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蔗糖糕点糖尿病(无蔗糖食品糖尿病可以吃吗)
吃无糖食品就一劳永逸地减糖了?千万别陷入这个误区
有不少人会疑问
“无糖食品是真的无糖么?
那我是不是可以不减糖了?”
不要陷入这种误区哦~
首先让我们来
认识一下“无糖食品”吧!
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且需使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其作用是使食物既有糖的味感,又没有简单糖的高能量,更有益健康。
但其实专家
并不建议控糖人群食用无糖食品
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无糖是指每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g。
食品中的糖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的,所以即使成分标注无糖,也未必真的不添加糖,“无糖”只意味着其中的含糖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无糖食品的关键在于不添加蔗糖。但不能因为标记“无糖”,就随意摄入。有些无糖食品被食用后,依然存在升血糖、高热量等问题。
通常情况下,无糖产品中
会含有糖醇、高倍甜味剂、低聚糖等,
它们有甜味的口感,
但不会影响血糖,
可减少食用者对热量的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
糖醇和高倍甜味剂虽然都属于“代糖”,
但只有用糖醇制取的食品
才能称为“无糖食品”。
单纯用糖精、阿斯巴甜等
高倍甜味剂配制的食品,
一般称作无热量食品或低热量食品。
专家指出,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甜食摄入进去的信号会刺激大脑,而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食欲也会因此上升。
久而久之,人体甚至会对天然甜味的水果蔬菜降低兴趣,更想吃口味更重、添加更多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可以引起小鼠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症。
用几乎不含热量的甜味剂代替蔗糖,
的确有利于控制能量摄入,
一定程度上能控制体重,
但是其安全性问题仍不容忽视。
01
大量摄入甜味剂有可能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引起腹胀或腹泻。
02
进食的满足感下降,进食量可能增加。
03
进食代糖1h后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低于蔗糖,但3h内的胰岛素及血糖水平相当。代糖对于GLP-1的分泌刺激作用弱于蔗糖。
04
将含糖饮料换为代糖饮料不能降低糖尿病等发病风险。
05
孕期进食代糖食物与新生儿及1岁儿童高BMI相关。喝代糖汽水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比1.59,喝含糖汽水者风险比1.18。
如果还是想吃些无糖产品解解馋
应该如何选择无糖产品呢?
1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无糖食品。
2
看配料表。在选择这类产品时一定要注意食品标签上注明的内容,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是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该产品所有成分都有明确标注,包括名称和量化的信息,且顺序越靠前说明含量越高,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优先选择添加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的食物,尽量少选含有“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甜味剂的产品。
3
选择时不仅要看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无糖糕点是用淀粉做成的,而淀粉本质就是糖,在人体内可分解为葡萄糖。
4
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配料表上标有白砂糖或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标注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均是糖类。大家要注意甄别,不要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所误导。
无糖食品
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0糖、0脂、0卡”
要注意适量
不要把“0糖、0脂、0卡”
当作你放心大吃大喝的借口
其实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
健康又解渴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无糖”做营销噱头引发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含糖饮料的消费被认为是可引发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调查
网红酸奶、饮料标“无蔗糖”
商家拒绝解释是否含糖
所谓糖,因其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含糖饮料的定义为,在制造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红糖、玉米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功能饮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来,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而“无糖”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含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饮料。
孟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平日购物挑选酸奶、饮料等特别注意看包装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台一款网红饮料标注“无蔗糖”,虽然价格比普通饮料贵两三倍,但因为网红推荐、营养价值高、不含糖,她还是下单购买了几盒。孩子非常喜欢喝,她就不断下单购买。结果仅几周时间,孩子明显胖一圈。直到她发现“无蔗糖”饮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浆,这种吸引孩子爱喝的饮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为“零”。
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这款无蔗糖的产品,含有别的糖吗?”之后,商家的客服回复称:“这个不确定呢,建议亲收藏再购买。”在主页上北青报记者找到该产品的配料表截图,明确写着“与糖和脂肪战斗的酸奶”,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5%,虽然比一般产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专家
“0蔗糖”“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无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无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网售的一款粽子产品写明“0蔗糖”为例,有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签理解为这款产品不含糖,大快朵颐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际上,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达到了15%。糯米中还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糖类,升糖指数也是非常的高。
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燕菊、周林桦撰文称,所谓“无糖”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无糖饮料、无糖食品并不是100%无糖,喝多、吃多了一样可能长胖。如果看到饮料或食物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低糖、无蔗糖的字样,根据GB28050-2011的标准,它们是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称无糖;糖含量≤5g/100ml,可称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无蔗糖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红糖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社交媒体中指出:“甜饮料的麻烦,就是让人不知不觉喝进去大量的糖(或各种糖浆)。近年来糖的使用变化尤其令人担心,因为饮料、甜食、糕点,甚至有的所谓的健康食物,都喜欢用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了。为什么呢?一是它们更清甜,二是可以贴上‘无蔗糖’的标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商家打擦边球偷换概念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仅仅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
关注
木糖醇等代糖类“无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实上,除了一些“无蔗糖”食品和饮料,还有一类“代糖”类食品和饮料也备受关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无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关医学人士指出,这类“无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无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够补充能量,改善糖代谢。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不增加血糖浓度。如果将木糖醇加入到饼干、糕点之类的食物中制作成“无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为糕点、饼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数会很高,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文/记者蔺丽爽)
相关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易增加疾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量从2010年的979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7165万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无糖”做营销噱头引发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含糖饮料的消费被认为是可引发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调查
网红酸奶、饮料标“无蔗糖”
商家拒绝解释是否含糖
所谓糖,因其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含糖饮料的定义为,在制造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红糖、玉米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功能饮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来,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而“无糖”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含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饮料。
孟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平日购物挑选酸奶、饮料等特别注意看包装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台一款网红饮料标注“无蔗糖”,虽然价格比普通饮料贵两三倍,但因为网红推荐、营养价值高、不含糖,她还是下单购买了几盒。孩子非常喜欢喝,她就不断下单购买。结果仅几周时间,孩子明显胖一圈。直到她发现“无蔗糖”饮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浆,这种吸引孩子爱喝的饮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为“零”。
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这款无蔗糖的产品,含有别的糖吗?”之后,商家的客服回复称:“这个不确定呢,建议亲收藏再购买。”在主页上北青报记者找到该产品的配料表截图,明确写着“与糖和脂肪战斗的酸奶”,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5%,虽然比一般产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专家
“0蔗糖”“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无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无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网售的一款粽子产品写明“0蔗糖”为例,有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签理解为这款产品不含糖,大快朵颐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际上,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达到了15%。糯米中还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糖类,升糖指数也是非常的高。
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燕菊、周林桦撰文称,所谓“无糖”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无糖饮料、无糖食品并不是100%无糖,喝多、吃多了一样可能长胖。如果看到饮料或食物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低糖、无蔗糖的字样,根据GB28050-2011的标准,它们是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称无糖;糖含量≤5g/100ml,可称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无蔗糖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红糖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社交媒体中指出:“甜饮料的麻烦,就是让人不知不觉喝进去大量的糖(或各种糖浆)。近年来糖的使用变化尤其令人担心,因为饮料、甜食、糕点,甚至有的所谓的健康食物,都喜欢用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了。为什么呢?一是它们更清甜,二是可以贴上‘无蔗糖’的标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商家打擦边球偷换概念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仅仅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
关注
木糖醇等代糖类“无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实上,除了一些“无蔗糖”食品和饮料,还有一类“代糖”类食品和饮料也备受关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无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关医学人士指出,这类“无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无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够补充能量,改善糖代谢。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不增加血糖浓度。如果将木糖醇加入到饼干、糕点之类的食物中制作成“无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为糕点、饼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数会很高,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文/记者 蔺丽爽)
相关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易增加疾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量从2010年的979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7165万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