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用药用量(ⅱ糖尿病用药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的常备药,二甲双胍如何用才对?医生总结:3要3不要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而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作为一种经典的口服降糖药物,已经成为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的常备药物。
作为医生和患者都十分熟悉的药物,二甲双胍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使用时又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深入了解二甲双胍,探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分享医生总结的“三要三不要”。
@康复Therapy
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它的作用原理相对简单,但也极其有效。二甲双胍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 减少肝脏糖输出:二甲双胍能够有效地减少肝脏的葡萄糖生成。我们知道,肝脏是人体的“糖库”,会根据需要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而二甲双胍的作用就是通过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过度释放,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 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二甲双胍还能够提高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更容易进入肌肉细胞,供给身体使用,减少了血糖的积聚。
- 改善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即尽管胰腺分泌了足够的胰岛素,但体内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迟钝。二甲双胍能够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从这些作用机制来看,二甲双胍的确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降糖药物,尤其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能够帮助减轻体重,这对于一些伴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那些体重过重或有高血糖的患者。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患者通过减少肝脏的糖输出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来控制血糖。而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并不是首选药物。
尽管二甲双胍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通常,患者在刚开始使用二甲双胍时,胃肠道症状较为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
此外,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乳酸中毒。乳酸中毒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情况,通常会引起体力衰竭、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症状。幸运的是,乳酸中毒发生的几率较低,但它仍然是二甲双胍使用中的一个潜在风险。为此,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时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乳酸水平。
三、二甲双胍的正确使用:医生总结的“三要三不要”在日常临床治疗中,医生发现,很多患者虽然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但对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不十分清楚,往往存在误用现象。因此,了解二甲双胍的正确使用方法尤为重要。以下是医生总结的“三要三不要”建议,帮助患者合理使用二甲双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要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
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通过长期、规律的使用来逐渐发挥作用。很多患者在血糖控制得比较好后,可能会自行停药或者减少药量,这样容易导致血糖再次升高,甚至引发并发症。因此,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量或停药。
(2)要注意调整饮食和运动
虽然二甲双胍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它并不是万能的。要想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二甲双胍并不能完全代替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而应该作为生活方式管理的补充。因此,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膳食调配和适度运动。
(3)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和乳酸水平
二甲双胍通过肾脏排泄,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导致药物积累,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因此,患者在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时,应定期进行肾功能和乳酸水平的检测,确保安全使用。
(1)不要空腹服药
很多患者习惯性地将二甲双胍当作常规药物随便服用,甚至空腹服药。事实上,二甲双胍最好是在饭后服用,这样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减轻不适症状。同时,饭后服药还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避免对血糖波动产生过大的影响。
(2)不要与酒精同时使用
酒精会影响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尤其是大量饮酒时,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时,最好避免饮酒,尤其是在服药期间。
(3)不要盲目调整药量
有些患者在感觉血糖过低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会自己减少二甲双胍的剂量或停止服药。实际上,二甲双胍本身不会直接引起低血糖,低血糖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患者的饮食或运动不规律。因此,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患者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自行改变药量。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典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了几十年,具有极好的安全性和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在血糖控制上表现优异,还可能对减肥、延缓衰老、改善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益处。
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科学指导。患者应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二甲双胍,并结合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管理糖尿病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科学的监测和早期干预也是保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总之,二甲双胍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药物,但如何使用才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谨慎对待。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二甲双胍的正确使用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升生活质量。
@头条健康#健康##药物#
糖友注意:长期吃降糖药,这5件事一定要牢记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人数已超一个亿!2型糖尿病占比约95%,肥胖人群(BMI≥28)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4倍左右!
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糖尿病足等等,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
积极防治糖尿病、控制血糖平稳,从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对糖友以及糖友的家人来说,充满挑战又意义重大。
其中,糖友服药期间,有太多因忽视用药细节而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危及生命的案例,特总结5个需要牢记的注意点如下。
一、糖友服药同时,应尽量避免饮酒
酒精对血糖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曲线:初期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导致血糖骤降,后期因酒精代谢产生的热量反而升高血糖。
更危险的是,酒精会与磺脲类(如格列本脲)、胰岛素等降糖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肝脏在代谢酒精时,会优先处理酒精而延迟降糖药代谢,导致药物蓄积。
二、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有研究认为,擅自调整降糖药剂量是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第三大诱因。临床上常见的错误行为包括:根据单次血糖值增减药量; 凭"感觉良好"随意停药; 模仿他人用药方案。
一位45岁2型糖尿病患者因自行将二甲双胍剂量加倍,导致严重腹泻和脱水,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血酮体高达5.6mmol/L。值得注意的是,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使用期间擅自增量可能增加生殖器感染和酮症风险。
因此糖友调整降糖药剂量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三、不要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沙星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与降糖药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可诱发血糖升高或降低,其机制包括: 通过抑制CYP450酶系影响磺脲类药物代谢; 增强胰岛素分泌导致延迟性低血糖;改变肠道菌群影响二甲双胍疗效。
有学者研究发现,联用环丙沙星和格列吡嗪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增加3.2倍。更需警惕的是,这类相互作用可能存在48小时延迟效应。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期间: 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准备快速升糖食品; 避免同时服用含镁/铝的胃药。
四、注意血糖监测
一般建议胰岛素治疗者每日监测≥4次,口服药治疗者每周监测3天(包含空腹 三餐后)。目前我国糖友普遍存在三大监测误区: 很少测血糖或只测空腹不测餐后(漏诊70%的血糖波动); 疼痛焦虑导致采血方法错误(挤压手指影响准确性); 忽视动态血糖监测(CGM)的价值。
五、坚持运动锻炼
糖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快走、跑步、广场舞、打球等,因为运动通过三大机制改善血糖: 增加GLUT-4转运体活性(即刻效应);改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累积效应); 调节肠道菌群(代谢效应)。
特别注意:使用胰岛素促泌剂者,需在运动前补充15g碳水化合物;注射胰岛素者要避免在作用高峰时段运动。
结语
对糖友来说,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构成糖尿病管理的铁三角,除了以上5个注意事项,还要建议糖友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相信糖友通过科学管理血糖,一定也能健康长寿,远离各种并发症。
【完整版】糖尿病常用的降糖药物,用法解析与不良反应
特此声明:本文为整合权威资料与个人见解的原创作品,旨在为读者讲解药品,遵医嘱服药,切记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我们对每一位读者的支持与关注致以诚挚的谢意。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25%,相当于每四个老年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并且在逐年升高。
小编帮大家分类整理了一下比较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物:
双胍类:比如最常见的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是抗高血糖,是发病初期的首选降糖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很少数的患者会出现乳酸酸中毒。
服药时间:为了减少胃肠道刺激,普通片类的二甲双胍通常在饭中或饭后服用。肠溶片则需要在饭前服用,最好在饭前半小时。而缓释片的作用时间长,建议早上和晚上,在饭中或饭后服药。
磺脲类:比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良反应:最常见并且重要的是低血糖,尤其是服药后没有进食或进食太少,或者剂量过大时。此外,还可能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酶升高等。
服药时间:最佳时间是饭前30分钟,可以在血糖升高时正好发挥作用。中短效药,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需饭前半小时服药;长效药,比如格列美脲则一般一天服用一次,推荐在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格列奈类:比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于降低饭后血糖。不良反应: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但是概率较低。还可能有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等。偶尔会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间:这类药物起效快,通常口服后30分钟内起效,一般建议在饭前15分钟服用。不吃饭则不服药。
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通过抑制小肠α-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饭后血糖。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因为药物会导致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障碍。个别患者也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
服药时间:这类药物需要碳水化合物参与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因此必须在吃饭时服用,最好是吃第一口食物时嚼服。未进餐或未进食碳水化合物时则不宜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比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副作用是体重增加或者水肿,还可能有肝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
服药时间:一般建议早饭后服用,这样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适。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延长肠促胰素的作用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低血糖发生率低,胃肠道不良反应也比较小。
服药时间:每天任意时间服用均可,餐时或非餐时服用都不影响治疗效果。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不良反应:副作用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因为服用这类药物会增加了尿糖排出。还可能增加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服药时间:一般建议晨起空腹时服用,因为药物有利尿作用,晚上服用可能会导致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
假如连续服用了3个月的降糖药,血糖还是没有达到控制目标,就要考虑增加胰岛素治疗了。
大家一定要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切记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并且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除了服药,老年人血糖控制不满意,一定要远离高糖高脂食物的诱惑,比如糖果、甜点、油炸食品,食用适当的蔬菜、水果与全谷物,可以帮助血糖平稳。
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或打太极拳,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活动,能有效提升身体代谢率,促进血糖的降低。
关注小编,跟着小编学习各种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