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太太口服液糖尿病(太太口服液血糖高能喝吗)

IC实验室 0
文章目录:

娃哈哈汇仁肾宝鸿茅药酒,保健品脏套路怎样掏空中国人的钱包?

自从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个梗火了以后,我发现,养生成了当代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人每天抗糖丸伺候,有人网上买各种葡萄籽精华蔓越莓精华,甚至还有朋友年纪轻轻吃起了玛咖。

你以为保健品是针对爸妈的镰刀,其实人家收智商税根本不问年龄。

保健品行业包含着商业最本质的奥秘:老年人怕死,女人怕丑,男人怕快,小孩怕笨。

我们总说互联网营销手段花样翻新,广告行业创意层出不穷,但和直击人性的保健品行业一比,不过都是花拳绣腿,弟弟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保健品营销的三板斧。

一、恐惧营销

这几年老说的贩卖焦虑,跟保健品一比就什么都算不上了。保健品贩卖的岂止是焦虑,明明就是恐惧。

为什么这么多消费者在保健品前无法保持理智?因为保健品营销会恐吓用户,吓得用户赶紧买买买。

最早被保健品商家盯上的,就是儿童人群。

1988年,宗庆后开发了一款儿童口服液。

上市前,为了给口服液造势,宗庆后委托科研机构对3006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1336名小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症,缺锌、缺钙、缺铁等营养元素的,竟占到了44.4%。

要知道,80后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小皇帝」。一个小皇帝营养不良,全家都怕得不行。

在这份调查的恐惧下,儿童口服液一推向市场,就立刻卖爆。

这款口服液,就是一代80后儿童的童年回忆——娃哈哈口服液

宗庆后不愧恐惧营销大师,身为人父的他,洞悉了年轻家长养孩子,最大的烦恼之一——孩子不肯好好吃饭。

于是喊出了那句著名的slogan:「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还制作了电视广告,砸下血本投放。

这句广告语随着娃哈哈的推销人员,传遍了全国各大城市,众多上了头的家长一听能解决小孩吃饭问题,哭着喊着就要送上自己的钞票。

娃哈哈口服液一度供不应求,总部门口来提货的车辆排成长队,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连提货的批条都有人倒卖。

靠着超级爆品娃哈哈口服液,宗庆后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随着当年喝娃哈哈口服液的孩子们逐渐长大,家长的恐惧也从营养不够变成了成绩不好。

初代独生子女的爹妈普遍望子成龙,但自己却没有太高学历,功课难了就辅导不了,咋办?

最害怕的,就是隔壁邻居、单位同事、亲朋好友的孩子,学习比自己孩子的好。

不怕,有万能的保健品拯救家长。

1993年,生命一号打着补脑、提高记忆的旗号上市了,成为了初高中家长的最爱。

生命一号能不能提高成绩我不知道,不过确实提高了我的记忆力,直到现在我都忘不掉那几个广告。

大概套路就是穿着校服,长着一张学霸脸的高中生在脑袋上划一圈,瞬间头顶光环大脑升仙,然后喊出:「生命一号!补充大脑营养!提高记忆力!」

看了这种广告,谁顶得住啊,都不用家长提醒,孩子们自己就催爹妈下单了,生怕少吃半个疗程,下次月考被吃了生命一号的学霸碾压。

家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随着生命一号、忘不了、三勒浆这一系列「状元药」,流进了药贩子的包包。

恐惧营销,恐怖如斯。

收割鲜嫩的韭菜还不够,保健品操盘手们马上盯上了老年人的养老钱。

老年人是最吃恐惧营销这一套的,害怕衰老,害怕疾病,害怕死亡,每一项恐惧都在保健品的辐射半径里。

这个人群,哪怕你不主动推销,他们都会主动找保健品来吃。加上信息分辨能力差,手上还有点钱,简直就是药贩子眼里的完美客户。

就这样,靠着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保健品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在这方面,鸿茅药酒是个中翘楚。看看这个广告语:

风湿骨病怎么办,每天早晚喝鸿茅;

肾虚尿频怎么办,补肾强身喝鸿茅;

脾胃虚寒怎么办,健脾养胃喝鸿茅;

气虚血亏怎么办,补气补血喝鸿茅;

六十七味药材好,呵护爸妈更周到;

一瓶鸿茅酒,天下儿女情!

广告反反复复提到老年人的常见病症,这个架势,仿佛一手拿着病危通知书,一手拿着鸿毛药酒,怼在一家人面前问:喝了这酒就能起死回生,你买不买?不买你家老人就活不到下个礼拜,不买就不是孝子贤孙!

这都不叫恐惧营销了,这赤果果的恐吓营销。

为了让老年朋友们乖乖掏出养老钱,鸿茅药酒在广告中频繁使用各类家庭团聚、天伦之乐场景。

还邀请了在老年人中非常具有号召力的陈宝国和张铁林为其代言,用同龄人的口吻告诉你:「每天两口,健康长寿」、「喝鸿茅,百病消」。

2017年,鸿茅药酒年产能达到2600万瓶,零售规模50亿元,纳税2.7亿元。但背后,却是10年时间里,其广告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这酒,对老年人来说,还是太上头了。

但不管怎么讲,恐惧营销的威力,几乎适用于任何群体。

「感觉身体被掏空,想把肾透支的补起来」,汇仁肾宝的文案,只要是30岁以上的男人听了,都会感觉腰部隐隐作痛。

靠着「美容」、「静心」概念轰炸更年期女性,太太口服液一路把自己送上了A股。

这才是真·财富密码。

二、广告横行

除了恐惧营销直击人性外,保健品营销另一大成功哲学,就是特别舍得下血本做推广。但凡出名的保健品,背后一定是巨额的广告投入,没有例外。

比如在中国保健品行业里赫赫有名的蒙派营销

蒙派,就是内蒙古保健品营销派系。这个派系以凶悍、勇猛著称,在整个中国市场无往不利,几乎奠定了后来整个保健品行业的营销打法。

鸿茅药酒的创始人鲍洪升就是蒙派二代传人。

在鸿茅之前,他就一手操盘过护肾宝、美福乐、澳曲轻、婷美内衣等等爆款产品。

用当下的营销话术来说,蒙派营销=密集宣传 强力地推。广告轰炸和线下铁军,如同华山派气宗和剑宗,一体两面,气剑结合,天下无敌。

而史玉柱和他的脑白金了,则是出于蒙派,而胜于蒙派。

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广告之一。

脑白金,是电视传媒时代的天选之子,过年收礼这块市场,老年人又是大头。史玉柱这番营销,潜台词就是:你不买可以,你能防得住别人买来送你吗?

靠着不计成本的广告费,和屏幕上两个蹦蹦跳跳的老头老太太,史玉柱把脑白金和过年送礼的场景完成了深度绑定。

在21世纪初,家家户户一个蓝盒子的盛况,想必不少看视频的同学还有印象。

史玉柱1999年7月推出脑白金,年底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5亿元,第二年就突破了8亿元。到2010年,脑白金已经为史玉柱赚到了百亿人民币。

在公众号包邮区的文章《神药推手》中写道:2000年之前,中国的地方报纸、地方电视台,包括省级的卫视,1/3到1/2的广告都来自蒙派;中国的二流影视明星,主要的广告合同来自蒙派产品。蒙派产品养活了中国的二流影视演员,也托起了地方媒体的饭碗。

蒙派营销的另一面,则是强悍的线下推广能力。

这方面的宗师,应该是三株口服液。

也许90后对这个品牌很陌生,但它的创始人吴炳新,算是蒙派营销的祖师爷,一手造就了振华851、交大昂立一号和三株口服液,这三款载入中国保健品史册的品牌。

而其中三株口服液,更是中国保健品的神话。

三株的地推强到什么层次,首先他有一支庞大的地推铁军。当时,吴炳新雇佣了10万大学生,在全国各地农村乡镇打广告。只要是他们能找到的土墙、茅厕、牲口栏圈、电线杆,都被他们刷上了口服液广告。

吴炳新豪言:「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我还不知道谁的网络比我大。」

此外三株首创义诊推销,深入乡镇、农村开展义诊。虽说喊的是「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口号,打的是义诊的名义,实际上却做着推销口服液的生意。这样的义诊,一年要举办上万场。

仔细想想,广告商向你推销保健品,你还可以拒绝。当医生面对面告诉你你身体有问题,向你推荐保健品时,普通大众真的有能力说不吗?

如此低成本、高密度、大面积的投放广告,创造了保健品史上的奇迹。

三株口服液销售额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三级跳:1994年1.25亿,1995年20亿,1996年80亿。

划重点,这是96年啊。

如果不是后来吃死了人,挨了官司,三株赚到的钱,恐怕会比史玉柱多10倍。

三、KOL战队

有了恐惧营销和广告投放两大法宝,保健品营销还特别喜欢找「专家」站台。


如今流行的KOL营销,早在几十年前的保健品行业,就被玩得风生水起了。

最早的KOL,是各类科学家和中医大师。

那些保健品行业玩家们,是真的要登门拜访,购买秘制配方,才能拿到保健品行业的入场券。

比如娃哈哈口服液,就是宗庆后三顾茅庐,拜访浙大一位营养学教授,才拿到的原始配方。而太太口服液,则是创始人朱保国看到一个女性亲戚因为喝中药皮肤质量大为改善,于是花了9万元买下该中药的 「神秘药方」,才研发出来的。

但资本大举进入后,所谓的民间秘方和科学配方一下子不够用了,于是操盘手们开始直接现编。

史玉柱在编故事方面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为脑白金策划了一本神书——《席卷全球》,堪称史上最无厘头的虚假宣传,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20岁的老人,服用脑白金,其身体机能如同20岁的青年;

教皇保罗二世也在服用脑白金;

脑白金把一位69岁的妇女从13年失眠中解放了出来;

脑白金问世三个月,所有失眠患者为之疯狂,生产安眠药的厂家80%倒闭或停产。

总之,只要吃了脑白金,返老还童不是梦。

但仔细看看配料表,就会发现,脑白金的本体,就是当下不少年轻人都在吃的褪黑素,除了能让人更好入眠之外,并没有任何效果,过量食用甚至对身体有危害。

不仅故事可以生造,KOL也是可以生造的。

如果论中国第一保健品带货网红,我个人认为非「刘洪滨」老太太莫属,堪称保健品领域的李佳琦 薇娅。

最早出现在电视上,她是苗医鲜药、穴位吃药、拔痰定喘绝技传承人,兜售「苗仙咳喘方」。


后来,她换了个身份,变身北大专家刘洪斌,表示用了她的药,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喝。

然后她又改回了原名,变身中医养生保健专家,推销天山雪莲。

然后她又变身蒙药传人,推荐蒙药心脑方。

数一数,为了推销保健品,她变换过苗医传承人、中医养生专家、御医世家传人、老院长、蒙医传人、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中医医学会风湿分会委员等一系列身份。

我甚至可以脑补出她一个人单挑整个医学圈子的故事,一定要包括神医老太潜伏电视台,三年不得使用医术,歪嘴一笑百亿美元之类的畅销元素。

剧本都好了,就等投资人打钱了。

总之,这位走在时代前列腺上的老太太,操作实在太骚,显得我们的广告法想象力都略微不足了。

随着刘老太太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踢出了局,保健品操盘手们终于发现,原来卖保健品根本不需要找外援,我上我也行。

于是就有了鸿茅药酒董事长鲍洪升亲自上阵,自称成吉思汗的嫡传后裔第19代孙,宣称鸿茅药酒有270年的历史。

还有史玉柱在巨人集团30周年庆典上,表示自己已经吃了22年脑白金,是保健品功效最好的活体案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张朝阳老师,向广大年轻人推广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的作息方式,还拿自己作为正面案例。

我实在很好奇,这些为自己代言的大佬,是不是对自己认知有问题。

不过,营销虽然能够支撑起一个骗局,但毕竟无法将骗局变为现实。

那些金钱与谎言构建起的高楼,是注定都要坍塌的。

1998年,媒体爆出,8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了一个老头。经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三株公司须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

消息一出,一击致命。从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月销售额从数亿元暴跌到不足1000万,企业很快陷入亏损,工厂停产,员工回家,2400万瓶总价值7亿元的产品积压在仓库。

三株帝国从死到凉透,整个过程太快了,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甚至来不及抢救一下,那个「包治百病」的三株帝国就覆灭了。

无独有偶,2017年12月,正当鸿茅内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之时,广州医生谭秦东一篇《中国神酒「鸿茅药酒」 ——来自天堂的毒药》,成了鸿茅药酒的黑天鹅。

本来文章没有传播太广,但鸿茅药酒一顿骚操作,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审判席。那些用营销包装出来的假象,被一一揭穿。

具体是什么骚操作,请各位自行查阅新闻,然后把保护打在公屏上。

《无间道》说得对,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总是重复同样的保健行为。

如今的年轻人,也同样不乏吃保健品上瘾的。之前的视频我也几次提过,当代青年用的种草平台上,保健品的智商税率可一点也不比90年代低。

速途研究院发布的《90后养生报告》显示,国内长时间使用保健品的90后占比21.9%,偶尔使用的则占到接近一半。

更令人唏嘘的是,老一辈人热衷保健品,只是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分辨能力,外加当时稀缺的医疗资源,塑造了人们对疾病「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的心态。

但如今的年轻人,吃保健品,纯粹就是一次次熬夜爆肝,一次次过劳加班,一次次放纵欢乐后的亡羊补牢。才有了啤酒泡枸杞,可乐加党参的奇观。

要说哪边更悲哀,我还真一时想不出个答案。

所以,如今的保健品,更像是一种安慰剂。

当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花出去的钱弥合了他们的创伤、抚平了他们的恐惧。吃下这样的安慰剂,才可以安慰自己:我对自己的身体尽力了。

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贩卖的是对肉体,对人生的掌控感。哪怕这种掌控感是虚幻的。

对此我只想说,保健品不是药物,你如果生病,吃再多保健品也没有用,赶快去看病。如果没病,就更没有必要吃保健品了,多锻炼,多吃蔬菜,少熬夜比什么保健品都管用。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远离保健品的智商税。

参考资料:

《中国保健品的30年:神话、金钱与谎言》-正解局

《神药推手》-包邮区

《宗庆后:娃哈哈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观察报

《永不消失的保健品》-华商韬略

《悲情中国保健品 保健品业20年回顾》-《成功营销》杂志

《三株的死亡与反思:以“虚”代“实”的惨痛教训》-钛媒体

《鸿茅掌门人的发家史: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

《中国著名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和她的全国卫视之旅》-老沈说事

深圳上市公司创新密码 | 30年老牌药企健康元:让科研到产品实现从“0”到“1”

来源:读特

1992年健康元创立于深圳经济特区,以“太太口服液”为国人所知。1995年至1997年,健康元完成战略转型进入制药领域,逐渐成长为一家涵盖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创新研发型综合集团公司。

健康元吸入制剂产品。健康元供图

健康元于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收购丽珠医药集团,成为拥有健康元药业、丽珠医药两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综合型制药企业,已发展成为“中国吸入制剂赛道领航者”。为解其“创新密码”,深圳商报记者前往南山区健康元总部,对健康元首席科学家金方博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健康元旗下控股子公司丽珠生物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V-01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数据显示对成年组和老年组高水平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特征,有望在不久后步入III期临床,以展开基于大规模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健康元生产场景。健康元供图

本项II期临床试验观察到接种V-01后受试者体内中和抗体滴度与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比值处于国际第一梯队水平,丽珠V-01重组蛋白疫苗2期成人组数据显示抗体滴度达康复患者3倍。

健康元首席科学家金方博士。健康元供图

金方对记者称,“新冠对整个社会和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药物研发也不断提出了新的需求。因为我一直从事呼吸系统用药的研发,所以我们从开始就针对新冠疫情的药物在进行研发,包括疫苗研发;目前疫苗已完成了I、II期临床研究的期中分析,正在海外全面推进III期,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V-01对病毒的中和活性仅次于国外已上市的两个mRNA疫苗和Novavax的蛋白疫苗,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此外,我们还会对未来研发趋势及时做出预判,比如用于治疗和预防的吸入药物和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等都要提前考虑。”

十年磨一剑:成为“中国吸入制剂赛道领航者”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仅次于心血管和糖尿病的第三大慢性疾病。最近十年,健康元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瞄准了吸入制剂这一赛道,让科研与生产的对接变得“零距离”。金方介绍:“吸入制剂主要治疗哮喘和慢阻肺,面对国内1.5亿的患者吸入制剂被公认为高端制剂。”

2019年,健康元的舒坦琳(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丽舒同(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批准上市,通过一致性评价。以往,这个领域的药品大多数是国外药厂所垄断。这标志着健康元在吸入制剂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健康元创新与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健康元现有品种覆盖了哮喘和COPD吸入治疗药物的所有类别。

据介绍,舒坦琳是自我国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吸入制剂;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舒)成为唯一大小规格均获批的国内企业,其中儿童规格成为国内首仿获批。

金方坦言:“尽管儿童规格的药品价格比较便宜,并且低剂量的吸入制剂生产难度更大,但是我们仍然首选儿童药先开发。健康元的愿景就是‘用心做好药新药’,而我离开研究院,经过比较和考虑接受了朱保国董事长邀请加入健康元的初衷有两个,第一临床上要有自己的国产吸入产品,第二让中国的儿童哮喘患者有专用的儿童制剂,不再用成人药。我做到了,我很开心!”

科学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科研无法转换为生产力

健康元首席科学家金方,2014年加入健康元。之前她一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学习、工作,中途曾去美国读博士后。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最大的痛苦并非无法研发出好的药品,而是自己的科研成果无法转换为生产力,无法普惠大众。

金方介绍,她原本以为自己会在科研机构工作一辈子,但在2012年一个偶然的调研让她陷入了困惑。当时她承担了联合国的一个调研项目,调研我国哮喘和慢阻肺领域临床用药情况。这次调研令她震惊,95%以上的临床用药均是进口产品,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成产品。从事制剂研究20余年,她自己就研发成功了近10个项目,并拿到生产批件,但在调研中发现,并没有看到在临床上使用。

“当时我非常吃惊,这个吃惊就带来了一种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个的专家头衔和一个个政府支持的项目吗?如果我们的研究产品不能面市,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等于什么都没有做,我的‘产品’只能是实验室里的一个个样品和展品。所以我决心一定要走到企业去,走到生产一线,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产品,实现一名科研人员的社会价值。”金方道。

从科研到生产隔着“十万八千里”

2014年,金方初到深圳时,对深圳印象最深的就是速度快。“这个速度快也要求我们研发的速度也要加快,缩短实验室研发和工厂产业化的时间间隔,提高效率,赶上‘深圳速度’。”后来才发现,科研和生产之间的确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金方向记者分析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研究院主要是研究新的技术,探索机理,但是这些技术总喜欢越做越复杂,因为研究生阶段培养出来的惯性,会朝着发表论文所需要的各种复杂的逻辑、数据支撑。但是企业大生产时,工序和过程是越简单越好。“

金方回忆说,研究院有很多科研并不是当下企业能吸收和消化的,此新技术在转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障碍。打破这些障碍,一个项目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我来到健康元后,决心花三年时间,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无隙衔接。”

把实验室设在车间里的首席科学家

2014年金方成为健康元首席科学家。根据她以往的研究经验,当时就制定了一个针对吸入制剂的计划:第一,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研发驱动的企业;第二,三年开展8个项目的研究,并有一个产品能够向国家局提交注册申请;第三,要有30个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最终,他们用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目标。

头两年是最困难的。金方经常下到车间,工厂车间里既有日常生产,又要配合她做研究。“有时候要把生产停下来给我们做研究,这全是投入,很难很难。几乎前面的6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上第一个产品的中试放大我都在车间里面,跟着那一个一个的产品生产出来。2015年我们申报了第一个吸入产品,到了2017年,我们8个项目全部报出去。现在我们每年都维持申报8个项目,目前有40个项目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运行着。”

金方说:“我们以前一直讲科研跟生产是‘两张皮’,难以合在一起;其实我加入健康元的时候就想到要让科研和生产‘一张皮’。很庆幸,现在是真正做到了。我们现在一个项目立项后,通常两年里面能够报出去。我现在还想压缩,压缩在一年半之内。”

三十年“正青春”:创新让这家“老牌药企”保持青春活力

健康元集团总部。健康元供图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健康元旗下拥有20余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员工近1.3万人。2020年,拥有研发人员1557人;研发投入合计12.61亿元,较上年增长18.25%,5个品种获得注册批件,6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另有4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

截至2020年末,健康元及下属子公司共申请专利总数826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43项;专利授权总数558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20项;申请国际专利71项,其中授权48项;提交PCT国际申请18项。

专家:为世界生物医药创新潮流贡献“深圳智慧”

健康元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4.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43亿元,增幅12.97%。其中,化学制剂产品同比增长8.44%,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同比增长12.24%,诊断试剂及设备同比增长83.28%。

说到对“创新”的理解,金方认为创新是一个不断“归零”的过程。金方透露:“2021年健康元的创新之路会再次‘归零’,重新出发,将在深圳建一个全新的研究所。最重要的目标是我们要打造一个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研发驱动的企业,我觉得这个目标一直在路上,要参与国际竞争,就不能够有任何松懈的时候。”

浙江大学学术委员委员、管理学院教授、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郭斌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健康元在打破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无形壁垒方面独具特色。“打通科研与生产的最后一公里看似容易,实则困难。深圳药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深圳特色,为世界生物医药的创新潮流贡献了‘深圳智慧’。”郭斌道。

(原标题《“深圳上市公司创新密码之五 30年老牌药企健康元:让科研到产品实现从“0”到“1”》)

(作者:周良成)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海归教授和“首富们”搏杀,“减肥药”之战谁是大赢家?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野马财经

“减肥药”大战,哪位富豪能胜出?

世界首富马斯克又为减肥药“带货”了。

近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打扮成圣诞老人的照片,或许是想炫耀瘦身成果,照片中他站在一棵圣诞树前,并配文“Ozempic Santa圣诞老人”。Ozempic为一种减肥药物,中文名为“司美格鲁肽”,为医药公司诺和诺德旗下的药物。但在评论区,马斯克又表示自己实际使用的是Mounjaro——即礼来的替尔泊肽。

不管是司美格鲁肽还是替尔泊肽,都是一种长效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糖尿病、肥胖症等。

得益于世界首富马斯克的“带货”,GLP-1赛道背后的“减重”市场也再次受到关注。“减重”市场也迎来多个IPO,一个月前,九源基因(2566.HK)头顶“国产GLP-1减重一哥”的名号,刚刚登陆港交所。如今,港交所又迎来一款“减肥神药”,近日,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诺医药”)凭借一款和司美格鲁肽类似,针对肥胖症的依苏帕格鲁肽药物冲刺IPO。

实际上,不仅世界首富非常关注“减重”市场,国内的各大资本同样蠢蠢欲动,河南富豪、重庆首富、远大系等玩家纷纷入场。在拥挤的GLP-1赛道上,谁能成为最后的最大赢家?

两年半亏损11亿元

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突出的医疗难题之一。

其中,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之首,而肥胖及超重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2020年全球的患者人数为26亿人,其医疗成本在全球经济中估计占1.96万亿美元。为了解决该医疗难题,人类付出了上百年的努力。

100多年来,胰岛素一直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唯一治疗方法,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胰岛素不能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如今,GLP-1疗法正在改变这种情况,GLP-1疗法有助于控制体重,并对心血管系统、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的益处。

银诺医药的产品就主要针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领域,主要研究人源长效GLP-1疗法。核心产品名为依苏帕格鲁肽α,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

在糖尿病领域,银诺医药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BLA申请(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已获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两种疗法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批。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邓之东向《华夏日报》表示,“从BLA受理到进入商业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时间表,需要根据每个药品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但从行业角度来看,通常还需1年左右。具体时间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审查速度、产品的复杂性和公司提供的数据质量等因素。在这段时间里,公司需要继续投入资源进行市场准备、生产准备和销售团队的培训等工作。”

因为GLP-1疗法有助于控制体重,所以银诺医药也在开发依苏帕格鲁肽α的新适应症,即肥胖、超重和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等其他代谢性疾病。这方面的进度相较于糖尿病更慢,《招股书》显示,对于肥胖和超重适应症,银诺医药于2023年7月获得了NMPA二期试验的IND批准。预期于2024年底前获得这项试验的主要结果。

除了依苏帕格鲁肽α之外,银诺医药的产品管线还有五款,包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YN014、治疗脂肪性肝炎的YN209等,不过这五款候选药物目前均处于临床前阶段。

图源:银诺医药官网

也就是说,银诺医药目前未实现商业化,仍处于0营收、0利润的情况。不仅如此,因为大量的研发成本等,银诺医药两年半亏损11.09亿元,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亏损分别约为3.01亿元、7.33亿元、0.75亿元。

这期间,银诺医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67亿元、4.92亿元、0.52亿元,分别占亏损总额的88.67%、67.09%和68.92%。

“公司未来几年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苏帕格鲁肽α的成功批准及商业化。”银诺医药在《招股书》中表示。

海归教授创业,

中金资本等加持

之所以0营收、0利润,依然能够持续研发,是因为银诺医药一直以来都获得了不少资本的加持。

《招股书》显示,成立至今,银诺医药共进行了四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KIP、光大控股、中金资本、朗玛峰创投、广州产投等。

能够获得众多投资机构的支持,与银诺医药创始人强大的学术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银诺医药创始人王庆华今年64岁,其致力于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的转化研究多年,1995年5月获得安特卫普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多伦多大学任生理学系博士后,后升至副教授,如今为多伦多大学的终身教授及班廷百思特糖尿病研究所的常务委员。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班廷百思特研究所在全球排名第一,胰岛素和GLP-1均诞生于此。

2008年9月起,王庆华担任加拿大圣米高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院以及内分泌及代谢部门资深科学家;如今,王庆华还是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

2014年,拥有丰富学术背景的王庆华回国创业,初始就得到了昆药集团的支持。2014年12月,昆明银诺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由王庆华及昆药集团(600422.SH,简称“KPC”)分别持有本公司当时注册资本的49%和51%。

当时,银诺医药还是以KPC的子公司身份存在,2015年1月,变为合营企业。

2020年6月,银诺医药完成Pro—A轮融资,同创诚泰、景得广州、Cowin China Fund II、洪泰投资等9家投资机构受让了KPC的全部股权,转让总价1.66亿元。

2021年12月,银诺医药宣布完成新一轮1.2亿美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优山资本领投、华创资本共同领投,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基金、源星资本(V Star Capital )、朗玛峰创投、德屹资本、光大控股、晓池资本、国科嘉和、浦东投控跟投,老股东兰亭资本,同创伟业持续加注。

其中中金启德基金属于中金资本,投了6500万元,目前持股1.87%。中金资本也是银诺医药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

图源:罐头图库

2023年3月、2024年1月,银诺医药又连续完成B轮、B 轮融资,融资完成后,最新估值达46.5亿元。

银诺医药四轮融资金额累计15.14亿元,靠着融资续下的弹药,银诺医药的研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然而,随着两年半亏损11亿元,所剩弹药已经不多。《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银诺医药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0.8亿元,账上现金4.6亿元。

这种情况下,银诺医药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于2024年12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富豪争相入局,谁能胜出?

虽然银诺医药未实现商业化,但众多投资机构依然愿意支持,正是看中了背后的广大“减重”市场,GLP-1赛道也早已挤满了各路富豪。

首先,上市公司方面,联邦制药(3933.HK)于2023年4月19日,获批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体重管理适应症药物临床试验。九源基因(2566.HK)于2024年1月取得IND批准,正筹备III期试验。2024年2月5日,丽珠集团(000513.SZ)公告,公司控股附属公司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批开展体重管理适应症临床试验。

其次,布局司美格鲁肽上游的有普洛药业(000739.SZ)、诺泰生物(688076.SH)、金凯生科(301509.SZ)和昊帆生物(301393.SZ)。其中金凯生科为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口服制剂小分子吸收增强剂SNAC,提供中间体服务。

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背后,则是各个地区富豪的一轮新资本博弈。

刚刚获批“减重适应症”临床的丽珠集团,背后为河南富豪朱保国。朱保国出生于河南新乡的一个军人家庭,在当地工厂工作了8年后,1992年,朱保国怀揣着从家乡买的一份养颜“宫廷秘方”南下创业,便是著名的“太太口服液”。

随后,朱保国从生产美容保健品,又扩展到医药领域。如今,朱保国已是2家医药上市公司健康元(600380.SH)和丽珠集团的实控人。

截至2023年,朱保国仍持有640亿财富值,在胡润百富榜中排名第58位。

图源:胡润网

从新乡向西南出发,1300公里后到达重庆。虽然地理距离甚远,但重庆首富蒋仁生做了和朱保国一样的布局。

2023年11月,智飞生物(300122.SZ)发布公告声称,将以现金形式收购由实际控制人蒋仁生控制的宸安生物100%的股权。

工商资料显示,宸安生物成立于2015年11月4日,法定代表人是蒋凌峰。蒋凌峰系智飞生物实控人、董事长蒋仁生之子,现任智飞生物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据公告介绍,宸安生物是智睿投资平台投资孵化的一家依托于重组蛋白技术平台的生物制药企业,聚焦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已形成梯次分明的GLP-1类似药物、胰岛素类似物管线布局。

据披露,宸安生物6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中,重组利拉鲁肽注射液、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已完成临床III期,位于申报上市阶段。“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位于临床III期阶段,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则位于临床前阶段。

“通过收购宸安生物,智飞生物成功进入代谢性疾病领域,实现了业务领域的拓展,降低了公司单一市场的风险。智飞生物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实力,这为开发高效、安全的减肥药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

同样进展较快,已成功获批的九源基因,背后则站着华东医药(000963.SZ)的“远大系”。

华东医药实控人为胡凯军。胡凯军作为“远大系”的掌舵人,一步步扩张资本版图,目前已成功控制远大医药、华东医药以及远大控股三家上市公司。2019年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1605位。2023年,胡凯军以370亿的财富值在胡润百富榜排名第126名。

图源:胡润网

2024年2月2日,九源基因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4年11月,九源基因顺利上市,截至12月30日,报收6.72港元/股,总市值16.49亿港元。

此外,还有复星医药、爱美客等在市场上早已如雷贯耳的公司。其中复星医药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进入一期临床阶段,爱美客2023年11月1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项且尚在临床前在研阶段。

各个上市公司以及背后的富豪们,相比银诺医药具有较强的资金优势,而银诺医药又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研发优势。在这场“减肥药”的厮杀中,你认为谁能够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