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糖十个(糖尿病血糖10个严重吗)

老庞中医养生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其实并不难治,送你三方,历经两月,血糖10.3下到7.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就像家里的水管,一开始只是滴滴答答的小漏,没人在意。等到水漫金山,墙皮发霉,地板翘起,才发现事情大条了。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觉得完了,一辈子得吃药,不能随便吃饭,甚至还会有并发症。其实,真没那么可怕。只要找准方法,血糖就能稳稳降下来。

来讲个真实的病例。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位52岁的老张,身材微胖,血糖高达10.3,口干舌燥,夜里要起夜三四次,腿脚发麻。

医生一问,才知道他最爱吃大米饭,运动基本为零,喝水也不多。两个月后再来复查,他的血糖降到了7.0,整个人精神焕发,腿脚有力,夜里也能睡个整觉了。秘诀是什么呢?很简单,三方:吃对了、动起来、心态稳!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糖”用不过来,堆在血管里,越堆越多,血液变得又浓又稠,像是放凉的红糖水,流速慢,冲刷力不足,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垃圾堆”。

时间久了,这些垃圾堵住血管,心脏、肾脏、眼睛、神经统统遭殃。

罪魁祸首?胰岛素!这是一种帮助细胞吃糖的激素,正常情况下,它像个勤劳的小工,把糖送进细胞,让它们有力气干活。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要么是工人太少,要么是工人偷懒,糖进不去,全都留在血管里作乱。

糖尿病不是一刀切的病,分三种:

1. 先天不足——1型糖尿病
这类人天生胰岛素分泌不足,从小就得打胰岛素,主要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把胰岛当成敌人干掉了。

2. 后天懒惰——2型糖尿病
这才是大头,占90%以上,典型特征:吃得好、动得少、肚子大。胰岛素不是没有,而是细胞懒得搭理它,血糖就这样越堆越高。

3. 孕期作妖——妊娠期糖尿病
有些孕妇怀孕后血糖飙升,生完孩子可能恢复,但也有不少人因此埋下了2型糖尿病的隐患。

三方稳血糖,简单有效!

第一方:吃对了,血糖自然降

控糖不是挨饿,而是吃对食物!

  1. 主食换一换
    白米白面血糖冲得快,换成糙米、燕麦、红薯,粗细搭配,血糖稳稳的。
  2. 蛋白质要够
    瘦肉、鸡蛋、鱼虾都行,增加饱腹感,减少碳水的摄入。
  3. 好油是关键
    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里的健康脂肪,能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1. 蔬菜多吃点
    绿叶菜、菌菇、黄瓜、西红柿,膳食纤维能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2. 水果不能乱吃
    香蕉、葡萄、榴莲糖分高,吃多了血糖飙升,优先选择低GI水果,比如苹果、柚子、草莓。
  3. 少吃加工食品
    蛋糕、奶茶、薯片,都是糖尿病的“催化剂”,别让嘴巴痛快一时,身体吃苦一世。
第二方:动起来,血糖自己降

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

  1. 饭后别躺,走一走
    吃完饭别马上躺着刷手机,散步15-30分钟,血糖不乱飙。
  2. 力量训练不能少
    肌肉是糖的“储存库”,力量训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都不错。
  3. 有氧运动要坚持
    快走、骑车、游泳,每次30-45分钟,每周至少5天,血管通畅,血糖稳定。
第三方:心态稳,血糖不瞎飙

压力大会让血糖升高,情绪管理很重要!

  1. 睡眠要充足
    熬夜会让胰岛素功能下降,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血糖更听话。
  2. 学会放松
    冥想、深呼吸、听音乐,别让焦虑控制自己。
  3. 社交活动别丢
    跟朋友聊聊天,出去走走,心态好,血糖也跟着稳。

老张严格执行这三方,饮食调控,餐餐有蛋白质和蔬菜,主食换成五谷杂粮,每天饭后散步半小时,每周两次力量训练。两个月后,血糖稳稳降到7.0,人也精神了,腿脚有力,睡眠质量提高。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不管。吃对食物,动起来,保持好心态,血糖自然降下来。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后悔莫及!

行动,从今天开始!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管理报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编写)

糖尿病十多年,空腹血糖12降到5.9,总结了3句“控糖顺口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玩意儿,就像家里蹲着个懒得走的亲戚,赶不走,骂不动,你不理它,它就作妖;你管得太严,它还翻脸。和它相处,得讲方法。

十多年了,我跟它斗智斗勇,空腹血糖从12降到5.9,折腾出来三句顺口溜,都是血泪教训,今天就掏心窝子讲给你听。

第一句:饭要少,肉别挑,管住嘴巴命长牢

糖尿病人最怕啥?最怕嘴馋,嘴一馋,手就不受控制,饭碗端起来就往嘴里送。

以前我以为,糖尿病就不能吃糖,结果呢?糖是少吃了,米饭、面条、馒头照吃不误,饭后一测血糖,嗖地一下窜上去了。后来医生跟我说,米面这些精细粮,进了肚子里,转眼就变成糖,血糖飙升比吃两颗糖还快

这下我才明白,糖尿病人要防的,不只是糖,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糖”——精米白面、糕点甜品,甚至土豆、红薯吃多了也犯忌。

但光少吃饭也不行,人不能饿着,饿着更容易暴饮暴食。

于是我换了个法子:饭量减一半,菜量翻倍,肉蛋适量加。尤其是肉,以前怕血脂高,连瘦肉都不敢吃,后来才知道,适量吃些瘦肉,反而能稳住血糖。

有研究说,蛋白质和脂肪能让胃排空变慢,血糖上升速度就没那么快,所以我现在吃饭,每顿有菜有肉,粗细搭配,血糖比以前稳多了。

第二句:腿多动,汗要流,血糖稳了人不愁

糖尿病人怕血糖高,更怕血糖不稳。以前血糖像坐过山车,饭后一测高得吓人,一饿又低得发慌,整个人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精神。

后来我琢磨着,吃是控制了,怎么还是这样?医生告诉我,光靠吃不行,肌肉是吃糖的,得多用才行

于是我开始动起来,先是散步,后来觉得不过瘾,改成快走,再后来,连小跑都敢试试了。出点汗,心跳快点,胰岛素的作用就强了,血糖也稳定了。

有个研究提到,餐后运动15到30分钟,可以明显降低血糖,我试过,确实管用。

但运动也得讲方法,别一上来就猛练,那是折腾身体

我现在的方法是,饭后先坐半小时,然后出去快走40分钟,累了就慢点,精神好就加快点。关键是得坚持,一停下来,血糖立马不听话。

糖尿病人,腿要多动,该流的汗得流,该走的路得走,血糖稳了,人也精神了。

第三句:觉睡好,心别闹,熬夜生气血糖高

有一阵子,我血糖忽高忽低,怎么都调不好,后来才发现,罪魁祸首是睡眠。

那时候工作忙,晚上老熬夜,越熬越精神,结果血糖也跟着疯。医生说,睡眠不好,胰岛素的作用会下降,血糖自然上不去下不来

有个研究表明,期睡眠不足的人,糖尿病风险会增加48%,这下我不敢熬夜了。

但光睡够时间还不行,睡得踏实更重要。有的人睡够了,但老做梦,半夜醒来好几次,这样的睡眠质量也不行。

我后来试了几个办法,睡前不玩手机,泡泡脚,喝点温水,心静下来,入睡就快多了。

还有就是情绪,糖尿病人最怕生气,一生气,血糖立马飙升。

那时候我脾气大,动不动就急,结果血糖波动得厉害。后来学着调整心态,有事就想开点,遇到烦心事,深呼吸几下,或者出去走一圈,回来心情就好多了。

血糖也跟着听话了。

经验总结:糖尿病是个长期战斗,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可能一口气治好,它就像一个长期赖在你家的租客,想赶走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老实点,别捣乱。

吃饭要讲究,运动要适量,睡觉要规律,情绪要稳定,这些都做到,血糖自然就稳了。

我的血糖从12降到5.9,靠的不是药,而是坚持这些生活习惯。

有人问,是不是药就不用吃了?当然不是,医生让吃的药,该吃还是得吃,但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光靠药,血糖也不可能稳得住。

送给所有糖友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变,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控糖节奏,把血糖稳住,把日子过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王建华,李晓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2):45-51.

张伟,陈燕.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2021,28(3):112-118.

李明.睡眠质量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4):201-207.

糖尿病人什么时候开始服用维生素B12?吃多长时间?听医生告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生,我最近总觉得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走路时候还打飘。以前以为是累的,可怎么越休息越严重呢?我是不是要瘫了啊?”

这句话,最近在我的诊室里听得不少。患者通常带着一脸焦虑,连着抛出一堆问题,而我的回答往往让人始料未及:“你这个情况,可能和糖尿病有关,甚至可能和维生素B12缺乏有关。”

听到“维生素B12”这几个字,大部分人脑海里都冒出一串问号:糖尿病和维生素B12有什么关系?我这是吃饭没吃好还是药吃多了?B12我是不是得赶紧补上?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糖尿病。糖尿病,简单点说,就是身体里的糖“失控”了,像开了闸的水龙头,怎么也关不上。长期高血糖会让血管、神经和器官遭殃,特别是神经系统,最容易“先倒下”。每年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甚至失去知觉的患者不计其数。

再说维生素B12。这是一种神奇的小分子,它像是神经的“润滑油”,帮忙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缺了它,人体的神经细胞会像“断电”一样,反应变慢,甚至失灵。

有意思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因为饮食缺乏而导致B12不足,而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一种叫二甲双胍的降糖药。

这类药物是糖尿病患者的“老朋友”,有效、安全,但长期服用会悄悄阻断维生素B12的吸收。就像一边在修理机器,一边却忘了给机器上油,时间一久,问题自然暴露。

一位62岁的女士,患糖尿病已有十多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可是近两年,她时常感到手脚发麻,像踩在云上一样没知觉。

起初她以为是年龄大了,后来发展到拿东西经常掉地,才来医院检查。经过详细评估,发现她的维生素B12水平低得可怜,而罪魁祸首正是她每天都离不开的降糖药。

医生为她调整了治疗方案,开始补充维生素B12,三个月后,她的症状明显缓解,手脚不再麻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她感慨说:“原来一直把降糖药当救命稻草,没想到它也会‘暗中使坏’。”

糖尿病神经病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症状就像一场渐进的舞台剧,从毫不起眼的小细节开始,慢慢向全剧高潮发展:

1.早期症状:细微的信号

刚开始,可能只是手脚有点刺痛,像蚂蚁在爬,或者偶尔觉得冰凉。这些症状时有时无,大多数人不会太在意。

2.中期症状:逐渐升级

随着神经损伤加重,症状变得明显。手脚会像“套了厚厚的棉花”,麻木感越来越强,甚至出现灼烧般的疼痛感,晚上尤为严重。

3.晚期症状:危险来临

到了晚期,不仅是感觉系统受损,运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走路不稳,肌肉无力,甚至出现足部溃疡,因为感觉不到疼痛,伤口容易被忽视,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和截肢。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补B12吗?当然不是。补充维生素B12的关键在于“缺不缺”。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1.长期服用二甲双胍

服用超过4年的患者,缺乏B12的风险较高。建议每年检测一次维生素B12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2.已经出现神经病变症状

如果手脚麻木、刺痛,或者怀疑神经损伤,检测B12水平是必要的。这种情况下,补充B12可能会明显改善症状。

3.饮食习惯不当

纯素食主义者或饮食单一的人群,由于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容易出现缺乏情况。

补充维生素B12并不是“一口气就能管用”的事。一般来说,轻度缺乏的患者口服补充至少需要2-3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如果缺乏严重,可能需要肌肉注射,起效更快。无论哪种方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补充。

治病不如防病,这是医者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血糖控制水平、B12浓度和神经系统状况。早发现,早干预。

2.饮食均衡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和奶制品。对于素食者,可以通过强化食品或补充剂来弥补不足。

3.用药有度

如果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务必告知医生,定期监测B12水平。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补充维生素B12。

4.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神经病变的基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症”,而神经病变常见于“气血亏虚”。《黄帝内经》中指出:“血气者,人之神,不足则虚。”中医调养可以通过补气血和疏通经络来改善神经症状。

常用的方剂如四物汤、八珍汤等,配合针灸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不过,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维生素B12,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却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幕后英雄”。它是一把钥匙,帮助身体打开健康的大门。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对它多一点了解、多一些重视,就能少一点病痛,多一分安心。

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细节,但健康恰恰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中。就像那位糖尿病患者补充了维生素B12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触感”,健康其实也在等待每个人用心去感受。愿这篇文章,能为每位读者点亮一盏健康的指路灯。

参考文献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29期,关于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缺乏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指南(2020年修订版)。

《黄帝内经》,气血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