和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微循环和胰岛分泌功能,调节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之间的平衡,达到调节血糖的效果。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6月3日,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论文《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影响因子39)发表,论文介绍了津力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显示,津力达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降低腰围指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中药津力达取得的研究成果无疑为防治糖尿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当然,在对症服用药物干预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监测,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远离前文中提到的危险因素,做到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并努力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程度预防糖尿病的到来和发展。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
小时候大人常说,吃太多糖小心变成“糖人”——虽然听着像吓唬小孩,但细想想,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现代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血糖超标,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可怕的是,很多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的阶段。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它真的是吃糖吃出来的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糖尿病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它就是糖吃多了得的病。其实,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里“管糖”的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主食、甜食、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就升高了。这个时候,负责“调控血糖”的胰岛素就该出来工作了。
它就像是人体的“钥匙”,帮忙把血糖运进细胞,让细胞用它来产生能量。而糖尿病,就是因为“钥匙”不好使了——要么胰岛素分泌不够,要么细胞对胰岛素“视而不见”,结果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搞得全身系统一团乱。
最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种:
- 1型糖尿病:身体的免疫系统“脑子一热”,误把胰岛细胞当成敌人给干掉了,导致胰岛素分泌几乎归零。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需要终身打胰岛素。
- 2型糖尿病:这个才是“主角”,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的主要问题是细胞对胰岛素“无感”了(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找上门的?
王叔,53岁,标准的“老好人”,但身材却越来越“富态”。 每次来医院体检,血糖都比正常值高一点,但他总觉得自己没啥事,毕竟人没感觉,能吃能喝,哪有病?医生劝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他敷衍地答应了,转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几年后,他的血糖彻底失控了。 体重继续飙升,腿开始浮肿,伤口愈合变慢,后来竟然因为足部溃烂差点截肢。
等他真正开始重视的时候,肾功能已经受损,眼底也出了问题,视力大幅下降。他懊悔不已,问我:“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定听你们的话。” 可惜,时间不会倒流,糖尿病的“代价”,他只能自己承担。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多,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1. 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尿病的“加速器”不只是糖,米饭、面条、馒头、甜饮料、蛋糕、零食、奶茶,这些都是让血糖飙升的“高手”。
尤其是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吃进体内后很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猛涨。长期让身体处于这种“血糖过山车”状态,胰岛素就会越来越“疲惫”,直到彻底罢工。
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方式。长期不运动,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血糖就会越来越高。 现代人久坐不动,开车代步,连楼梯都懒得爬,胰岛素“英雄无用武之地”,血糖自然越来越难控制。
3. 肥胖:糖尿病的“推手”尤其是腹型肥胖(大肚子),它不仅仅是“外形问题”,更是胰岛素抵抗的温床。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让胰岛素“失灵”的物质,导致血糖越来越难降下来。腰围超过标准的人,糖尿病风险至少翻倍!
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差,血糖更容易失控。而且,熬夜的人往往饮食不健康,爱吃宵夜,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5. 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底牌”如果父母有糖尿病,子女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但别以为“有遗传就一定会得”,遗传只是“子弹”,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扳机”! 控制住饮食、运动、体重,依然可以把糖尿病拒之门外。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早期的高血糖是身体给你的“警告信号”! 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避免走上糖尿病的不归路。
1. 控制饮食,学会“聪明吃饭”- 少吃精制碳水,多吃粗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
- 控制甜食和含糖饮料(奶茶、果汁、碳酸饮料都是“糖炸弹”)
-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鱼肉、鸡肉、豆制品)
- 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糖波动)
- 任何运动都比不动强!
- 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双管齐下
- 简单的快走、爬楼梯、深蹲,都是对抗糖尿病的好帮手
- 腰围超标,糖尿病风险翻倍
- 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内,女性80cm以内
- 减重5%-10%,血糖就会大幅改善
-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作用变差
-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 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高危人群(肥胖、家族史)要更早监测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未来的健康。现在开始调整,还不算晚! 别等到血糖失控了才后悔,健康,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卫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最新研究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张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抽烟,突然觉得眼前发黑。
他扶着树干站起来,裤腰带上挂着的钥匙串叮当响。
这钥匙能打开他家院门,可身体里那把"钥匙"早就生锈了——医生说他得了糖尿病,胰岛素这把钥匙打不开细胞的门,血糖全堵在血管里。
糖尿病就像个贼,专挑人最松懈的时候下手。
我见过太多人,年轻时扛着煤气罐上六楼不喘气,退休后栽在一碗白米饭上。
有个开长途货车的老王,方向盘旁边永远搁着瓶可乐,他说喝这个提神。后来他跟我说,尿尿时蚂蚁都往厕所爬,这才知道血糖高得能招虫子。
咱们身体里有个精密的糖分加工厂。
吃进去的馒头、米饭,在肠胃里拆成葡萄糖,顺着血液往细胞里送。胰岛素就是运输队的工头,它敲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去烧火取暖。
可要是工头偷懒,或者大门生了锈,糖分就只能在血管里打转,把血管壁磨得坑坑洼洼。
有人问,糖尿病还分型号?就像拖拉机有手扶式和方向盘式,糖尿病也分1型和2型。
1型是工厂倒闭,压根不生产胰岛素了,多是年轻人遭殃。
2型是工头磨洋工,细胞大门锈住了,中老年人多见。
现在连十几岁的胖小子都得2型糖尿病,奶茶当水喝,炸鸡当饭吃,身体哪受得住。
要说症状,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体重往下掉。
有个大婶说她半夜要喝三暖壶水,尿泡尿能冲走马桶里的陈年老垢。
还有人总饿,刚放下饭碗又想吃,可人却瘦得像根竹竿——细胞饿得嗷嗷叫,血管里的糖却进不去。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慢性毒药般的并发症。
我见过老糖友脚底像踩棉花,那是神经被糖水泡烂了;有人看东西像蒙着层雾,眼底血管让高血糖蛀成了筛子;最惨的是肾坏了,三天两头要透析,血里的糖把过滤网都堵死了。
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这话对也不对。
遗传就像埋了颗地雷,生活习惯就是导火索。爹妈有糖尿病的,子女得病的概率翻着跟头涨。
但光有地雷不点导火索,八成炸不了。
现在人坐得多动得少,肚子上的游泳圈越套越多,内脏脂肪厚得能当棉袄——这些肥油会分泌捣乱的激素,专门给胰岛素使绊子。
吃得太精细也是祸根。
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这些精制碳水下肚,血糖蹿得比窜天猴还快。
胰腺得玩命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累瘫了。
要是换成糙米、全麦面,血糖爬坡就慢得多。
有个老爷子听劝,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血糖仪上的数字眼看着往下出溜。
熬夜比吃糖还伤身。
深更半夜不睡觉,身体以为遇上饥荒,赶紧多存点脂肪。
激素乱得像打翻的调料罐,胰岛素的工作节奏全乱了套。
有个程序员天天熬到两点,体检时空腹血糖6.8,离糖尿病就差临门一脚。
预防糖尿病得从生活缝里抠细节。
把烟掐了,酒瓶子收起来,这两样东西专门祸害胰腺。
每天晚饭后溜达半小时,不用跑不用跳,就当消化食儿。
有个大妈每天在广场上倒着走,说这样能看清每个垃圾桶的位置——她血糖五年没超标。
吃饭顺序有讲究。
先喝汤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这样血糖升得温柔,不像坐过山车。
我认识个厨师长,炒菜时总偷吃,后来改成饭前先啃根黄瓜,血糖愣是降回正常线。
定期测血糖不能少。
四十岁往上的人,每年体检别光查肝肾功能。
有个卖早点的老板,天天闻着油条香,自己从来不吃,结果血糖还是高了——他说是闻味儿闻出来的病,其实是年纪到了代谢跟不上了。
要说治疗,二甲双胍这药就像老黄牛,勤勤恳恳降血糖,还帮人减重。
胰岛素该打就得打,别信什么"打了就上瘾"的鬼话。
见过太多人硬扛着不打针,最后并发症找上门,后悔都来不及。
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
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和糖尿病扯得上关系,胖子的肠道里住着些贪吃的细菌,瘦子肠子里都是勤快的菌。
现在有种疗法叫"粪便移植",把健康人的肠道细菌搬过来——听着埋汰,可真有糖尿病人这么治好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比绝症折磨人。
它像影子似的跟着你,吃饭要算计,睡觉要盘算,活得像个会计。
可你要真把它当回事,它也就掀不起大风浪。
管住嘴不是当苦行僧,迈开腿不用学运动员,过日子稍微讲究点,身体这辆老爷车就能多跑几十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王卫庆,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