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现病史(糖尿病现病史病历模板)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感染新冠病毒,还可能引发糖尿病

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和新冠患者的临床证据表明,新冠病毒病毒会破坏人体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令健康人患上糖尿病。为此,科学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建立数据库,收集没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问题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

网络配图

对于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的免疫细胞开始破坏胰腺中的细胞,也就是负责产生激素胰岛素的细胞,这个过程通常是突然的。糖尿病已经被认为是导致新冠感染重症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死亡。《自然》援引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研究代谢性疾病学者Paul Zimmet称,“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

现在,包括Zimmet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糖尿病不仅使人们更容易感染冠状病毒,而且这种病毒还可能引发某些人的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19日,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内的全球20位顶级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组,也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实用性建议》。该论文称,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新冠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事实上,此前的科学发现表明:各种病毒,包括SARS-CoV,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1型糖尿病。许多参与控制血糖的器官都富含一种叫做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蛋白,这也是SARS-CoV-2用来感染细胞的受体。

最新的线索来自于上周发表的一项小型实验室培养胰腺的实验研究,该研究表明病毒可能通过破坏控制血糖的细胞而引发糖尿病。但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持谨慎态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人员Naveed Sattar表示,“我们仍需要密切关注那些有COVID-19病史的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并确定发病率是否超过预期水平。”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临床科学家Abd Tahrani说,为了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他说,“需要进行结构良好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以及机理和实验研究。”

一项建立新冠患者糖尿病数据的库倡议正在进行中。6月早些时候,包括Zimmet在内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建立了一个全球数据库,用于收集没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问题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

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内科医生斯特凡•伯恩斯坦(Stefan Bornstein)也参与了该数据库的建立,他说,类似关联病例开始慢慢出现。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些病例了解SARS-CoV-2是否会诱发1型糖尿病或一种新的糖尿病。他们想调查突然发作的糖尿病是否会在COVID-19患者身上变成永久性的。他们还想知道,这种病毒是否会让已经在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病人变成糖尿病人。

对胰腺类器官的研究显示了SARS-CoV-2是如何损害胰腺组织的。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干细胞生物学团队证明了病毒可以感染类器官的类和细胞,其中一些会死亡。细胞产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而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根据6月19日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这种病毒还能诱导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cytokines)等蛋白质的产生,这些蛋白质会引发可能也会杀死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表明,这种病毒可以破坏与糖尿病有关的关键细胞的功能——通过直接杀死它们或触发攻击它们的免疫反应。该病毒还攻击了移植到小鼠体内的胰腺类器官和肝类器官细胞。当肝脏感知到胰岛素时,它在储存和释放糖分到血液中非常重要。

新冠病毒再添新罪状?或可导致Ⅰ型糖尿病

新冠疫情继续肆虐全球,迄今已经造成近2600万人感染,近86万人死亡。

鉴于这种病毒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形成感染。

由于ACE2受体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膜上,人体很多细胞都有分布。因此,这种疾病并不限于肺和呼吸道,而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而且,大量证据显示,即使病毒被清除,病毒感染痊愈,但病毒直接感染或通过免疫反应介导的很多器官细胞损伤效应可以持续存在一些时间,即遗留一些后遗症。

其中,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膜上也有ACE2受体分布,意味着这种病毒也可以造成胰岛β细胞,从而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引发糖代谢异常,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此前,已经有几项研究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关联。

比如,有研究观察到无论过去有没有糖尿病病史,大量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现了急性高血糖症。

但是,新冠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发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

现在,德国基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著名的《自然·新陈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个案报道,通过对一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详细分析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很可能直接导致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论文报道的患者年仅19岁,2020年3月14日,其父母从奥地利度假回来后2天开始出现典型的COVID-19症状。

根据德国当时的策略,由于其父母表现了典型症状,被认为无需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到2020年4月6日,他们19岁儿子首次出现了与糖尿病相关的症状,包括疲劳,多饮和多尿,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由于该患没有表现出任何典型的COVID-19症状,同样没有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德国难怪早期报告的病例很少,敢情有症状和没有症状的都不被认为应该接受检测。

到2020年4月20日,该患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过多。

直到4月29日,一家三口才接受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都呈现IgG型抗体阳性,IgM型抗体阴性的结果。

意味着,三人的新冠病毒感染都已经超过了4周。

也就是说,早在至少4周前,19岁的儿子已经是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有趣的是,该患还有一位同卵双胞胎兄弟,经过检测既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也没有患上糖尿病。

到5月5日,患者糖尿病症状恶化被送进了急诊室,并最终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入ICU接受治疗。

经过基因分析,患者的基因型仅属于Ⅰ型糖尿病危险度稍微增加的类型。

重要的是,经过血清学检测,该患体内与Ⅰ型糖尿病相关的六种自身抗体都为阴性。

我们知道,Ⅰ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者而发动错误的攻击导致细胞失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发生糖尿病。

该患者与Ⅰ型糖尿病相关的所有自身抗体都呈阴性,意味着不属于经典的Ⅰ型糖尿病。

结合该患被合理推测与3月份最后2周内感染了新冠病毒,尽管没有表现出病毒感染症状,却在随后表现出糖尿病症状,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了体重减轻,直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才得以确诊。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尽管只是个例,却强烈提示该患的糖尿病是由新冠病毒感染造成。

意味着,新冠病毒感染或者再添一项新罪状,直接导致Ⅰ型糖尿病。

在我国,有上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

放假期间,小康妹儿约上了三五好友一起出去玩,全队“力气担当”小涛当然也在其中。但是小涛一路上的行为,引起了眼尖的小康妹儿的注意!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2小时的路程,小涛愣是跑了5趟厕所,没有错过服务区的任何一个WC。上完厕所,小涛就开始嚷嚷着口渴,每次拿的都是可乐,理由简单粗暴:口渴,喝可乐过瘾。于是乎,整个行程,变成了喝可乐,找厕所,口渴,喝可乐的无限循环~

经验丰富的小康妹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呐!这不就是以前采访内分泌科室时,医生强调的“糖尿病前期”典型症状吗?!此时的小涛正在咕嘟咕嘟大口吞着可乐,天真的ta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着的是什么……出于关心,小康妹儿建议小涛抽个空去医院检查一下血糖状况,小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这个情况,不过还是半信半疑地去了一趟医院。这不,近日检查结果出来了——小涛患上了2型糖尿病前期。

01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20出头的小涛绝对不是个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马红艳副教授介绍:“以前2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绝大部分为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简单来讲,1型和2型糖尿病均和遗传有关,但1型糖尿病更多是自身免疫缺陷等先天因素导致的,2型糖尿病则多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

马医生近日的门诊上遇到一位年仅23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 体重90 kg,家族并无糖尿病病史,问诊中发现他几乎天天喝含糖饮料、蔬菜水果偶尔吃一点,运动量也很少,并且经常熬夜。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Michael Yafi也曾报告:一例仅有3岁半的西班牙裔女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小女孩父母都无糖尿病病史,但其家庭饮食习惯较差,未控制热量及脂肪摄入。

同时,马医生强调,在诸多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标准体重的基础上,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危险将至少增加5%。

所以,月半们,要运动起来了!

02 很多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却不自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导致耽搁最佳干预时机,马红艳医生建议:

出现了'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要向上文的小涛学习——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

即:喝得多、小便多、吃得多,体重还减少了。

但同时马红艳医生也介绍到,根据我国3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症状。

因此:

如果出现原因未知的低血糖反应(心慌手抖出汗饥饿等)、视物模糊、感到疲乏、易出汗、手脚麻木、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干燥、反复真菌感染(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牙龈反复感染、肢端溃烂坏疽等症状,也需怀疑是否是糖尿病。

03 糖尿病前期有机会逆转吗?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决定疾病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 ▷ 中国的大庆研究证实:在“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60%。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每年约10%~20%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如何逆转呢?

马红艳医生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多学习。糖尿病前期人群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积极进行疾病预防。

● 管住嘴。不仅要控糖,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面为主的主食虽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升高血糖的速度却非常快。 ● 迈开腿。年轻人尽量选择有氧运动,老年人则需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强度较小的运动。 ● 放轻松。心情差、压力大,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也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勤监测。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如果长期高血糖,就相当于我们的器官被“泡在糖水里”,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但是,具体如何服药控制,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哈!!04 长期放任不管截肢、失明都可能找上门来糖尿病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会累及全身器官,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将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1、各种急性感染,高血糖高渗状态,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会上升2-3倍。

● 3、足部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者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的症状。● 5、糖尿病位居肾衰竭主要病因之列。

因此,马红艳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今日互动#你身边的朋友有小涛这样的症状吗?记得提醒ta去医院检查一下噢~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028) 8129 1833

文/编辑:热心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