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关于预防糖尿病的征文(关于预防糖尿病的问题)

健康文化大观 0
文章目录:

如何终身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2025最新指南:早期严格控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东西,表面看着没什么,一日三餐照吃,日子照过,可它就像一条潜伏在水底的鳄鱼,悄无声息,却随时可能跃出水面,咬掉健康的一大块。

许多人刚被确诊时,还能保持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觉得血糖高点怕什么,反正不疼不痒。

可等到眼睛模糊了,脚上长溃疡了,肾脏开始罢工了,才幡然醒悟,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从来都不是它本身,而是那一连串的并发症,如同连环扣般,步步紧逼。

血糖的“账本”早晚要算清

血糖高了,人体的血管就像长年累月泡在糖水里的木桶,表面看似光滑,但内部早已腐蚀不堪。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50%以上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不是糖尿病本身(来源:美国心脏协会2024年最新统计数据)。

血糖高,血管变脆,血液变粘,心梗、脑梗、下肢坏疽,哪一样不是“催命符”?有人说,吃药就能控制,可现实是,如果等到血糖飙高了再治,往往为时已晚。严格控糖,必须趁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医学共识。

有一个研究特别有意思,2023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了一项针对亚洲人群的研究,发现在确诊糖尿病后的头五年内,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后续20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以降低近70%

这说明,早期控糖不仅能避免短期问题,更能“锁死”长期的健康红利。

控糖不只是降血糖,更是修复身体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少吃糖、吃降糖药,但实际上,糖尿病的管理远比想象中复杂。

糖尿病不仅仅是“糖”的问题,更是全身代谢的“失衡”。这就好比一个机器,糖是燃料,但如果燃烧系统出了问题,光控制燃料是不够的,还得调节整个运作机制。

肠道菌群的“幕后操控”
近几年,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血糖代谢。研究发现,健康人的肠道里,有一种叫做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细菌特别活跃,这种菌能促进肠道屏障功能,减少低度炎症,从而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但糖尿病患者体内,这种菌往往匮乏。因此,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秋葵、洋葱、大蒜、魔芋,可以促进这类有益菌生长,从根源上改善糖代谢

肌肉是“降糖工厂”
很多人不知道,肌肉其实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消耗器”。当肌肉量充足时,血糖就能被高效利用,而肌肉不足时,血糖就容易堆积在血液里,造成高血糖。

哈佛大学202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进行两次力量训练,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提升约20%。所以,与其天天吃药,不如适当增加肌肉训练,哪怕每天做15分钟的深蹲和抗阻训练,也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睡眠比饮食更重要
一夜好眠,胜过良药。2023年发表于《自然·医学》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血糖波动比正常睡眠者高出30%以上

睡眠不足会导致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升高,进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所以,稳定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远比单纯少吃一块蛋糕更重要

并发症的风险,藏在“被忽视”的细节里

口腔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前哨站
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和牙周病是一对“难兄难弟”。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而牙周炎反过来也会加重糖尿病的炎症反应,使血糖更难控制。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牙周检查,配合正确的刷牙方式(如巴氏刷牙法),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眼睛是身体的晴雨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等到视力下降才去检查,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日本京都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可以将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率提高80%

足部的小伤口,可能是大问题的开始
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容易受损,导致足部感觉迟钝,一个小小的水泡、擦伤,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转的糖尿病足溃疡。

每天检查足部状况,穿宽松透气的袜子和鞋子,避免赤脚行走,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本功。

生活方式的调整,胜过任何药物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的调整,则是最有效的“逆转”手段。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可以大幅降低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血糖的账,早晚要算清,早一点找回健康的主动权,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给糖尿病朋友的真心话:唐哥控糖有几招

今天早晨,空腹血糖6.8。

糖尿病龄8年,已经两年没有吃药了。去年冬天一直6.5左右,过年没大注意,血糖窜到8点上下。

来源网络,与文本无关,侵权即删

平常也注意头条上各位糖友的心得体会及关于糖尿病的文章,生活中也与糖友时常做交流,有些心得体会。

我的体会是:糖尿病是代谢病,是可以逆转。糖友通过均衡膳食,适量运动,调整心态和保持良好睡眠即可获得满意血糖值。

1. 好好吃饭

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减肥餐,记住这口诀:“杂粮当主粮,肉蛋配青菜,少油少盐少加糖”。

来源网络,与文本无关,侵权即删

主食别搞一刀切:糙米饭掺白米、荞麦面换面条,每顿一拳头的量,吃得饱还不升糖快。

吃肉挑瘦的:鱼肉鸡胸肉,红烧改清蒸,油腥大的肥肉内脏尽量少碰。

蔬菜管够吃:绿叶菜水煮凉拌,冬瓜黄瓜当零嘴,碰上土豆芋头这些“假蔬菜”记得扣主食量。

这里注意:有些糖友在控糖过程中严苛控食,杜绝肉类、脂肪和碳水,这是不可取的。还是要均衡膳食,满足人体营养所需。

2. 多多运动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都要开展。有氧运动消耗糖分,抗阻运动增加肌肉量,肌肉多了基础代谢量大。正所谓——

每天饭后溜达半小时,甩甩胳膊踢踢腿,降低血糖高峰值;早晨练练八段锦,傍晚跳跳广场舞,一天血糖不用愁;勤练仰卧起坐、俯卧撑,增长肌肉舒筋骨。

3.平衡心态

查出血糖高是好事儿,总比蒙在鼓里强!血糖偶尔波动别焦虑,看长期趋势才靠谱。该吃吃该喝喝,控糖不是坐牢,活得开心才能坚持久。儿孙琐事由他去,职场不与他人争高低;挣钱多少、职称高低无所谓,生命有质量有长度才是人生赢家。

4. 好好睡觉

天天熬夜刷剧,伤肝伤肾还伤脾;最晚11点前要入睡,最少睡够7小时;中午再忙要休息,40分钟最相宜。

5.不要恐惧

有些糖友对糖尿病并发症恐惧不已,害怕并发病找上门——总想着“心梗脑梗尿毒症,斑块瞎眼和截肢,”,夜里愁得睡不着。

这种心态要不得。记住三个月测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次眼底和肾功能,心里有数就不慌。记住“三早”口诀:早发现、早控制、早安心。

朋友们,你们觉得如何?可以在评论区交流

糖尿病控制血糖的7个经验,建议收藏

当糖尿病的诊断书摆在面前,生活仿佛突然被蒙上了一层阴霾。每天,吃饭成了纠结的难题,运动变成了艰巨的任务,用药也成了心头的负担。但其实,控糖并非无章可循,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几位老糖友在控糖路上的宝贵经验,希望能给正为此发愁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自我管理,开启控糖第一步

常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糖尿病更是如此,三分靠治疗,七分靠调养。哪怕医术再高超的糖尿病专家,再神奇的降糖药,都比不上患者自身的管理。而自我管理可不只是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和按时服药,还有一个关键环节 —— 自我血糖监测。

老王,一位确诊糖尿病不久的患者,起初,他对血糖监测并不上心,总觉得按时吃药就万事大吉。可一次体检,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让他傻了眼,明明感觉自己控制得还不错,怎么指标却不达标呢?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认真监测血糖。当发现血糖居高不下时,先着重关注空腹血糖;而当空腹血糖稳定,糖化血红蛋白仍不理想时,他把目光转向了餐后 2 小时血糖。果然,问题就出在这里,他的餐后血糖总是偏高。

找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除了配合药物治疗,老王在饮食上下足了功夫。他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餐少吃一点,一天多吃几顿。这样一来,餐后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下一餐前低血糖的情况也很少出现了,血糖波动明显减少。每次吃饭前,他都会提醒自己,要为了健康,合理控制食量。

驾驭 “五驾马车”,驶向健康彼岸

老张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糖尿病史的 “资深糖友”,在与糖尿病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要控制好血糖,饮食和运动这两方面的管理至关重要。每天,他都会严格按照计划进食,定时定量,绝不贪吃。以前,他特别爱吃甜食,确诊后,他忍痛割爱,将那些高糖食物统统 “拒之门外”。

饭后半小时,你总能在小区里看到老张散步的身影。他给自己制定了运动计划,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他说:“运动可不是随心所欲的事儿,一定要有规律,这样才能让身体适应,更好地控制血糖。”

除了饮食和运动,老张还养成了监测血糖并做好记录的习惯。他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测完血糖,都会认真记录下时间和数值。一旦发现血糖有异常波动,他就会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寻求帮助。

在药物治疗方面,老张更是一丝不苟。他知道按时用药的重要性,从来不会马虎漏服。多年来,他不断学习糖尿病知识,从最初的茫然无知,到现在能够熟练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尽管控糖之路充满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和糖尿病和谐共处。

综合调控,攻克控糖难关

控制血糖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李大爷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决定了需要不断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李大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往专科医院检查。在医院里,医生会详细了解他的血糖控制情况,评估药物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李大爷说:“和医生保持定期联系太重要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治疗方案始终适合自己。”

强化血糖管理时,低血糖反应也是一大难题。为了让血糖达标,加大药物剂量或者联合用药往往不可避免,可这也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李大爷就曾有过夜间低血糖的经历,那种心慌、手抖的感觉,让他至今心有余悸。从那以后,他格外注意预防低血糖,随身都会携带一些糖果,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也是个挑战。很多药物的服药时间和进餐有关,这给李大爷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而且,他也会担心长期服药会不会有副作用,这些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治疗依从性。但他明白,治疗依从性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所以,他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尽量按时服药。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控糖保驾护航

想要控制好血糖,良好的生活习惯必不可少。孙阿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每天都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晚上 10 点左右准时上床睡觉,早晨 6 点多就起床。她说:“保证充足的睡眠太重要了,不然内分泌失调,血糖也会跟着捣乱。”

在饮食方面,孙阿姨也很有讲究。她每天按时按量吃饭,吃饭时间基本固定,每顿饭的量也控制得很好。她会特意避开那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停下。两餐之间,她还会适当加餐,吃一些低糖的水果或者坚果。

运动也是孙阿姨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公园散步、打太极。她笑着说:“坚持运动,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心情也更舒畅。”

除此之外,孙阿姨还积极学习控糖知识。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糖尿病讲座,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在她看来,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科学控糖,享受健康生活

赵大哥在控糖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发现,控制血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前段时间,他的空腹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总是在 10 左右徘徊。这可把他急坏了,赶紧去医院找医生。医生给他开了新药达格列净,一天一次,一次一片。第二天早晨,赵大哥怀着忐忑的心情测了空腹血糖,当看到数值降到了 7.0 时,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为了避免漏服药物,赵大哥想了个办法。他把每天要吃的药按照次数分开存放,这样就不会因为疏忽而忘记服药了。他还严格遵医嘱,每天认真监测血糖,一有时间就去户外运动。他坚信,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做,积极控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

巧用记录,助力控糖之路

刘大叔刚被诊断出糖尿病时,对血糖管理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结果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意识到记录血糖监测情况的重要性,便自己制作了表格,把每次测量的血糖值、时间以及饮食、运动情况都详细记录下来。可他记性不太好,有时候会忘记记录,或者记录得不够规范。

这两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刘大叔学会了用电子表格管理血糖。他说:“这电子表格可太方便了,拿起手机就能记录,还能自动生成图表,一目了然。” 通过记录,他对自己的饮食量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次吃饭前,都会看看之前的记录,合理调整饮食。而且,手机的提醒功能让他不会忘记监测血糖的时间,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他还喜欢用手机记录自己的运动量,每次运动完,随手就记录下来,简单又快捷。他知道,控糖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恒心,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

调整进餐顺序,平稳控制血糖

老陈曾经是个吃饭速度极快的人,作为军人出身,他做什么都追求快,吃饭也不例外,更不讲究进餐顺序,怎么方便就怎么吃。但自从结识了一些糖友,他的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和糖友们交流的过程中,老陈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尤其是关于进餐顺序的重要性。现在,他开始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改变了进餐顺序。每顿饭,他都会先吃蛋白质类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瘦肉等,然后吃蔬菜,最后再吃碳水化合物,像米饭、馒头之类的。他发现,这样调整之后,血糖变得平稳多了。而且,他吃饭的时间也延长了,会细细咀嚼每一口食物。他笑着说:“以前吃饭狼吞虎咽,现在慢慢品味,不仅对血糖好,还能更好地享受美食。” 老陈现在还是 “糖前期”,他深知提前做好预防的重要性,所以格外注意进餐顺序,希望能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