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有孕期糖尿病的妈妈(有孕期糖尿病的孩子吗)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糖妈妈”该怎么办?

当妊娠期遇上糖尿病

“准妈妈”变成“糖妈妈”

怎么办?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妊娠期代谢病门诊

科学评估 专业指导

孕期呵护 为爱护航‍

34岁的小娜再次“怀孕”了,只不过与正常孕妈妈相比,小娜喜忧参半——2年前小娜第一次怀孕,因为当时的她是位“糖妈妈”,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个“孕妈妈的甜蜜负担”,就在孕早期发生了自然流产。这次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小娜在备孕期就来到市人民医院方北院区内分泌二科的妊娠期代谢病门诊咨询。

内分泌二科副主任牛姝首先对小娜进行了并发症评估,评估其是否适宜妊娠,针对生活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和指导,制定了个体化控糖及医学营养指导方案,并确定了孕前血糖控制目标。就这样,在牛姝副主任的指导下,小丽平稳度过孕前、孕期和分娩期。

· 什么是“糖妈妈”?

“糖妈妈”是指患有妊娠期高血糖的孕妇,妊娠期高血糖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糖妈妈”分为两种,第一种在怀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这种糖妈妈一般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因此在怀孕期间会更注意监测自己的血糖,积极配合治疗。另一种“糖妈妈”在怀孕前并没有糖尿病,只是在糖筛检查时才首次发现自己糖耐量异常,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近年来,糖妈妈发病人数逐年升高,尤其是35周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 妊娠期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对胎儿的影响:由于孕妈血糖过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促进了蛋白和脂肪的合成,容易过度发育为超过8斤的“巨大儿”。胎儿的身体各器官,长期泡在高浓度的“蜜罐”里面,发育异常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胎儿的畸形率是正常妊娠的数倍。此外,由于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促进其自身大量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会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在出生后,可能会因低血糖而危及生命。

对糖妈妈自身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巨大儿”容易引起难产、产道损伤。如果在孕早期就是高血糖,会引起胎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流产和早产的几率也会增高。‍

· 如何避免成为“糖妈妈”?

优化血糖控制

备孕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可降低先天畸形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暂不建议妊娠。

多学科评估孕前糖尿病的妇女是否适宜妊娠

评估内容包括:妊娠前血糖水平,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注意孕前降糖药和其他药物的使用,停用致畸药物

因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吸收 ,只作用于母体,因此在备孕期和孕期,是较适宜的治疗高血糖的药物。对于孕前使用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促排卵时,一旦确认怀孕时就应该停止使用。对于同时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20-100/80-105mmHg,并避免使用潜在致畸可能的药物。

对备孕糖尿病女性进行体重管理,制定合理营养计划

医学营养治疗应保证孕妇和胎儿营养,避免酮症发生;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及地中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选用优质蛋白,推荐口服多种维生素,每日补充叶酸至少400ug,适当运动等。‍

延伸阅读

妊娠期代谢病专业团队保驾护航

为了帮助孕妈妈们顺利度过妊娠期,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在赵志刚主任的带领下,于2020年成立了妊娠期代谢病专业团队,针对很多“准妈妈”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亢、甲减、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等内分泌代谢方面的问题,提供细致的内分泌代谢病诊疗服务。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妊娠期代谢病管理,团队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与产科、营养科进行学术交流。2022年9月中旬,举办了“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新进展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专家组专家——杨慧霞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河北省营养质控中心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李增宁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授课,专业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如何为“糖妈妈”保驾护航,开展多学科MDT模式诊疗,拓展治疗新思路。

孕期患上糖尿病?可能是这4个原因导致的,教你简单4招调理

糖尿病是现在的富贵病,但是这种病也是有生理性的,例如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期间出现血糖含量异常的现象。一般分泌后这种症状就会逐渐消退。

而妊娠期糖尿病却容易造成流产、早产和死胎等严重危害,而且还可能会造成羊水过多和增加巨大儿的概率。另外,还会导致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和产伤,造成分娩时间延长,从而引起宫缩乏力性出血。所以,孕妇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1、身体需糖量增加

本身怀孕后,胎儿就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母体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摄取足够的葡萄糖,以满足身体和胎儿发育的需要。

2、肾脏的排泄增加

在怀孕期间,肾脏的滤过率会有所增加,所以肾小球的滤过率也被迫增加,但是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利用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会导致过多的糖类从尿液中排出,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3、激素作用

妊娠后,母体内的雌激素以及孕激素都会有所增加,而这领个激素都会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刺激葡萄糖的生成,这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4、食量增加

怀孕之后,为了保证孕妇的营养,会盲目的进食补充营养,导致摄入的能量过多,而过多的葡萄糖除了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还会导致血糖升高。

二、患上妊娠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了解发病原因后,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1、定期孕检

过高的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 所以需要定期孕检,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处理。

2、控制饮食

孕妇应该严谨遵守饮食规律,每天摄入足够定量的营养素。摄入过多,易导致血糖升高,摄入过少,也会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发育。所以饮食管理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糖尿病不同,均衡饮食,并且保证有效控制血糖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关键。

(1) 最好以蔬菜、谷物(尤其是全麦)及豆类来补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在早餐中获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2) 吃瘦肉、脱脂乳及低脂酸奶、干酪补充蛋白质,避免高脂饮食。

(3)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全谷物、水果、豆类及蔬菜),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4) 少吃含有较多糖类添加剂的食品 。

(5) 口渴喝水,尽量少喝果汁及碳酸饮料。

(6) 少食多餐(如每天6小餐,间隔均匀)。

3、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健康妊娠的重要组成部分,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适量运动还可以帮助自身的胰岛素更好地工作,是帮助控制血糖的有效途径。

4、药物治疗

经过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接受胰岛素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孕期大补+少动?当心妊娠期糖尿病!专家支招如何轻松摆脱糖妈妈

熬过了孕初期的食欲不振与呕吐

到了孕中期好不容易有了胃口

本着1人吃2人补的“满满干劲”和家人的积极投喂

相信很多孕妈开启了“大补 少动”的养胎日常~

走一小段就喊累,明明刚吃了饭,看见甜品又想加个餐…

所以,小和只能冒着挨打的风险给各位孕妈们进谏

形象事小,警惕妊娠期糖尿病事大啊宝贝们!

啥是妊娠期糖尿病?

怀孕前糖代谢正常,怀孕期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怀孕时,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孕妇身体机能处于特殊状态,容易导致血糖异常。在我国,GDM发生率为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

如何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诊断是否是妊娠期糖尿病,需要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也就是说明平常所说的“糖耐”。一般来说,在怀孕第24周至第28周的时候做“糖耐”,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糖尿病家族史、高龄、肥胖、曾经患过妊娠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的孕妈妈则从孕早期就要开始监测血糖。怀孕时需要丰富的营养,但绝对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不少孕妈妈大吃特吃,生怕胎宝宝营养不够,如果产检时糖耐没通过,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妈和胎宝宝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妊娠糖尿病有啥危害?

对孕妈妈的危害

会增加流产、难产、产后出血的风险;

会影响孕妇的免疫力,使孕妇容易并发感染;

未来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比普通人高很多。

对胎宝宝的危害

容易使胎宝宝体重超标太多,增加胎宝宝发育不良、畸形的风险;

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的发生率;

新生儿容易低血糖。

当然,很多孕妈也反复在孕医在线追问和美的专家们,本身长得就胖,咋控制饮食才能避免妊娠糖尿病啊?被孕期糖尿病盯上可咋整啊?

有没有好的方法控制呀?

孕妈们不必太惊慌,Get这些,轻松控制好血糖。

血糖异常3步走!

step1管住嘴,迈开腿!

控制饮食: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要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蛋白质要适量、脂肪不要过量;少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另外,控制饮食不能矫枉过正,担心血糖升高,就每天只吃黄瓜、西红柿,胎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孕妈妈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美有专门的孕期营养门诊,必要时也可以请营养师帮助制定食谱;

适当运动:如果孕妈妈除了妊娠期糖尿病,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就应该每天保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就是快步走、瑜伽,但是要注意安全。孕妇容易头晕,运动时尽量有家人陪伴。另外,孕妇的运动量增加一定要循序渐进。

step2自备血糖仪

监控血糖变化

step3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饮食调整加锻炼干预,血糖仍然异常,要到医院看内分泌科,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得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妈产后需要复查血糖哦~更需要坚持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