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论(糖尿病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写)

群众杂志 0
文章目录: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论《黄帝内经》中脾瘅与消渴及当今糖尿病的关系 及相关治则

点击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订阅哦!

《素问·奇病论》中有这样两段话:“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脾瘅病的主要表现为口甜;好发人群为喜食甘甜可口之品,较胖者;最后的转归多为消渴病;治疗多用芳香辛散之品。何以转为消渴呢?《类经》疾病类六十一注:“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

《灵枢·卫气失常》将肥胖分为三类, 即膏者、脂者、肉者。 “ 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 皮满者,肥; 腘肉不坚, 皮缓者, 膏; 皮肉不相离者, 肉。 ”“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 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可见, 同为肥胖, 类型不同。笔者认为脾瘅所述之肥人,多为膏者,其易于化热,损耗人体有形之精血津液,最终导致人体的消瘦。

自古对于消渴病的认识,都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并将其分为三大类:上消、消中、肾消。上消的主要病机为肺阴亏虚,以多饮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亏虚,以多食为主要表现;肾消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以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定义为: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候群。可见,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其症状典型者与中医学的消渴病完全相同,但为何被现代医学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很多确是体型偏胖呢?对于这些偏胖者,医生也多采用滋阴的方法来治疗。笔者觉得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该是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病更为相近,理由如下:

脾瘅者,肥美之所发,当今之所谓糖尿病者,亦多肥人,很多也有口甜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将其病机概括为阴虚内热。肥人多痰湿,痰湿又易化热伤阴,消耗人体的有形之精血津液,最终导致患者消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消渴。脾瘅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谓兰草也……除谓去也,陈谓久也,言兰除陈久甘肺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兰草:味辛,性平,归肺,脾,肝经,能调气和中,止咳,明目。《本草纲目拾遗》中云:“素心建兰花除素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辛香之品可以醒脾,舒畅气机,散除陈气,消除肥者体内之痰湿,则脾瘅不必向消渴病的方向转化。那么,同样用辛香发散之品治疗现代所谓之糖尿病,也该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将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等同于《黄帝内经》中所谓的脾瘅,可能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能起到更大的指导意义。也能减少糖尿病足,坏疽的出现,最终走上截肢的道路,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可以将脾瘅与糖尿病看作是消渴病的前奏。

清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则是通过三者关系的明了,达到有效治疗三者的目的。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引起的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却能让患者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甚至是以此结束生命。笔者认为,减少并发症产生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尽可能地阻止糖尿病向消渴病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如何阻止呢?根据糖尿病与脾瘅更为相近的论述,可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在脾瘅、糖尿病的阶段,患者多肥人,而肥者多痰湿,《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如是说:“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气血精液需要各处布散,才不至于聚集而成病理产物。其他的比如真武汤,五苓散等等都可以发挥恢复气血精液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的功能,且不局限于治疗水肿。湿聚为水,水聚为饮,为痰,这些均是肥人体内所谓的“陈气”,是导致脾瘅、糖尿病向消渴病转化的诱因,所以,最主要的就是除“陈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这么一段话:“……脾苦湿,即食苦以燥之……肾苦燥,即食辛以润之。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肺欲收,即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由此来看,辛能润之,以固护阴液;能散之,以除去人体多余的代谢产物;能泻之,以荡涤痰浊,由此达到除“陈气”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糖尿病,与《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更为相近,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用芳香辛散之品,除“陈气”。二者在后期,由于“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甘者,性缓不散,故能留中,热留不去,久必伤阴,其气上溢,故转变为消渴之病。”所以,能指导临床在治疗糖尿病的早期,不能立即用滋阴清热之品,其滋润之品性会进一步地助长湿浊,而是用芳香辛散之品,轻微地佐以清热固阴之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糖尿病的治愈率,还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

糖尿病中西结合论治,不同类型糖尿病人的调理方法,赶紧收藏

糖尿病属中医之消渴病证 。主要表现在多 饮 、多食 、多尿 、身体 消瘦 ,或尿 浊 、尿有甜味为特征 。传统的说法是因饮食问题,情志失调 ,素体阴虚 ,劳 欲过度而致 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 ,燥 热为标 ¨ ,如 病程迁延 ,可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同 时又可兼血瘀 。病变的脏腑着重在肺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 。

中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前贤经验 ,把 治疗 消渴 归 结 为 滋 阴 、补 阳 、益 气 、升 清 、清 热 、疏 肝 、化瘀 、食疗 八 大法则 分述如 下 ,以便更好服务 于患者 。

1 滋 阴

滋 阴者 ,滋 肾之 阴 ,以固先 天之本 。王太 仆说 :“壮水之 主 ,以制 阳光 ”,都 是 补 阴 的法 则 。 肾主水藏 精 ,糖尿 病 发 病 机理 ,多 为 阴虚 燥 热 。阴 虚 重 点 在肾 ,是 其本 ,燥热 表现 在肺 胃,是 其标 。故滋 阴者 ,滋 肾之 阴 ,滋下 焦之 水 源 ,以 降 妄炎 之 火 。使 水 升 火 降 ,肺胃得 润 ,从 而达 到 降血 糖 的 目的 。

临证 以六 味 地 黄 丸为基 础方 ,可选 加沙 参 、麦 冬 、天 花 粉 、玉 竹 等 品 ,肺 肾两 虚者合生脉饮 ,肾火 旺者加 黄柏 、知母

沙参

2 补阳

补阳者,补 肾之 阳,以壮先天命火 。肾为水火之脏 ,内藏 肾阴 肾阳 (命 火 ),为 先 天之 本 ,是 人体 生 命的原动 力 ,“五脏 之 阳气 非 此不 能 发 ”。 也 只有 肾 气 之 摄作者单位 肺气才 能下降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大肠也因以传化糟 粕 。

肾气 之 生 成 必须 要 有 肾 阴 (肾水 )和 肾 阳(肾火 )的 同 时存 在 ,两者 缺 一 不 可 。

消 渴 病 肾 阴 不 足 ,久 则 阴 损 及 阳 ,致 阴 阳 两虚 ,或 以阳虚为 主 。 肾阳虚 衰 ,气 化 失 职 ,水 液有 降无升 ,故 小便 清长 而量 多 ,甚 至饮 一 溲 一 ;

肾 阳虚水液 不得蒸 发上 升以化津 ,故 见 口渴并 饮 多而渴仍 不 止 ;‘肾阳虚不 能温 煦脾 胃 ,水谷 之精 微不 得蒸 发输 布周 身脏腑 ,精微 随小 便而 速下 排 出 ,故 多食 而 善 饥 ,形体仍消瘦 。

鹿角片

由此可见 ,补阳者 ,补 肾之阳也 ,宗 仲景 肾气丸 之法 ,可选加 鹿角片 、淫羊藿 、肉苁蓉 、巴戟天 、覆盆子 、桑螵蛸 、金樱子 等 ,加强温肾固摄作用 。

3 益气

益气者 ,益脾气助运 化之 功 ,以固后 天之本 。消渴病 的病 机 ,传 统 上 认 为 是 “阴虚 燥 热 ”,这 仅 反 映 了机体 局部 水津 匮乏 的一般 病 理 改 变 ,而 根 本 在 于脾 的转输 功能 失常 而引起 水谷 津液输 布 和利用 上 的不平衡及代谢紊乱状 态 。

证 之 临 床 ,消渴 病 患 者 以脾 虚症 状多见 ,消渴渴 饮 无 度 必 内溃 于 脾 ,若 单从 “脾 虚 热 ”出发而滥用滋腻寒凉,愈滞脾运 。故凡津虚不能化气 ,而致气 阴两虚 ,津气 俱 伤 ,复 因气 虚 不 能 生 津 者 ,不 可纯用甘寒 ,当气 阴双 补 ,或 以益气为主而化阴生津 。

脾气虚弱者 ,用参 苓 白术散 ,健脾 益气 以化 津 ;气 阴两 虚者 ,用益气 养 阴 固本 之法 ,自拟 “气 阴 固本 汤 ”,药 为黄 芪 、党参 、山药 、生地 黄 、麦 冬 、天花粉 、玉竹 、沙 参 、五味子 、葛根 、甘 草

黄芪

其 中黄芪 、山药应重用 ,每剂30g左 右 ,以其益气敛阴之功较速也 。若脾虚生湿 ,湿郁化热 ,虚中夹实者 ,又当佐人黄连 、苍术 、佩兰 、鸡内金 、生谷麦芽等 清中化 湿 ,运 脾开 胃。

4 升清

升 清者 ,升 发 脾 胃清 阳之气 ,以奏 生 津 止渴 之 效 。

升 清可 布液 ,流气 能输 津 。 凡脾 气 虚 弱 ,气 不 化 津 ,津因气 而 虚者 ,须 在益 气生 津 的同时 ,选配 葛根 、蚕茧 、柴 胡 、荷 叶 、桂 枝 、浮 萍 等升 提 之 药 。辛 味 之 药 ,自身 不能 润燥 ,然其 能 行 气 流津 ,使燥 得 润 ,故 经 云 :“辛以润之 ”,诚 如《珍 珠囊 》日 :“辛 能散 结 润燥 ,致 津 液 通气 ”。然 辛 能 宣 散 ,也 能耗 气 津 ,必 须 甘 缓 相 得 ,方 可适 宜 。

葛根

5 清 热

清 热解 毒之 法 ,为 “急 则 治 其 标 ”的 权 宜 之 计 ,寓有 “急下 存 阴 ”之意 。按 三 消分 治 ,在 辨 证论 治 的基 础上 ,若 上消 燥热 渴饮 明显 者 ,加 生 石 膏 、知母 、黄芩 、黄

连 ;中消燥 热 多食 明显者 ,加 生石膏 、知 母 、黄连 、大 黄 ,阳明燥实明显者加调 胃承气汤 ;下消命 门火盛多饮多尿 明显 者 ,加知母 、黄柏 ;

合并 皮肤 感染 疖肿 者 ,合用 五味消毒 饮 、温 清饮 。

黄连

此 类 药 物 属 苦 寒 之 品 ,先 贤 早 有“苦寒 伤 阴”,“苦 寒 伤 胃”之 戒 ,对 单 纯 糖 尿 病 不 可 过用 ,但 对燥 热 明 显 ,或 并 发 疖 肿 的危 症 ,仍 当 以 “急 则治其标 ,缓 则 治 其 本 ”的原 则 ,用 苦 寒 荡 涤 秽 浊 之 邪 ,待 热毒 去 ,再扶 正养 其气 阴 ,调其 脾 胃。

6 疏 肝

疏 肝 者 ,疏 肝解 郁 之法 。肝 主疏 泄 ,以气 为用 。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 ,而致气郁化火 ,上炎刑金 ,灼伤 胃液 ,下 耗 肾水 ,而见 三 消证候 者 ,当疏 肝 清热 ,或滋 阴疏肝 。代 表方如丹栀逍遥散 、一 贯 煎 。

亦 可在 滋阴生津药中配柴胡 以疏肝郁 ,并牡丹皮 、地骨皮以清郁火 。

柴胡

7 化 瘀

化瘀 者 ,活 血 化 瘀 之 法 。 活 血 能 润 燥 ,瘀 化 津 自生 。津 血 同源 ,互为 资生 转化 ,阴虚燥 热 ,津 亏液 少 ,势必 不能 载血 循经 畅 行 ;燥

并见 。瘀 血气 滞则 津液 难 以输 布 。治 当滋 阴 生 津 为 主 ,兼 以活血化 瘀 。

藏红花

酌配 桃 仁 润燥 活血 ,赤芍 、牡丹皮 、丹参 凉血 化瘀 ,泽 兰 、红 花 祛 瘀 升 清 。血 行 津 布 则 燥 热 可解 ,瘀 化气 畅则 阴液 自生 。

8 食 疗

食疗者 ,饮食养生之法 。饮食调护对本病亦有重要 意 义 ,患 者必 须保 持心 情舒 畅 ,节制 房事 ,戒 烟酒 、甜食 、辛 辣 之 品等一般 控制 外 ,还应 重视 食疗 。如 麦麸 和麦 粉混 合食 用 ,以 大 米 、小 米 为 主食 ;多食 洋 葱 、芸 豆 、香菇 、芹 菜 、苦 瓜 、南 瓜 、山 药 、薏 苡 仁 、雀 麦 … ;蚌 肉 、兔 肉 、瘦猪 肉 、炒蚕 蛹适 量食 之 ;并 可 用猪 、牛胰 逐 日作菜食 之 ,亦 可焙 干研 粉 ,日食 10—15g,取 其 以 脏 补 脏之意。

想要了解更多中医知识,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可以在底下留言,也可以单独找我聊聊,关注我,@庞海江老师

全面认识1型糖尿病

该专栏主要以幻灯图片 语音的形式全面介绍1型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治疗,学习者既可以看到幻灯的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又能通过讲者的讲述,对相关的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直观,便于学习和记忆,另外还会讲述临床相关病例和诊治的经验分享,使大家通过系统学习,对1型糖尿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周颋, 就职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分泌性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中华糖尿病协会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大众教育和科普工作,

2013年创建“协和周大夫聊健康”健康教育公众号,

2017年获得搜狐健康自媒体医生领袖荣誉称号,

2019年获头条号最具成长力创作者称号。

座右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

主要内容:

1型糖尿病概论

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1型糖尿病的遗传特点

影响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1型2型糖尿病的鉴别

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意义

1型糖尿病的筛查

1型糖尿病的分类、特点

1型糖尿病的诊断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胰岛自身抗体的种类、意义

糖尿病的饮食选择

。。。

可以根据大家的关注点随时增加内容

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基层医生、非内分泌专科医生及爱好者学习

每个人的收获会不一样,我想使糖尿病人能听懂,基础医生可以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