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筛查重要吗(糖尿病筛查需要做什么检查)
糖尿病越治越重? 基因检测才知是“小众”糖尿病惹的祸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李晓青)确诊糖尿病两年以来,赵丽(化名)四处奔波求医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可血糖不降反升,甚至四肢麻木、乏力的症状加重。近日,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郭艳英主持推广的单基因糖尿病筛查中,她被确诊为线粒体糖尿病,这种疾病很“小众”,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的占比仅为0.6%—1.8%。
赵丽来自喀什市,不久前,在朋友推荐下,她找到了喀什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攀霞,希望找到自己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
“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罕见类型的糖尿病?”带着这一疑问,王攀霞与科室团队立刻对赵丽进行了胰岛功能评估、并发症筛查、听力筛查等检查,并联系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团队,为赵丽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MT—TL1基因突变,基因位点m.3243,突变比例为27.52%,考虑为线粒体糖尿病。
确诊后,经专家指导,赵丽调整了治疗方案和药物,目前,她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让她重燃了对抗疾病的希望。
据介绍,糖尿病除了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还有很多种特殊类型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MDM)是一种由于线粒体功能缺陷引发的糖尿病,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比较罕见。
“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复杂多样,而目前已发现线粒体糖尿病425种致病性线粒体DNA(mtDNA)突变,参与编码的蛋白质超过千种,这也使得基因检测成为确诊线粒体糖尿病的金标准。”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郭艳英说,由于线粒体糖尿病临床特征复杂多变,诊断难度较大,常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准确识别线粒体糖尿病的特征至关重要,而对于普通群众,了解相关知识也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郭艳英提示,患者确诊线粒体糖尿病后,应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要避免使用有潜在乳酸酸中毒风险的二甲双胍,以及部分具有线粒体毒性的药物。这是因为虽然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但它可能会增加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另外,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抗生素(如氯霉素)等,可能会干扰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或蛋白质合成过程,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重,进而影响患者病情,因此在治疗线粒体糖尿病时要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糖尿病、高血脂,看检验科如何帮你早发现、早预防!
#长沙头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两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接下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邹国英将带大家深入探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手段,以及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检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
一、糖尿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常见的症状包括频尿、口渴、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疲劳感增加、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感染频繁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
2. 检验科在糖尿病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一系列血糖相关的检测项目,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险。
空腹血糖测试:这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方法之一。在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后进行测试,正常范围为70-100mg/dL(或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糖尿病的存在。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4%-6%(或20-42mmol/mol),超出此范围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一种更全面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受试者需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2小时后再次测量血糖水平。如果2小时血糖水平≥200mg/dL(或≥11.1mmol/L),则可能诊断为糖尿病。
3.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
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与预防高血脂,即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血脂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脂的常见症状
轻度高血脂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当高血脂较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因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2. 检验科在高血脂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帮助我们评估血脂状况。
总胆固醇:正常成人总胆固醇水平应低于200mg/dL(或5.2mmol/L)。
甘油三酯:正常成人甘油三酯水平应低于150mg/dL(或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理想水平应低于100mg/dL(或2.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理想水平应高于40mg/dL(或1.0mmol/L,男性)或50mg/dL(或1.3mmol/L,女性)。
3. 高血脂的预防策略
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同样需要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水果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增加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增加高血脂的风险。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及时了解血脂变化,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检验科在早发现、早预防中的关键作用检验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确的生化检测和数据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信息。
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发现与预防中,检验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血糖、血脂检测,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糖尿病和高血脂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健康信息和科学的预防策略。让我们珍惜健康,从定期检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生命之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检验科 彭煜宇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医生提醒:一天中这3个时间测血糖最准,很多人选错了!
来源:菏泽市广播电视台
王大爷最近有点烦,医生让他定期测血糖,可他发现——每次测的数值都不一样!有时候空腹血糖正常,吃完饭一测就飙高;有时候下午量一下,血糖又低得离谱。到底哪个才准?测血糖就像拍身份证照片,选不对时间,结果可能会“失真”!医生提醒:一天中这3个时间点测血糖最准,可惜很多人都选错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测血糖的黄金时间!
第一“黄金时刻”:清晨空腹测血糖,揪出“隐形高血糖”!
空腹血糖,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经过一夜休息后,血液中的基础血糖水平”。它能反映胰岛素的基础分泌能力,也是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指标。测空腹血糖,别犯这几个错!很多人以为,“空腹”就是不吃饭,但喝水、刷牙、甚至熬夜都可能影响血糖!
测空腹血糖的正确方式:至少8小时不进食(晚上10点后别再吃零食)。清晨6~8点测最精准。测前别喝咖啡、浓茶、酒,否则血糖可能“虚高”!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晨练前测才准。
为什么要测空腹血糖?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但如果你的血糖空腹正常,吃完饭飙高,那就要看下一个时间点了!
第二“黄金时刻”:餐后2小时,测出“隐形糖尿病”!
为什么要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些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却异常升高!这就像一个人平时表现得文质彬彬,但一到关键时刻就“露馅”了。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映胰岛素是否足够分泌(帮助血糖下降)以及身体对糖的代谢能力。
测餐后血糖,别犯这几个错!很多人测餐后血糖,时间随意,吃完饭就去测,或者过了好几个小时才测,这样根本不准!正确做法: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刚好2小时测。测前不要喝酒、吃甜食、抽烟,否则血糖可能虚高。不要剧烈运动,否则血糖可能被消耗掉,影响判断!
餐后血糖的警戒线:正常人≤7.8mmol/L;糖尿病前期:7.8~11.1mmol/L;糖尿病:>11.1mmol/L。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超标,可能已经进入糖尿病前期,再不注意,就可能正式“入坑”!
第三“黄金时刻”:晚上睡前,揪出“危险低血糖”!
你知道吗?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夜间低血糖!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尤其是晚上睡觉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为什么会低血糖?胰岛素打多了,血糖被降得太低;晚餐吃得少,但药物作用还在进行;白天运动过量,导致夜间血糖下降。
睡前血糖测多少才安全?正常人:4.4~6.1mmol/L;糖尿病患者:不低于5.6mmol/L,低于4.0mmol/L要警惕!如果你的睡前血糖低于4.0mmol/L,一定要吃一小块面包或喝点牛奶,否则可能会发生夜间低血糖,甚至导致昏迷!
为什么这3个时间点最重要?医生这样解释!
测血糖,不是随便测测,而是有讲究的!这三个时间点,分别能反映不同的糖代谢情况:空腹血糖→看基础血糖水平,判断是否有糖尿病风险;餐后2小时血糖→评估胰岛素分泌能力,发现“隐形糖尿病”;睡前血糖→预防夜间低血糖,避免危险情况发生。如果你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和睡前血糖,可能会错过早期糖尿病的信号,或者低血糖风险!
测血糖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只测空腹血糖,其他时间不测
真相: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超标,属于糖耐量异常,必须测餐后血糖才能发现问题!
误区2:测血糖前洗手不重要
真相:如果手上有糖分残留,比如刚剥了桔子,血糖可能会虚高!测血糖前一定要洗手,不能用酒精擦拭!
误区3:血糖波动大,就一定是糖尿病
真相:血糖受饮食、情绪、运动等影响,偶尔一次高不代表糖尿病,需要连续监测,结合HbA1c(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判断!
如何让血糖更稳定?医生给你4个实用建议!
主食要吃对
白米饭、面条等精细碳水容易让血糖飙升,可以换成糙米、燕麦、藜麦等粗粮,减少血糖波动!
吃饭顺序有讲究
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样能延缓血糖上升,降低糖尿病风险!
运动别选错时间
饭后30-60分钟散步15-30分钟,可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情绪管理也重要
压力大会影响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让血糖不稳定,学会减压,比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对血糖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