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通过运动治好了(糖尿病通过运动可以不吃药吗)

阳光老头 0
文章目录:

“半年降血糖!秦先生通过跑步游泳,糖尿病竟然能逆转?

一个辛苦的小老板,血糖高居然靠跑步和游泳逆转了!对,没错,就是跑步和游泳!

他从应酬大王到血糖正常,半年的时间,竟然奇迹般发生了改变。高血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前兆,但他竟然用这种方式摆脱了困境,简直无法想象!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秦先生,39岁,一个平凡的中年男士,曾经在高糖饮食和不规律的生活中沉沦,最终靠两项简单的运动,跑步和游泳,摆脱了这一切!

秦先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本并不引人注目。你肯定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平平无奇,对吧?可当我一了解他的背景,才知道,这个家伙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是典型的“应酬达人”,工作压力山大,天天开会应酬,酒桌上笑得肆无忌惮,外卖盒子是每天的标配,吃饭的时间根本不规律。

结果呢?公司走出低谷了,事业有了起色,但这份事业的背后,竟然带来了一张“血糖过高”的体检报告!血糖飙升,几乎快到糖尿病的临界线!那一刻,秦先生的人生瞬间变了。怎么可能?那么努力拼搏,做了那么多,结果竟然因为几顿应酬就面临糖尿病的威胁!你能想象那个瞬间的冲击吗?

秦先生并没有像你我想象的那样,沉浸在这份“命运的判决书”里,他做出了决定——“我不信这个邪!”,于是他拒绝酒局,开始跑步和游泳!

你听着,跑步和游泳,但他就是靠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竟然逆转了病情!半年后,血糖明显降低,医生都表示惊讶,这简直让人气炸了!你说,这到底是不是命运开了个玩笑?对秦先生来说,糖尿病的魔爪差点抓住他,结果他用毅力和行动逆转了局面!

美国运动医学院的研究明确表示:每周坚持4-5天,每次45分钟的运动,效果简直媲美“胰岛素”!而且,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已经被证明是降糖的最佳拍档!

是的,你没听错——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而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做俯卧撑)则能通过增加肌肉量、改善骨密度,进一步让你的血糖稳定下来。

不过,事有轻重,运动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如果你的血糖已经飙到危险水平,或者血糖波动很大,盲目运动可是会出事的!像那些血糖频繁低、并发症严重的患者,运动前得小心,别因为盲目跟风,反而让身体“倒退”!这些要点,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

多次监测血糖都超标准,就是得了糖尿病,而糖尿病就是个难缠的“终身病”,不太容易治好。但秦先生采用的两大措施:1、脱离酒局;2、合理运动的情况下,血糖高是存在逆转”的可能性。

条件是:病程短,胰岛细胞没有被彻底破坏,且有相对较高的C肽水平。这意味着,只要你在病程初期控制得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减掉体内的多余脂肪,增加肌肉量,血糖完全可能得到控制,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秦先生的故事给了我们大家明确的启示:原来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控制饮食和运动居然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糖尿病逆转”的可能,不再是空穴来风,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和生活方式来实现的。虽然这种改变需要毅力和坚持,但谁不想摆脱药物的束缚,重获健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开始行动起来,做点什么,而不是让高血糖长期占据我们的生活?

糖尿病不运动,血糖永远无法达标!研究证实:这5类运动尤其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运动与糖尿病控制的临床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

3. 《糖尿病运动管理专家共识》,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2

4.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5.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管理与运动建议》,2023

“光吃药不动弹,血糖迟早要翻天!”这句话可不是吓唬人,是真理。

糖尿病这东西,看着不像啥急病,可一旦血糖控制不住,麻烦事一桩接一桩,眼睛、肾脏、心脏全都会遭殃。光靠药吃着,血糖能降一点,但不运动?抱歉,血糖永远不会真正达标!

别不信,研究早就证实,运动对糖尿病的控制效果,甚至不比吃药差!但问题来了,运动方式千千万,糖尿病人该咋选?

瞎练一通,血糖没降,万一磕着碰着,或者血糖忽上忽下,那可就麻烦大了。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哪5种运动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怎么练才安全有效!

一、走路:最简单却最管用,关键是得“走对”

有些人一听到运动就犯怵:“我腿脚不利索,跑不动!”别急,糖尿病患者最适合的运动之一,就是快走

别看走路不起眼,研究发现,每天快走30分钟,能让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下降10%~20%,比光躺着吃药的人,血糖好得多!

但这里有个关键,走路不是随便溜达,得掌握几个要点:

· 速度要够:不是散步,而是“快走”,感觉自己微微出汗,心跳稍快才有效。

· 时间要够:每天至少30分钟,能分段完成,比如早晚各15分钟。

· 姿势要对:背挺直,脚步稳,别拖着走,防止摔倒。

走路最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增加膝关节负担,关键是容易坚持。

二、力量训练:光走路还不够,肌肉多了,血糖更稳!

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有个误区,以为运动就是“走走路、跑跑步”,其实光靠有氧运动是不够的

研究证实,肌肉越多,血糖控制就越好,因为肌肉是个“吃糖大户”,它能帮忙消耗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怎么练?别担心,不是让你去健身房举铁,糖尿病人适合的力量训练很简单,比如:

· 坐着踢腿:坐稳后,双腿交替抬起,练大腿肌肉。

· 墙上俯卧撑:手扶墙壁,身体前倾,再推回去,练手臂和胸肌。

· 提水瓶锻炼:拿两个装水的瓶子,做简单的弯曲手臂动作。

每周2~3次,坚持3个月,血糖会稳定很多

三、太极拳:稳血糖的“温柔高手”

糖尿病患者运动不能太激烈,否则容易引发低血糖。

而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选择,它节奏缓慢,动作柔和,既能锻炼平衡能力,又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发现,糖尿病人每天练30分钟太极拳,3个月后,血糖波动明显减少,并且焦虑、失眠等情况也改善了不少。

练太极拳有几个讲究:

· 别急着学高难度动作,先从简单的“云手”“野马分鬃”练起。

· 要配合呼吸,慢慢吸气、呼气,别憋着。

· 场地要平整,防止摔倒。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关节炎的患者,太极拳绝对是最佳运动选择!

四、骑车:让血糖消耗得更快,心脑血管也更健康!

如果腿脚还算利索,骑车是非常棒的运动骑车能快速消耗血糖,还能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但骑车也有讲究,糖尿病患者不能胡乱骑,要注意:

· 骑车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别太久,防止低血糖。

· 骑车强度适中,别猛蹬,保持匀速。

· 最好选择室内动感单车或骑平路,避免摔倒。

特别提醒,骑车前要检查血糖,如果低于5.6 mmol/L,先吃点东西再骑,防止运动中低血糖。

五、跳舞:轻松愉快,血糖稳定,还能防老年痴呆!

很多人没想到,跳舞也是糖尿病的好帮手!研究发现,跳舞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更稳定,而且还能改善情绪,预防老年痴呆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舞蹈包括:

· 广场舞:节奏适中,容易坚持。

· 民族舞:手脚协调锻炼,增强反应能力。

· 慢节奏的交谊舞:社交性强,能缓解焦虑。

建议每周跳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但要注意穿合适的鞋,别扭伤脚

总结:光吃药不行,运动才是降血糖的“灵丹妙药”!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光靠吃药就能治好的病,运动才是真正的“降糖神器”。但运动不能乱来,得选对适合自己的,快走、力量训练、太极拳、骑车、跳舞,这五种运动,哪个都比躺着强!

糖尿病人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住,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要想血糖稳,光吃药不够,必须动起来

别等到眼睛看不清、肾脏出问题才后悔,趁现在,选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下去,血糖一定会越来越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上海交大发现:糖尿病人每天遛弯锻炼,或比吃药还管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在小区里溜达溜达,可能比吃药更有效?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规律的步行锻炼,可能在控制血糖方面,比单纯吃药更有帮助。

这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认知?很多人一直认为,糖尿病就是“吃药 控制饮食”,很少有人把“走路”当成核心疗法。但现在,科学家们告诉我们,你脚下的每一步,或许都是在帮你的胰岛“续命”

走路这事儿,咋就能降血糖?

别小看这件事儿,步行运动和降血糖之间的关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发现了。你以为古人没糖尿病?错!古代医学典籍里就有类似糖尿病的描述,比如中医叫它“消渴症”,症状跟今天的糖尿病几乎一模一样。

当时的老祖宗们没有降糖药,但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每天适量活动,病情明显会好转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个道理。上海交大的研究指出,每天快走30-60分钟,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让身体更容易利用血糖,而不是让它们堆积在血液里。

步行还能降低炎症水平,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让身体整体代谢更健康。

如果你觉得这个结论还不够扎实,那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有没有发现,很多老一辈的农村老人,即便吃得油腻、爱吃碳水,糖尿病却不多见? 这和他们生活方式有关,他们每天干农活、走路,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远比城市人强

而反观现代社会,久坐、缺乏运动,糖尿病的发病率就蹭蹭往上涨。

吃药管血糖,还是走路更靠谱?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停药,而是告诉你,光靠药物并不是最佳方案。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吃药,血糖控制得不错,但时间久了,药效越来越差,剂量越吃越高,甚至最后只能打胰岛素。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药物只是“控制”血糖,不是“根治”糖尿病。 长期依赖药物,而不改善生活方式,身体的胰岛功能会越来越差,最终药物也无能为力。

步行锻炼则不同,它是在“训练”你的身体,让胰岛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的办法。

研究数据显示,每天步行30分钟以上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了约25%,而这相当于某些降糖药的效果!运动不会带来药物的副作用,比如低血糖、胃肠不适、肝肾负担增加等。

与其把希望全寄托在药片上,不如每天迈开腿,让身体自己学会调节血糖。

怎么走,才能真正降糖?

别以为随便散散步就能降血糖,这里也是有讲究的。关键在于“饭后运动”上海交大的研究发现,饭后30-60分钟内进行适度运动,比如快走,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时间。

为什么?这涉及到身体的血糖代谢机制。吃完饭后,血糖会迅速升高,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坐着不动,血糖就会长时间滞留在血液里,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就会衰退

但如果你在饭后适当运动,肌肉会“抢着”吸收血糖,帮助降低血糖峰值,减轻胰岛的负担。

具体怎么走?这里有个简单的“糖尿病步行法”:

饭后30-60分钟内开始,不要吃完饭立刻运动,容易影响消化。

步速适中,稍微感觉心跳加快、微微出汗即可,不用跑步,快步走即可。

每次至少走30分钟,如果能坚持45-60分钟效果更好。

可以结合轻度力量训练,比如小幅度深蹲、抬腿,提高肌肉对血糖的利用效率。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误区,你踩坑了吗?

除了运动,糖尿病患者还有很多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只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升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买无糖食品,但无糖食品不一定不会升血糖。很多无糖食品虽然没加蔗糖,但可能含有麦芽糖、果糖等,这些一样会影响血糖。

与其盲目买无糖食品,不如学会看食品成分表,控制总碳水摄入才是关键。

误区二:水果不能吃?
很多人一确诊糖尿病,就把所有水果都戒掉了。并不是所有水果都不能吃
关键是控制摄入量苹果、柚子、蓝莓等低GI水果,每天控制在100-150克,是可以吃的。但像西瓜、葡萄、榴莲这种高糖水果,确实要少吃。

误区三:只要血糖降下来,就万事大吉?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看到血糖降下来,就觉得病情稳定了,可以放松警惕。但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即使血糖正常,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否则稍微放纵,血糖又会反弹。

结语:迈开腿,糖尿病真的能改善!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依赖药物,却不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步行,不仅能帮助降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控制体重、提升整体代谢。与其坐等血糖飙升,不如从今天开始,迈开腿,给自己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研究团队,《步行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上海医学期刊,2023年

中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干预》,202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与运动》,2023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