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糖尿病会遗传吗(外婆糖尿病遗传几率有多大)
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 会隔代遗传吗
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大家都知道,会遗传的疾病都是可怕的疾病,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糖尿病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疾病。现在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这个无法治愈的疾病,大家都非常害怕会患上。那么,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会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有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有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号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让你了解糖尿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以上文章就是关于“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的介绍。可见,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而且目前糖尿病无法治愈,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调理来控制自身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会遗传吗?4招做到“未病先防”,让糖尿病远离
奔五的李女士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她的父母在50岁左右时,就患上了糖尿病。而且,一经发现就已经有非常多的并发症,眼睛、肝脏也都出了问题。眼看着自己越来越接近父母的发病年龄,李女士非常害怕。
在很多人的眼中,糖尿病虽然不是绝症,却十分折磨人。更何况,如今患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家庭甚至好几代人都出现了糖尿病。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呢?李女士的担忧是对的吗?以下将为糖友答疑解惑!
哪些糖尿病会遗传?糖尿病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在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中,有一类单基因糖尿病,引起单基因糖尿病的基因大多与胰岛素合成、分泌、敏感性以及糖代谢功能等相关,任何一个与单基因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单基因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相对较少,但这些类型的糖尿病,有明确的致病基因,属于遗传病。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会遗传?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发病均会涉及遗传的因素。
1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如果在直系的亲属中,如亲生父母、姐姐哥哥等中有患一型糖尿病的,那么该成员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但如果直系亲属中没有患1型糖尿病的人,那么,他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比较低。
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比重最大,尤其在我国,90%以上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如果爸妈中任意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将来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如果爸妈都有糖尿病,子女发病的风险会更高。
而且,2型糖尿病还可能产生“隔代遗传”的现象,也就是当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有糖尿病患者,即便是父母辈的人中还没有出现糖尿病,那么后辈的成员也可能会有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这样一看,糖尿病的“遗传属性”是不是特别强大呢?但这并非没有“破解”的方法,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而且作用还比较明显。如,我国曾进行了一项试验——“大庆研究”,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有着长期的后效应。在6年积极干预结束后的14年期间,依然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3%。
糖尿病应该如何预防?如果,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成为糖尿病的“俘虏”。应该怎么做呢?
1、远离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不超重或者肥胖。
2、要特别注意饮食。日常饮食宜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少油少盐,饮食清淡,提倡高纤维饮食,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3、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平时多进行有氧运动,同时避免久坐、久躺等易导致糖尿病的因素。
4、如果家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将自己定义为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检测,及时筛查,不能放松警惕。
父母若是有以下9种疾病,子女基本都会遗传,不少人并不清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俗语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医学领域,遗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有些疾病,父母携带的基因可能会“悄悄”传递给下一代,甚至影响子女一生的健康。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遗传的疾病,看看你或者身边的亲友是不是“中招”了。
1. 高血压:不是胖才会得,遗传才是主因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血压是“吃出来的”,但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遗传概率高达30%~50%。
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高血压,子女的患病几率就会升高;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压,子女的风险更是普通人的2~3倍。
案例分析某三甲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32岁的男性患者,身高175cm,体重正常,生活习惯良好,但体检时发现血压竟然高达160/100mmHg!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他的父母都患有高血压,而他的爷爷甚至因为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离世。
这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管理! 遗传背景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 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
· 少盐少油,控制体重,过咸的饮食会加重血压负担;
· 适量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
· 保持好心情,压力过大会影响血管弹性,增加高血压风险。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具有非常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患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子女的发病率可能高达70%!
实例解析央视健康频道曾报道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45岁的女性,体重正常,平时饮食克制,却在体检时查出血糖超标,确诊为2型糖尿病。
她十分疑惑,自己既不胖也不爱吃甜食,怎么会得糖尿病?
深入了解后发现,她的母亲和外婆都患有糖尿病,医生解释说,这是一种遗传易感性,即便生活习惯良好,也可能因为基因的影响导致胰岛素功能下降。
预防方案·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不是不吃,而是要吃得合理,少吃精制糖,多吃粗粮;
· 规律运动,快走、游泳、瑜伽等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提前关注血糖水平;
· 保持良好作息,熬夜会影响内分泌,加重糖尿病风险。
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大约5%~10%的癌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其中,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癌种的遗传风险尤为突出。
真实案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收治过一名28岁的女性,她在体检中发现乳房有肿块,最终确诊为乳腺癌。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母亲、外婆都曾因乳腺癌去世。
医生表示,这可能是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导致的,意味着她的姐妹、女儿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风险。
· 定期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提前进行乳腺超声或MRI检查;
· 健康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深海鱼等抗氧化食物;
·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减少环境致癌因素;
·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4.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能解决的病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压力大,遗传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抑郁症的人,其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预防与应对· 重视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有压力要学会释放;
· 规律作息,睡眠质量对情绪有重要影响;
· 多晒太阳,阳光有助于调节体内的血清素水平,提高幸福感;
· 适量运动,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5. 视力问题:近视真的会遗传!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子女近视的概率高达70%~80%!而且,现代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更是让近视发生得越来越早。
保护视力的方法· 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每用眼40分钟休息10分钟;
· 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2小时的阳光照射可有效预防近视;
· 注意用眼距离,保持至少30cm的阅读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结语:基因不是命运,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遗传病听起来可怕,但并不意味着“注定”会生病。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健康管理,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关注健康,合理预防,让下一代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2022)》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报告
4. 央视健康频道《家族遗传病特辑》
5.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最新健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