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制图片(一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病“信号”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今天我们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聊聊糖尿病问题,看看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发因素和发病前的身体“信号”。
义诊活动现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给老人看病。供图
糖尿病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通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紧密相关。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四大类型。
瞿博主任表示:“一般说起糖尿病症状,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即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也可能表现为一些非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泡沫尿、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餐前低血糖等。”
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等。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
除了肥胖和遗传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外,瞿博主任特别提醒,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理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发病,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1、餐前低血糖:出现餐前低血糖,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出的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会使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愈合变得困难。如果发现皮肤伤口总是迟迟不愈,一定要提高警惕。
3、腋窝和腹股沟黑棘皮改变: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黑棘皮改变,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4、泡沫尿:正常尿液中很少会有泡沫,如果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变,所以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要点
瞿博主任强调,预防糖尿病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定期体检必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GI(葡萄糖指数)饮食,用全谷物、豆类代替精制米面,同时注意控制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运动方面,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活动。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样且隐匿。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瞿博主任呼吁大家务必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牢牢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5个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体检时查出高血糖、糖尿病。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大吃大喝,却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和我们日常习惯有很大关系。这5个让你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坏习惯,而很多人每天还在重复做……
久坐。(健康时报曹子豪 摄)
习惯一:经常开夜灯睡觉
你睡觉时会开着小夜灯吗?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开灯睡觉不仅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损害我们的心血管功能。这项研究招募了20名健康的成年人,并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
第一组:开着灯连续睡2晚
第二组:昏暗环境连续睡2晚
结果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此外开着灯睡觉的人,夜间心率也有所增加,这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影响。
2019年,有科学研究人员对43722名女性进行了5.7年的随访发现,习惯睡觉时开灯或开电视的人更容易长胖。相比睡觉时屋内没光源的人,这些女性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的风险要高17%,而发生突发性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是增加了22%和33%。
开灯睡觉。(健康时报任璇 摄)
习惯二: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即使运动达到了指南推荐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喝较多的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这说明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收集他们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的量,以及他们日常的运动数据,分析甜饮料、运动和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
换句话说,我们每喝一口甜饮料或都在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即使运动也并不能抵消甜饮料带来的伤害!
习惯三: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一般几点吃晚饭?202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越不友好,保证睡前4小时内不再吃任何东西或是明智之举。这项研究共纳入845名18~70岁的西班牙成年人,没有糖尿病史。他们在禁食8小时后接受晚间葡萄糖耐量测试,模拟吃晚餐情况。一共分为2个进餐时间:
较早晚餐组:睡前4小时吃晚餐
较晚晚餐组:睡前1小时吃晚餐
结果显示,晚吃晚餐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董乃德 摄
2021年刊发在《营养素》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晚餐早点吃对次日糖脂代谢都有好处。12位健康参与者分别于18:00和21:00吃晚餐。提前吃晚餐的人,在第二天24小时血糖水平就较21:00吃晚饭的人明显有所改善。而且次日的血脂代谢状况也有所改善。
习惯四: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6小时的参与者中,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唐伟2024年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介绍,久坐的人群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一方面由于体力活动少,容易导致超重和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来说,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久坐不动会使外周组织循环减少或变慢,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习惯五:日常红肉吃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023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两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项研究纳入了超21万名参与者,同时他们每隔2-4年利用食品频率调查问卷对参与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了评估,持续长达36年时间。在此期间,有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摄入红肉(加工红肉和未加工红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相比摄入最少红肉的参与者而言,摄入最多红肉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62%的比例,而且每天多吃一份加工红肉其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46%,每天多摄入一份未加工红肉,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4%。
健康时报毛圆圆 摄
研究人员还发现,用另一种蛋白来源来代替每天一份红肉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效应,结果发现,用坚果和豆类来代替一份食物,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30%,而用乳制品来代替一份食物则会使得机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2%。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新华社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看完快转告家里人
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深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危害以及饮食防控的重要性。
陈奶奶本是当地一位备受尊敬的长寿老人,年逾九旬的她一直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然而,三年前她被诊断出患有2型糖尿病,起初家人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成了命运的转折点,满桌的美味佳肴让大家沉浸在欢乐中,陈奶奶也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但她没有意识到,聚会中的油腻食物正悄然成为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导火索。
聚会结束后,陈奶奶突然感到恶心呕吐,身体极度不适,随后便陷入了昏迷。家人惊慌失措,赶忙将她送往医院,虽经全力抢救,陈奶奶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一悲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糖尿病的隐匿性和危险性,即使是原本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糖尿病的受害者。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上班族们也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张先生是一名忙碌的职场人士,他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天早晨,他总是草草应付早餐,然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晚上,应酬不断,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他的体重逐年增加。
起初,张先生并没有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直到身体开始发出异常信号:口渴、多尿、乏力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去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被告知自己已患上了2型糖尿病。
像张先生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城市白领中并不少见。忙碌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导致张先生的生物钟混乱,胰岛素的分泌节奏也随之失常。
快节奏的生活中,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成为了他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血糖平稳。而生活中的压力使得皮质醇等压力激素的水平上升,进一步干扰了血糖的代谢。
最新的调查显示,35至45岁的职场人士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五年内上升了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70%的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却毫无察觉。
为了更好地理解糖尿病,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胰岛素是人体中调控血糖水平的关键物质,由胰腺分泌。
当胰岛素出现问题时,糖尿病便会悄然来袭。最新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0.9倍以上。胰岛素的运行机制就如同一套精密的交通管理系统,准确地调控着葡萄糖进出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素的产生严重减少;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面临着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现象,尽管体内胰岛素充足,但细胞却拒绝“开门接纳葡萄糖”。在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糖尿病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容小觑。
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以及心理状态,都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糖尿病的发作。糖尿病的发病并非仅仅由饮食引起,而是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糖尿病的预防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天进行6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能有效降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运动过程中,肌肉能够增强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在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肌肉也能吸收和利用血糖。
睡眠的质量也不可忽视。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5%,而熬夜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37%。
此外,饮酒的习惯也需要关注,适量饮用低度酒或许可轻微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量则会损伤胰腺,进而提升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饮食在糖尿病的防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如糖果、糕点、白米饭等。
同时,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蛋白质的选择也很重要,应优先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瘦肉等,既能提供必需的营养,又不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在烹饪方式上,应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法,减少油炸、油煎等高油烹饪方式,以降低食物的热量和脂肪含量。欧洲的饮食情况为我们探究糖尿病发病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欧洲,尽管面包是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糖尿病的发病率却相对较低。
经过研究发现,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欧洲人常食用的全麦面包,采用慢发酵的方式制作,这种面包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速度较慢,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此外,他们在饮食中注重合理搭配高蛋白食物,如奶酪、肉类、豆类等,以增加饱腹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同时,他们的膳食结构较为均衡,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也较为充足,为身体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地中海饮食模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饮食方式,尤其在糖尿病预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饮食模式强调摄入橄榄油、坚果、新鲜蔬菜、水果和鱼类,同时减少红肉及精制食物的摄入。
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坚果中含有丰富的健康脂肪、蛋白质和纤维,对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
新鲜蔬菜和水果则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健康有益。
通过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应该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摄入各种营养素。
在主食的选择上,应增加全谷物、杂豆类等粗粮的比例,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够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同时,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它们不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此外,适量摄入蛋白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在饮食中,还应注意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加,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食物的加工方式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忽视。以米饭为例,快速煮熟的白米饭,其淀粉颗粒在加工过程中受到的破坏较小,消化酶更容易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上升速度较快。
而经过浸泡后慢煮的米饭,淀粉颗粒在水中充分膨胀,部分淀粉分子发生糊化和水解,使得米饭的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血糖上升的速度也会较为平缓。再比如蔬菜,新鲜的蔬菜如果经过过度加工,如油炸或制成蔬菜干,其中的营养成分会大量流失,且油脂含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血糖控制,还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采用清蒸、水煮等简单的加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此外,肉类的加工方式也很重要。
烤制或煎制的肉类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且油脂含量较高,而炖煮的肉类则相对较为健康,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合理的饮食时序对于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进餐时,食物的摄入顺序会影响血糖的波动情况。
建议先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蛋白质食品,再食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样的饮食顺序可以有效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例如,在进餐开始时,先吃一些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等,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增加饱腹感,减少后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同时,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胃排空的速度,使食物在胃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从而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血糖峰值。
接着,可以摄入一些蛋白质食品,如鸡肉、鱼肉、豆腐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能够进一步增加饱腹感,并且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最后,再适量食用一些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这样的饮食时序可以使血糖的上升更加平稳,减少血糖波动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传统亚洲饮食在维护糖代谢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日本的传统饮食为例,其强调食材的新鲜度和多样性,主食通常以糙米、荞麦面等粗粮为主,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够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配菜则多为蔬菜、豆腐、海藻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在韩国的传统饮食中,泡菜是一种常见的发酵食品。
泡菜中富含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强肠道对糖分的代谢能力,从而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韩国的饮食中还包括大量的蔬菜和豆类,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有利于糖代谢健康的元素。例如,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主张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粗粮,如玉米、小米、燕麦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控制血糖。同时,中国的传统菜肴中常常使用多种蔬菜和豆类作为食材,这些食物的搭配不仅丰富了口感,还能够提供多种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以减少糖尿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