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首优护理问题(糖尿病优质护理优质内容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李傲霜
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的高血糖及伴随的蛋白、脂肪代谢异常,会引起心、脑、肾、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甚至会造成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一)代谢紊乱症候群
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由于高血糖和末梢神经病变导致。女性外阴搔痒;其他:四肢酸痛、麻木、腰痛、阳痿等
2.多数病人起病隐袭,无明显症状,以并发症或伴发病就诊
3.反应性低血糖
4.围手术期发现血糖高
5.健康体检发现血糖高
糖尿病患者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合理控制总热能,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糖尿病病人饮食注意事项: ①严格定时进食;②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③严格限制各种甜食;④病人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⑤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⑥每周定期测量体重一次。
(2)休息与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改善血糖 。
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前评估:血糖高于14mmol/L,不要运动:①饭后1~2h,尤其早餐后;②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不运动;③胰岛素注射部位与运动;④早饭前运动:注意根据血糖调整进食,血糖>6.6mmol/L,可进行运动;血糖6.0mmol/L左右,应先进食10~15g碳水化合物再运动;血糖<5.6mmol/L则需进食30g 碳水化合物;忌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先运动然后再进食。
(3)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1)护士除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外,还应掌握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①磺脲类药物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②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口中金属味、恶心、畏食、腹泻等。因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2)观察病人血糖、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评价药物疗效;3)指导病人按时进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4)胰岛素治疗的护理:1)准确执行医嘱 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 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3)胰岛素不良反应:①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或(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②胰岛素过敏;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使用胰岛素注意事项:
1.胰岛素不宜冰冻,使用期间宜放在室温20℃以下
2.使用时注意剂量换算及有效期
3.剂量必须准确,采用1ml注射器抽药
4.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以防局部组织硬化影响吸收,局部消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5.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正规胰岛素,后抽长效制剂,以免影响正规胰岛素的速效特性
6.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告知防治方法
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
【来源:智慧生活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因此,科学的护理与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方法。
一、饮食护理
1. 控制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为主,确保营养均衡且清淡;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提高饱腹感。糖尿病患者应多吃芹菜、菠菜、白菜、苦瓜、黄瓜等蔬菜,以及苹果、猕猴桃等低糖水果。
3. 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糖尿病患者避免或少吃含糖饮料、甜食、肥肉、油炸等高糖高脂食物,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肥胖风险。
二、运动护理
1. 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和糖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打太极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分散在每周的5天内进行。
2. 注意运动时间与安全: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运动时要避免空腹,以防低血糖发生。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备不时之需。
三、药物护理
1. 严格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从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副作用:糖尿病患者注意观察药物使用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学习正确的注射方法,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和感染。
四、心理护理
1. 保持积极心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需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 应对焦虑与压力:糖尿病患者常面临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交流群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合理的用药和积极的心态,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焦亚蠓 河北省霸州市中医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1型糖尿病友的免遗传说及护理要点
一、从免疫遗传说说一型糖尿病
1、免疫介导性
100%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前期都会出现至少一种与B细胞有关的自身抗体如ICA、IAA、GAD以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胰岛素抗体(IAA)是1型患者最先出现的抗体,如果持续阳性,以后发展成糖尿病的几率较大。但是目前不清楚它是一个免疫损伤的标志物还是预测因子。1型糖尿病发病初期有一半左右患者仍能检测到这些抗体,有许多父母就很担心,如果我的孩子这几种抗体或其中一种抗体阳性是不是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呢?资料表明,免疫缺陷的人群大约有10%左右会发展成糖尿病,这说明免疫缺陷只是基础,真正起很大作用的是后天因素。
2、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存在遗传性。一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有10%~15%的概率会患糖尿病,较一般人群明显升高。目前和1型糖尿病关系最紧密的是白细胞相关抗原HLA-II类分子,HLA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该区域的基因变异和1型糖尿病的遗传密切相关。当基因表达HLA-DR3,DQ2或DR4,DQ8组成的单倍体时,90%会发展成为1型糖尿病。因此当父母亲不放心时可以去查查你孩子的HLA基因型。
3、环境因素
遗传背景相同的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患病率一致性小于50%,提示环境因素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和发病有关,临床也见到一些孩子发病和病毒感染相关的现象,例如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就可诱发,提示生活中需要尽量避免病毒感染。其次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谷类或麸质食物会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要注意在幼儿阶段尽量减少谷物类、麸质食物的摄入;饮用牛奶对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研究结论不一,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尽量不要过早饮用牛奶。
另外年龄因素也很重要,1型糖尿病的高发年龄阶段为11~14岁,在这个年龄段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尽量避免上述环境因素的暴露,减少患病几率。
以上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二、1型糖尿病还和抑郁有关?
来自佛罗里达州坦帕市Jaeb健康研究中心的Katrina J。 Ruedy和同事对261名1型糖尿病儿童和339名年龄在10-17岁的2型糖尿病青少年进行评估。这些人都在小儿糖尿病联盟(PDC)进行了登记以便确定抑郁症状发作频率并及时进行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所有参与者都进行了儿童抑郁量表(CDI)的测定。
1型糖尿病跟抑郁症有何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与1型糖尿病患者(13%;P=0.007)相比,患有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抑郁症状发生频率几乎为前者的2倍(22%)。研究人员在队列中没有发现抑郁症状与年龄、糖尿病史、性别、种族或父母文化程度的相关性。
三、1型糖尿病要如何预防护理
1、注意饮水1型糖尿病人千万不可限制饮水,尤其是正在减肥的病人更应保证水的供应,可喝矿泉水、白开水、苏打水、茶水或无糖咖啡等;吃饭前喝一杯水可有饱胀感,能起到少进食的作用。 2、少吃多餐1型糖尿病饮食时宜少吃多餐。每天多吃风顿饭,每顿少吃一点可以减少餐后高血糖,有助于血糖的平衡控制。 3、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不吃食糖、糖果、蜂蜜和甜食以及含糖饮料。
4、食物宜粗不宜精: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