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消失(糖尿病肾病尿蛋白2 是几期)
男子糖尿病发生肾病,中药治4个月尿蛋白消失,这些中药可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一是与遗传因素有关。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二是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由于该病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应及时防治,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专家表示,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首先要严格的控制血糖,还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的情况。可以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并进行控制饮食。定期检查血糖,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的患者糖尿病肾病初期用中药康复。
男子高血糖控制不佳发生糖尿病肾病,用中药治疗4个月康复
病例:患者xxx,男,46岁,河北保定人。身高175cm,体重85kg,糖尿病十年病史,在2012年因糖尿病发生神经病变,经中医治疗康复。2017年患者体检发现尿微量白蛋白超标一点,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如果持续增高就要治疗。
糖尿病肾病3期是尿微量白蛋白期,没有临床表现和不适症状,患者没有太在意。2021年,两脚出现麻木、刺痛感,知道是神经炎复发,赶紧到医院复查,尿微量白蛋白高了3倍,尿微量白蛋白39.39 mg/24h,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3期。患者转入中医治疗。
就医时患者自述,神经炎足部针刺样疼痛,影响睡眠。问诊: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易累,神经性耳鸣,偶有心绞痛,足部麻痛,手部偶有麻木,大便不成形,每日一次。望诊:舌体淡胖,舌苔白,根部黄白相间而微腻。诊断:糖尿病肾病3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辩证:脾胃气虚、痰热瘀血证,中医治法:补气健脾、祛湿清热、活血通络;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双合汤”加减,组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法半夏、茯苓、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黄连等,水煎服,先开20剂。服药后二诊,患者乏力易累、双脚刺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大便不成形,表明中药方有效,加炒白术、藿香,开20剂。服药后三诊,双脚刺痛消失,麻木感仍有,较前减轻,睡眠好转,大便成型,继续用中药方,服药20剂。2021年9月26日四诊,患者坚持中医中药治疗4个月多,神经炎症麻木、刺痛,完全消除,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为阴性,临床症状消除。
专家点评: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中药治疗相对较好。中医认为,患者的气血未衰,元气未败,是阴阳出了点偏差导致肾脏受损,及时纠偏就可以恢复正常。患者治疗4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消除,一方面中药是对症治疗,一方面是患者积极主动治疗,抓住了早期治疗,并且坚持治疗,出现了糖尿病肾病逆转的结果。
糖尿病肾病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早期没有特殊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尿蛋白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如果尿白蛋白30~300mg/24h,半年内连续2次阳性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立即进行早期治疗。
哪些中药可降血糖?
临床医疗上有降低高血糖的一些药物,这些药基本上都是稳定血糖,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只能暂时抑制住血糖。用中药治疗高血糖可从病因治疗,能获得比较长期效果。治疗高血糖的常见中药有:
1、生地黄。有滋阴清热的作用。研究表明,能使血糖明显下降,能抑制和预防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上升,且能改善糖尿性的高血脂、高血压病情。临床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2、赤芍。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它有着散瘀、清热的功效,而且现代的药理学证明,赤芍它能改善人体胰岛素的抵抗力,所以起到降低血糖、血脂等很多方面的功效。
3、枸杞子。枸杞有着补肾养肝、消渴等功效。实验表明,枸杞的提取物能够促进动物血糖持久的下降,枸杞能够改善糖尿性血糖升高。
4、丹参。有活血、行血、凉血、养血的作用,能化瘀、通络。丹参煎剂能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作用能持续5小时之久,且能降低血脂及血黏稠度。丹参、花粉、葛根、黄芪、五味子、忍冬藤、玄参组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凝血、高血脂有效。
5、海带。含有藻胶、氨基酸、核黄素、维生素C、钾、碘、钙、钴等,海带中有一种名为褐藻酸钠的成分,该成分能让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空腹血糖下降,糖的耐受量得以改善,达到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治疗要求。
6、知母。提取物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糖,对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作用更明显。用知母、天花粉、麦冬、黄连等组方煎服,能改善糖尿病如口渴、多饮等症状。
7、玉米须。玉米须发酵剂对实验动物糖尿病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且对糖尿性高血压、肾病有改善作用。临床用玉米须、黄芪、白术、猪胰一起炖,有食疗效果。
8、当归。能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具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镇静、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9、葛根。能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糖尿病会慢慢毁掉肾脏!若有这5种早期症状,及早干预还能逆转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不是死于超高的血糖,而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器官病变。
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病是高血糖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该病不仅会加重高血糖,控制不好还会演变成尿毒症,造成糖友死亡。
不过,好在该病变进程较缓,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以下5种症状,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若出现,务必及早干预,还来得及。
糖尿病是怎么把肾脏毁掉的?
在了解5种早期症状之前,我们先了解糖尿病是如何伤害肾脏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出现了蛋白尿
我们的肾脏像一台清除代谢废物、毒物的过滤机器。
当体内血糖浓度过高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身体会刺激肾脏,让其过滤更多的血液,好让一部分血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不过,这就像是让一个滤水器超强度工作,过滤效果会慢慢变差,像蛋白质这样的有用物质也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2)质变:肾功能开始下降
肾脏过滤速度变慢,直接导致大量血糖堆积在肾脏血管中,造成血管损伤,肾功能下降。临床上,如果肾小球的滤过率小于60,基本可以判断为肾功能下降。
这5个症状,提醒你务必要开始关注肾脏健康
(1)腰酸、腰痛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负担过重,患者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感觉。
(2)出现尿蛋白或尿液中泡沫增多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出现障碍,有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而尿蛋白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常会漂浮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3)下肢、眼睑水肿
肾功能受损,身体里的水、钠无法排出,只好积聚在身体内。
如下肢、眼睑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浮肿。
(4)皮肤瘙痒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堆积的尿素、肝酐等代谢物只好堆积在体表,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5)血压升高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二者互为因果。
这5件事做好,肾脏健康不恶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肾脏压力,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6.0~10.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
(2)挑选安全的降糖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胰岛素都比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已经出现蛋白尿的糖友,只要肾小球的滤过率大于45,也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的。
(3)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
血压高的糖友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这两种药都是针对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能降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4)避免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建议以好消化的白肉为主。
(5)定期检查微量蛋白尿
2型糖友在确诊后要立即筛查是否出现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5年后筛查。筛查频率为1年1次。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微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
当尿蛋白呈阴性时,再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蛋白更敏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钟,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男子糖尿病肾病,中医用经方尿蛋白转阴,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如果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为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之 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到临床上出现蛋白尿时病情多半进展 迅速,西医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糖血压、脂类控制、 饮食限盐、减少蛋白质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和戒烟等方法,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病死率及进入终末期肾衰患者仍居高不下。而应用中药治疗在延缓疾病进展,减轻肾脏损伤,减少并发症等方面以及个体差异治疗上都有明显优势。
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借助中药治疗,可以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并针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分型,以中药经典方剂为主方,应用益气养阴药物配以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气阴亏虚症状,是治疗蛋白尿的重要治法之一。
男子糖尿病控制不佳发生肾病,中医用经方治疗尿蛋白转阴
病例:患者xxx,男,48 岁,有糖尿病病史 12 年,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 6-9 mmol /L。在1 年前因腰酸乏力,到当地医院就医。症状;腰酸乏力症状,伴有口干口渴,双下肢乏力,偶有胸闷气短,检查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用西药状况,自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于是转向中药治疗。
2020 年3月18日到某医院中医门诊就医。症见:口干口渴,神疲乏力明显,时有头晕,胸闷,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双眼视物模糊,饮食尚可,夜尿频,大便每日1 次。检查: 血压138 /86 mmHg,心率75次/min,舌质红,苔黄,脉沉细。空腹血糖6-8 mmol /L,餐后2 h 血糖8-12 mmol /L;肾功能:尿素氮 6.29 mmol /L,肌酐89 mmol /,尿酸 489 umol /L,尿常规:尿蛋白( )。西医诊断:2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尿酸血症。
中医诊断:消渴症。证型:气阴亏虚型。中医治疗: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中药处方“固肾清血汤”。组方药:黄芪、生地、当归、丹参、蝉蜕、白术、赤芍、益智仁、金樱子、丹皮、芡实等,水煎服,每日1 剂。2020 年3月25日二诊,患者神疲乏力,口干口渴,手足心热症状均有减轻,视物模糊,无恶心,饮食尚可,夜尿次数减少,大便每日1次,原方继续服用。2020 年4月1日三诊,患者乏力、神疲、头晕、口渴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无力。复查肾功能;尿素氮 6.18 mmol /L,肌酐 84 mmol /L,尿酸 421 umol /L,尿常规:尿蛋白( )。中药方减黄芪的量。2020 年4月8日四诊,患者视物模糊,夜尿减少,大便每日1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继续用前中药方随证加减治疗。2020 年6月10日复诊,查尿蛋白阴性,肝功肾功均无异常,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原方维持2周后停中药,继续用中药调理,患者情况稳定,未出现尿蛋白。
中医如何辨证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肾劳、虚劳、水肿、肾消、下消”等范畴,为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素体肾虚,日久而形成。糖尿病肾病病理机制涉及多个脏器,以肾为本,消渴虽有在肺、脾、胃、肾中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在肺、脾、肾三脏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虚弱日久,最终无不损及肾之阴阳。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阴、阳、气、血、五脏虚,以肾虚为本,标实即湿邪、痰浊、瘀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不同。本病的病机,历代医家普遍重视肾虚,消渴病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是其基本发展趋势,禀赋不足或劳倦太过均可导致肾元亏虚。病机转归为气阴两虚-阴损阳-阴阳两虚,脏腑衰败。
专家表示,糖尿病肾病证候学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 普遍存在肾气不足,本虚证可兼有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辨证可分为3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针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分型,以中药经典方剂为基础加味配伍的新方剂,药物组成:黄芪、生地、当归、丹参、蝉蜕、白术、赤芍、益智仁、金樱子、丹皮、芡实等。若兼有阴虚肝旺者,可加用钩藤、夏枯草 及黄芩等;若兼有胃肠结热,大便干结者,可配增液承气汤或加用生大黄;若兼有血脉瘀阻,手足麻木者,加活血化瘀药物山楂、水蛭、三七等。
糖尿病肾病早期借助中药治疗,可以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应用益气养阴药物配以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气阴亏虚症状,是治疗蛋白尿的重要治法之一。根据不同个体差异,临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没有控制或控制不良导致的高血糖损害,常见的有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脏病、眼病等多个器官都有可能会发生病变。常言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因此,有效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重点。
1、严格控制血糖。控制好血糖,要做好糖尿病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监测治疗,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而糖尿病人应养成自我监测血糖和定期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的习惯。每三个月去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少去眼科门诊一次,检查眼底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常测血压,做心电图,了解心脑功能情况。
2、严格控制血压。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三高人群很多都是三种疾病并行,得了高血糖的患者往往会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得了高血压的患者往往也会伴有高血糖或者高血脂,很多患者都是得了一种疾病后,慢慢的第二种疾病也就出现了。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压可以明显地降低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3、控制好您的体重。肥胖是很多疾病的源头,特别是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等。体重的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管住嘴、迈开腿。
4、情绪稳定。情绪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因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应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5、节制饮食。糖尿病人本来就多食,尤其是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更旺,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食谱,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类食物,忌食糖和糕点,有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类、肉类等等多吃些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对人体脏器有保护作用。食盐摄入量应有限制。糖尿病人菜肴应尽可能淡一些,食盐摄入量应在每天6克以内。应节制含钾饮料、含钾水果的摄入量。保持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在1500~2000ml左右。
6、禁止吸烟。吸烟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吸烟能显着加重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加速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