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两类(糖尿病两类涨怎么办)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糖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使用同样的降糖药,有些人血糖降得很理想,有些人血糖却纹丝不动?
其他慢性病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高血压,同样的血压水平,使用同样的降压药,可能有些人效果好一点,有些人效果差一点,但不会差别太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一个很少人知道的真相: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很多糖友,甚至很多非专科的医生都不知道,“2型糖尿病”这个诊断其实并不精确,如果从发病机制上细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只有弄清楚自己是哪种亚型,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具体是哪6种呢?它们是:胰岛素缺乏型、肠促胰素缺乏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早发型、严重肥胖型。
下面咱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01
胰岛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糖友们比较熟悉,大概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25%左右。
胰岛素缺乏型的糖友一般有3个特点:病程长、年龄大、体型偏瘦。随着糖尿病的逐渐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表现为胰岛素缺乏。
这一型糖友的空腹C肽水平往往<1ng/ml,由于缺乏自身胰岛素,往往血糖波动较大,对磺脲类、格列奈类等促泌剂类的降糖药不敏感,一般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也是糖友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类型,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比例与胰岛素缺乏型相当。
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也有3个特点:病程短、腹型肥胖、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
与第一种类型相反,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空腹C肽水平往往会比普通人更高:>2.5ng/ml。
这型糖友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内脏脂肪堆积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减重治疗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甚至能逆转病情。
03
肠促胰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的2型糖尿病人比例最高,大概占一半左右,但以前并不为人所知。
有些2型糖尿病人空腹胰岛素并不缺乏,胰岛素抵抗也不明显,但是却出现了餐后血糖升高,以前医生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类糖尿病人餐后血糖高,主要是由于肠促胰素缺乏。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的统称。这两种激素有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餐后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如果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C肽水平在1.1~2.5ng/ml,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
这类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效果会比较好。常见的有两类: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等)、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04
混合型
混合型不是一种独立的类型,而是指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糖尿病人。常见的有2种:
①胰岛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②肠促胰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混合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般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用的药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等)、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05
早发型
早发型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
早发型2型糖尿病以前占比很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年增长很快。据统计,中国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13年来增长了4倍!
我经常跟大家说,糖尿病发病越早,越容易出现并发症。与其他2型糖尿病相比,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而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 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甚至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
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衰竭更快,所以早期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比其他类型更重要。
治疗上,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一般都需要联合用药。
06
严重肥胖型
严重肥胖,指体质指数(BMI)>35 (亚裔人群>32.5 )。比如,如果一个亚洲人身高170cm,那么体重>95kg就达到严重肥胖的标准。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最关键的治疗是减重。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管理、药物、减重手术等。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的降糖药物可以选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药物联合治疗,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以上就是2型糖尿病的6种亚型。糖友们,你是哪种类型呢?
五种糖尿病类型,快一起来看看,你属于下面哪一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亲友被诊断为糖尿病。
有人血糖稍高,却没有什么症状;有人却因糖尿病并发症住进医院;有些人年轻力壮,却在一次体检中被告知患病……为什么同样是糖尿病,表现却千差万别?
难道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其实,糖尿病并非单一类型,而是可以细分为五大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看看自己或家人属于哪一种,并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案。
糖尿病,远不止“高血糖”这么简单!传统上,我们把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分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根据瑞典和芬兰的研究学者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糖尿病至少可以分为 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1型和2型。[¹]
这项研究综合了患者的病史、胰岛素抵抗情况、胰岛素分泌能力等指标,发现糖尿病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以下五大类:
1. 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
2. 严重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
3. 严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SIRD)
4. 轻度肥胖相关性糖尿病(MOD)
5. 轻度年龄相关性糖尿病(MARD)
那么,这五类糖尿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
第一类: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容易被误诊的“1型糖尿病”这一类糖尿病主要出现在 年轻人 身上,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很多人以为“1型糖尿病”只发生在儿童身上,实际上,很多成年人也可能患上1型糖尿病,但却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典型表现:
· 多数患者 较瘦,体重并不超标
· 起病较急,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 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 体内 胰岛自身抗体呈阳性
· 依靠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
案例分享:
广州一位 32 岁的白领张先生,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医生最初以为是2型糖尿病,给他开了口服降糖药。
但他的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后来检查发现他的 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最终确诊为1型糖尿病,改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才得到控制。[²]
管理建议:
· 这类患者 必须使用胰岛素,不能单纯依靠口服药物
· 监测血糖变化,防止酮症酸中毒
· 适量运动,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第二类:严重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SIDD)——“隐形的1型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和 SAID 类似,但患者 没有自身免疫问题,而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典型表现:
· 患者通常 较瘦,但不是因为免疫攻击导致的
· 胰岛素分泌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出现 血糖波动
· 可能伴随 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
管理建议:
· 这类患者 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 控制血糖的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SIRD)——“代谢紊乱的警报”这一类糖尿病患者通常 体型肥胖,但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 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 胰岛素抵抗。
典型表现:
· 患者 BMI较高,容易合并 脂肪肝、高血压
· 胰岛素水平较高,但血糖仍然控制不佳
· 更容易发展成 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比如心血管疾病
管理建议:
· 减重是关键! 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可以使用 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 以降低胰岛素抵抗
· 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性糖尿病(MOD)——“胖一点,也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通常 较年轻,但由于体型偏胖,导致胰岛素功能受到影响。
典型表现:
· 体型偏胖,但没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 血糖升高 较为缓慢,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
· 通过 生活方式调整,可以较好地控制血糖
管理建议:
· 早期通过 饮食和运动 控制血糖,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糖尿病
·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以考虑 口服降糖药
这一类糖尿病主要发生在 老年人 身上,患者的胰岛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典型表现:
· 年纪较大(通常在 60 岁以上)
· 血糖升高较慢,短期内风险较低
· 并发症风险相对较小,但需要长期管理
管理建议:
· 合理膳食,减少精制糖摄入
· 适量运动,保持血糖稳定
· 定期监测血糖,防止病情加重
无论属于哪一种糖尿病,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都是关键!
1.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 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
2. 规律运动:每天至少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3.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特别是 腹型肥胖(大肚子)。
4.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每年检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忽视! 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找到最适合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控糖有道,健康常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糖尿病,远离它的危害。
参考资料:
[¹] Ahlqvist, E. 等人(2018):《成人发病糖尿病的新亚型及其与疾病结局的关联:基于六个变量的数据驱动聚类分析》,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²] 广州日报:《误诊2型糖尿病,32岁白领险些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治疗的2类“新药”更受青睐,二甲双胍的“时代”结束了?
糖尿病,作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慢性病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的“常胜将军”,可是在2024年,糖尿病的治疗领域却发生了重大的震荡——二甲双胍的地位被动摇了!这个曾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金字塔顶端”的药物,今天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救世主”。
那么,为什么在2024版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的作用发生了巨变?GLP-1RA和SGLT2i这两类药物又是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崭露头角?本文将揭开糖尿病治疗的新面纱,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康复Therapy
一、二甲双胍:曾经的“英雄”逐渐失宠1.二甲双胍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
过去十年中,二甲双胍一直是全球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药物”,几乎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离不开它。因为它效果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曾一度被誉为治疗糖尿病的“黄金标准”。然而,随着新型药物的崛起,二甲双胍的辉煌逐渐被挑战。
在2024版指南中,二甲双胍依然被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在临床治疗中的首选地位被削弱。对于有心血管、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不再是单纯的二甲双胍,而是开始倾向于GLP-1RA和SGLT2i等新型药物的联合使用。
2.二甲双胍的“瓶颈”是什么?尽管二甲双胍在降糖方面效果显著,但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试验数据的不断积累,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 胃肠道副作用:二甲双胍常见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往往让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 无法提供多重获益:二甲双胍的作用仅限于降糖,并不能有效提供对心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这些局限让它在面对现代糖尿病治疗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GLP-1RA与SGLT2i:糖尿病治疗的“未来之星”1.GLP-1RA:不仅降糖,还能“治病”
2024版指南中,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崛起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个新兴药物不仅在降糖效果上与二甲双胍不分上下,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减重、心血管保护、肾脏保护等多重疗效。特别是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的患者中,GLP-1RA成为了“首选药物”。
- 减重效果:GLP-1RA帮助糖尿病患者减少体重,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不仅有助于血糖控制,还能减轻其他合并症。
- 心血管保护:研究表明,GLP-1RA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
- 肾脏保护:GLP-1RA不仅对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效,还能通过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这些优势让它成为了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宠。
除了GLP-1RA,SGLT2抑制剂(SGLT2i)同样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主力军。SGLT2i类药物,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减少血糖的重吸收,从而起到降糖作用。
然而,SGLT2i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降糖效果,更在于其心肾双重保护作用。近年来的临床试验表明,SGLT2i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心衰的发生,并且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样具有显著疗效,甚至能够降低因肾功能衰竭导致的死亡率。
3.GLP-1RA与SGLT2i的“黄金搭档”在临床实践中,GLP-1RA与SGLT2i常常联合使用,形成强大的“组合拳”。这两类药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同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心脑肾保护,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
三、为何2024版指南如此推崇GLP-1RA和SGLT2i?1.多重获益,患者获益更多
GLP-1RA与SGLT2i的崛起,与其“多重获益”密不可分。在糖尿病治疗中,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如今的医学研究表明,单一的降糖已不足以应对糖尿病的复杂性。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肥胖等多种问题,因此,治疗时需要关注多个方面的综合管理。
GLP-1RA与SGLT2i正是在这一点上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们不仅控制血糖,还能减重、保护心血管、维护肾脏功能,因此被誉为“糖尿病的全方位治疗”。
新版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一点尤为关键。对于不同的患者群体,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选择GLP-1RA或SGLT2i,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可选用SGLT2i。
四、如何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
1.心血管疾病患者:首选GLP-1RA和SGLT2i,二甲双胍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2.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SGLT2i优于二甲双胍,其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
3.体重管理困难的患者:GLP-1RA由于其显著的减重效果,成为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五、总结:糖尿病治疗的未来已来
2024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无疑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GLP-1RA与SGLT2i等新药物的推崇,糖尿病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降糖,而是向着全方位、个性化的管理迈进。在这个新时代,糖尿病患者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战士,而是依赖于强大的药物“联盟”共同对抗这一慢性病。
糖尿病治疗的未来,是精准、综合、个性化的治疗,通过药物的合理搭配与多重获益,帮助患者实现更长、更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治疗的“黄金时代”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理念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的基础药物,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它的独立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是应对糖尿病挑战的关键。
@头条健康#药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