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有损伤嘛(糖尿病肾有损伤能常喝豆浆吗)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长期糖尿病会造成肾脏损伤,要多加关注我们的肾
糖尿病与慢性肾病糖尿病患者一般伴有长期高血糖的症状表现,而血糖过高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最为关键因素。
在高血糖情况下,体内细胞会出现糖代谢障碍,经常伴有肝肾损伤、肌肉萎缩、神经病变等。
- (1)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损伤
由于在高浓度糖的作用下,形成的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可以导致肾小球屏障功能异常,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产生蛋白尿。
同时,蛋白糖基化终产物能够竞争性地与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刺激其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的主要表现)合成、细胞氧化应激增加。
- (2)改变渗透压
高血糖能够刺激体内产生过多的山梨醇和果糖,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下降,引起肾脏的血流异常。
而血流对肾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供给肾脏细胞营养和氧气的关键所在,能够帮助代谢毒素、促进细胞修复。
血液的减少,意味着肾脏功能和肾脏修复能力逐渐减弱。
- (3)改变基因表达的
高血糖会影响一些激素(如血管紧张素Ⅱ激素)的信号转导通路,改变某些基因的功能,加快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进而损伤肾脏。
因此,糖尿病、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要注意及时调整,避免血糖过高对肾脏产生巨大的损伤。
当患上以上疾病后,注意监控几个指标下面列出了最理想的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可以参考这个标准进行血糖管理。
·空度胰岛素<4.5mIU/L
·空腹血糖应<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Alc)<5.6%
一般来说健康管理,主要是对影响血糖的因素进行科学管控。
影响血糖代谢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饮食习惯、运动、抗炎抗氧化能力等
- (1)选择低GI饮食
高GI食物有很多,比如米饭、馒头、面条等,摄入这些食物容易造成餐后血糖大幅度升高,随之而来的是胰岛素大量分泌;
过量的胰岛素不仅会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而低GI食物,可避免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迅速升高,有利于餐后血糖的稳定。
- (2)营养补充
在临床上有些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以此来平衡血糖,如二甲双胍。但忽视了营养学里边,其实也存在着许多功能性营养素,能够帮助控制和平衡血糖,其中包括维生素 D、铬、锌、生物素、ω-3 等;
除了平衡血糖之外,我们还要关注抗氧化抗炎和线粒体支持方面的营养补充。
抗氧化、抗炎成分,比如α-硫辛酸、辅酶Q10、维生素E;
线粒体支持的营养物质,包括辅酶Q10、肌酸、肉碱和镁等
- (3)运动
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也是重要的一环。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尤其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对降糖是非常有帮助的。
运动对糖尿病的好处包括:
- 增加糖代谢;
- 促进B细胞功能的恢复;
- 增加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改善瘦素抵抗。
提前预防和调整糖尿病也就是在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
更多健康方面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谣零零计划#
长期糖尿病最终肾损害,幕后元凶是谁?是药物损伤还是疾病发展?
大家好,我是汪医生!
老张,今年58岁了,
发现糖尿病有10年了,
当时空腹血糖12,餐后血糖15
这么高的血糖,着实让老张紧张了一番
因为老张也知道,
糖尿病有很多的并发症,
对心脏、肾脏都不好;
好在,医生给他做的各项检查都还正常,
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和肾脏损害
做得眼底检查,问题也不大;
医生给老张开了两种药,
叮嘱老张认真服用,
并做好生活方式的改变,
定期复诊、复查血糖;
从那时开始,
老张就很认真地按医生的嘱托吃药
医生当时给他吃的是:
二甲双胍和瑞格列奈,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
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老张的空腹血糖和
餐后血糖控制得都非常好。
空腹在6左右,餐后在8左右
老张很高兴,认为:
这两种药物的降糖效果确实不错,
还曾把这两种药介绍给不少老病友吃
自己也一直坚持服用,
药吃完了,就去药房自行购买;
一方面,是因为血糖控制平稳了,
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
张师傅就把医生交代的:
定期去复诊,定期去检查,
给当耳边风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快十年过去了;
有一段时间,张师傅感觉恶心、想吐,
食欲下降,身体乏力;
起初,以为是受凉感冒了,
自己在药房买了点感冒药吃,
可是吃了感冒药之后,
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
于是去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他血糖严重升高,
空腹血糖是18.5,糖化血红蛋白是12%,
肾功能也严重受损,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后,医生停用了所有降糖药
给予胰岛素治疗,
很快张师傅的血糖就得到了控制
慢慢地,经过医生精心的治疗
张师傅的肾功能也逐渐好转
张师傅问医生:
是不是,长期吃二甲双胍引起的?
生活中,当我们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首先想到的就是:
是不是吃了某种药物导致的,
这种想法,也没有错,
这可以让我们对药物保持一直警惕,
从而避免 药物对我们造成伤害!
但是,这要建立在对药物的正确认识
和正确使用上;
而不是见到肝肾损害
就认为是药物引起的;
不分青红皂白,就让药物来 背锅。
医生告诉张师傅,
正常剂量的二甲双胍,
是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的,
如果肝肾功能轻度异常,
使用二甲双胍也是安全的;
但是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就不适宜再使用了!
张师傅急切地想知道:
他的肾功能损害是怎么造成的?
医生告诉张师傅,
他的肾功能不是二甲双胍引起的,
而是他自己造成的!
张师傅有点懵了:
这是怎么会呢?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医生分析给他听,
张师傅长期高血糖,
虽然早期血糖控制不错
但是随后的很长时间
虽然他也坚持在吃药,
但是没有认真监测血糖
其实他的血糖后期是没有控制好的
长期的高血糖导致了他的肾脏损害
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感冒
以及感冒后没有及时去医院
而是自己胡乱地买感冒药;
感冒本身及感冒药都会对
已经损伤的肾功能造成急性的进一步的损伤;
听了医生的介绍,
张师傅才如梦初醒:
一直认为自己感觉不错,
所以一直认为血糖应该不会高的,
再加上,又怕麻烦、又怕炸手指痛
所以就没有定期监测血糖,
偶尔测血糖高,
也找各种原因来解释、来安慰自己!
没想到竟然是自己的顽固
和错误认识导致了长期的高血糖;,
并因此导致了肾功能异常;
他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医生的话,
定期去复诊,去复查;
医生告诉他,后悔是没有用的
但是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
医生说,只要坚持正确使用胰岛素,
把血糖控制好,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维持肾功能稳定、不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希望张师傅的教训,
能够引起糖尿病和高血压朋友们的注意
其实也不复杂:
定期测血糖、测血压
保持血糖、血压的长期稳定
就可以避免血糖和血压对我们肾脏造成的损害
从而避免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