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孕期糖尿病吃什么药(孕期糖尿病吃什么油炒菜比较好)

三诺讲糖 0
文章目录:

一文读懂妊娠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守护母婴健康!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或检查出的血糖代谢异常。这是孕期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人群的增多,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妊娠糖尿病不仅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增加孕期高血压和剖宫产的风险,还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生出巨大儿,新生儿易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

而且,这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增加他们患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所以,有效的治疗对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重点讲讲妊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目前公认的孕期降血糖首选药物。它能促进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而且,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

1. 胰岛素使用指征

孕妇在合理饮食和运动后,空腹血糖仍高于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6.7mmol/L,就应考虑使用胰岛素[1]。

2. 常用胰岛素制剂

(1)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它起效快,通常注射后10-20分钟就起效,作用时间短,大概3-5小时。

(2)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一般注射后30分钟起效,2 - 3 小时作用最强,持续6 - 8小时。它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研究证实。

(3)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属于中效胰岛素。注射后1 - 2小时起效,6 - 12小时作用最强,持续18 - 24小时。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基础血糖水平。

(4)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能平稳控制基础血糖。

虽然有研究表明其与短效胰岛素相比,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但由于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充分证据,在其安全性未完全证实前,不建议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2]。

3.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个体化制定。

一般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的治疗模式,基础胰岛素(如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如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

例如,起始剂量可根据孕妇体重、血糖水平等因素确定,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每2 - 3天调整一次剂量,直至血糖达标。

调整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一旦出现,应立即调整胰岛素剂量[3]。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由于所有口服药物均缺乏长期安全性的数据,目前除二甲双胍外,其他口服降糖药均不推荐用于孕期。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二甲双胍可以穿过胎盘,但目前研究认为其对胎儿相对安全。

中国《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年版)》指出[4],针对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但降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加用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妊娠期应用二甲双胍的有效性和对母儿的近期安全性与胰岛素相似;若孕妇因主客观条件无法使用胰岛素(拒绝使用、无法安全注射胰岛素或难以负担胰岛素的费用)时,可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复杂且需个体化。胰岛素作为首选药物,在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为妊娠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但使用时需谨慎。未来,随着对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有望出现更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同时,临床医生需不断更新知识,根据最新研究证据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以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Zhang Y, Li X, Wang Y,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2020, 37(5): 789 - 792.

2.Zhao L, Sun X, Liu Z, et al. Exploration of the Safety of Long - acting Insulin in the Application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World, 2022, 19(4): 32 - 35.

3.Wang H, Li Y, Zhang S, et al. Progress in 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23, 39(2): 187 - 191.

4.杨慧霞.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二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002):057.

策划:龙溪

作者:启明药师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妊娠期糖尿病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吗?维生素D2辅助或更好

妊娠期糖尿病这一情况常令准妈妈们感到焦虑,既担心母体健康,也担心胎儿安全。关于是否可以采用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这个问题涉及药物作用、胎盘屏障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层面。近些年的数据表明,在部分病例中,口服药物的应用确实能带来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胎儿潜在影响的持续关注。

临床数据的指示
近年来,一份发表于《Diabetes Care》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在经过精细筛选和密切监控的孕妇中,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的应用与传统胰岛素治疗相比,部分指标表现出相似的血糖调控效果。数据显示,在样本中约有38%的患者在妊娠后期使用口服药后,平均血糖水平下降了15%至20%。然而,该研究同时注意到,口服药物部分成分可透过胎盘屏障,长期对胎儿生长及新陈代谢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药物作用机制的解析
二甲双胍作为口服降糖药的代表,其主要作用在于降低肝脏葡萄糖生成和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帮助降低血糖。而另一类药物格列本脲则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发挥作用。这些药理机制为部分孕妇提供了除注射胰岛素以外的另一种选择。虽然一些数据支持在严格条件下使用,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途径和可能的胎盘传递效应,仍使得其安全性评估充满挑战。

维生素D2的微妙角色
在调控葡萄糖代谢的研究中,维生素D水平被发现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补充维生素D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这为血糖控制增添了一抹不同的色彩。虽然目前关于维生素D2在妊娠期降糖方案中发挥辅助作用的临床试验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有部分数据提示:孕期补充适量维生素D2后,血糖波动性有所减缓,从而可能为口服药物治疗提供更为稳定的内环境。

个体化治疗的思考
多项数据强调,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一刀切”。一份涵盖近千例病例的统计中,体重控制较好、血糖波动较小的孕妇更容易从口服药物中获益,而有基础代谢紊乱或并存其他慢性疾病者则多倾向于胰岛素治疗。个体化评估不仅要考虑母体血糖调控效果,还需关注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带来的长期影响。患者在治疗前应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具体血糖监测数据、体重管理情况及生活习惯,制定出最适合自身的方案。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当面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选择时,衡量风险与收益显得尤为关键。数据提示,口服降糖药物在部分条件下可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补充或替代方案,但同时也伴随着药物跨越胎盘屏障的隐忧。通过严格的血糖监控和定期检查,有效控制母体血糖波动,是保障母胎安全的前提。与此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D2作为辅助调节手段,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糖异常波动风险,提供一条更加温和的调控途径。

综合视角下的实际应用
近期一项为期两年的观察显示,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中,部分孕妇在口服药物与饮食、运动管理的配合下,其孕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这一发现为部分特殊病例提供了新的选择思路。这类治疗并非普适方案,仍需依托严密的随访和监控数据,才能在不断调整中寻求最佳平衡。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支持和动态评估,患者与医护团队共同构建起一条安全、高效的治疗路径,既关注母体健康,又不忽视胎儿的长期发育需求。


最终,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充分了解药理机制和临床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个体情况作出决策。口服降糖药物在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展现出一定优势,但决策过程应融入数据支持与实际监控,并适时结合维生素D2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平衡。每个治疗方案都应成为母体与胎儿共同健康的守护,细致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管理正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

富马酸比索洛尔

【临床应用】

1.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作为一线降压药,可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联合应用。

2.用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3.用于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等。

4.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对先前接受ACE抑制药、利尿药和强心苷类药物治疗的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35%)的中度至重度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有效。

【注意事项】

1.禁忌症

(1)对本品过敏者。

(2)严重支气管哮喘或严重慢性肺梗阻者。

(3)心源性休克患者。

(4)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5)急性或难治性心力衰竭。

(6)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

(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窦房阻滞患者。

(8)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患者。

(9)外周动脉阻塞型疾病晚期和雷诺综合征患者。

(10)代谢性酸中毒患者。

(11)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本药。

2.慎用

(1)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患者。

(2)肺功能不全者。

(3)未经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4)心动过缓者。

(5)周围循环障碍患者。

(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7)糖尿病[尤其是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的患者。

(8)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用法用量】

●常规剂量

•口服给药

1.高血压:初始剂量为一次5mg,一日一次。某些患者可能合适的初始剂量为2.5mg(如支气管痉挛病)。如果一日5mg

的剂量抗高血压疗效不够,可增至一日10~20mg。

2.心绞痛:起始剂量2.5mg,一日一次,最大剂量10mg。

3.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应从小剂量开始,如耐受良好,则逐渐递增(每2~4周剂量加倍)至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最大推荐靶剂量为一日10mg,起始剂量一般为靶剂量的1/8。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

轻或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20ml/min)患者一起剂量不宜超过10mg。对慢性心力衰竭并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递增应特别谨慎。

•肝功能不全时剂量

轻或中度肝功能不全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肝功能不全者一起剂量不宜超过10mg。对慢性心力衰竭并伴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递增应特别谨慎。

【给药说明】

  1.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用量必须个体化,剂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但达到最佳降压效果需1~2周时间不等,故应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判断疗效。
  2. 本药宜在早晨用水整片(粒)送服,可以与食物同服。
  3. 用于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时应长期用药,但患者应为6周内无急性心力衰竭发作且近2周内基础治疗没有改变,并在接受本药治疗前首先接受理想剂量的ACEI(或其他血管扩张药物)、利尿药及强心苷类等药物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