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病变图(糖尿病血管病变吃什么药)
注意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使用5种药物,有效保护血管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根本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长期血糖浓度过高导致周围血管发生结构和功能性改变,从而产生缺血、血栓、斑块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导致血管阻塞,供血不足,故引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而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在降糖治疗的同时还要合并保护血管治疗,从而有效保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60多岁的王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有着近1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主要是口服格列齐特和二甲双胍来控制血糖,但是因为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到底如何一直不清楚。
最近几个月王阿姨老是感觉自己的下肢没有力气、发麻,起初还只是在上下楼时明显,但是后来发展到走平路也变得费劲,同时伴有夜间频繁的小腿抽筋,严重影响生活,于是前来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听了王阿姨的症状后立刻给他做了检查,结果发现她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7.3,这表明她平时的血糖控制得不好,而进一步检查王阿姨的下肢血管发现她双侧下肢血管有动脉斑块,血流量明显减少,而这其实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表现。医生给王阿姨重新调整了降糖方案,将其调整为达格列净配合二甲双胍,同时加入了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和依帕司他来保护血管,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王阿姨下肢疼痛、麻木的症状明显好转了。
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外周大、中、小动脉血管粥样病变,导致血管发生狭窄、阻塞,引起供血不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累积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足等,其中四肢末端病变最为常见,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诱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液处于长期高糖状态,进而引发相应的血管病变。
首先,长期的高糖状态会直接对血管结构造成破坏。病理研究表明血液中长期存在过量的葡萄糖会导致血管壁细胞发生严重的脱水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引起血管结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慢性炎症反应。
其次,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退。血管结构的破坏会导致渗透性增加,导致炎性渗出,诱发慢性炎症,而在多种炎性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的成纤维细胞会大量增殖,进而导致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使得血管供血功能下降,而且更容易破裂。
最后,糖尿病患者容易继发血脂异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降低,因此非常容易合并有高脂血症,而血液中过量的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的破损部位,并且逐渐形成脂质样泡沫层,导致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并且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时可以诱发动脉狭窄、血栓栓塞、血管破裂等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
二、注意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好发于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上,其病程往往较长,但是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经常被糖尿病患者忽视,结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早发现、早治疗是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则,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则可能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
1、四肢乏力、麻木
四肢远端血管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其中下肢血管又比上肢更加容易出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这是因为下肢血管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产生血液累积。早期的四肢血管病变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多表现为手指、脚趾怕冷,或者四肢末端麻木、乏力,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时明显,但是休息后可以减轻,但伴随着血管病变的加重,四肢的疼痛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加重的信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动脉闭塞,诱发四肢缺血性坏死。
2、小腿夜间频繁抽筋
临床上引起小腿抽筋的诱因很多,如缺血、着凉等,其中下肢循环变差也是容易诱发抽筋的原因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在夜间出现小腿莫名抽筋的情况,并且容易反复出现,在初期给予保暖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但是伴随着病情加重,抽筋的频率会明显增加,并且很难缓解,但是这种症状缺乏典型性。
3、下肢出现间接跛行
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会出现间接跛行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正常行走的过程中突发下肢疼痛不适,无法正常行走,只能跛行,同时伴有下肢疼痛不适,但是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缓解。但伴随病情的逐渐加重,这种跛行的情况也会明显增加,这其实是下肢动脉狭窄、栓塞的一种标志,但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相鉴别。
4、视力减退、有黑影
视网膜也是糖尿病早期容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其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少数患者可伴有白内障病变,表现为眼前有片状或者絮状黑影,但对于视力的影响不大。但伴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容易诱发眼底出血,导致患者突发视力丧失,就诊不及时甚至导致完全失明。
临床上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除了调控血糖以外,及时进行保护血管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的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临床上常用以下5类药物来保护周围血管。
1、达格列净
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降糖药,其属于钠-葡萄糖协调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肾小球近曲小管上的钠-葡萄糖协调转运蛋白-2受体,从而减少肾小管对于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达到降糖目的。
其次,达格列净还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其可以有效减轻葡萄糖对于血管结构的损伤,特别是对于心脏、肾脏等总要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达格列净容易诱发泌尿系感染,这是因为达格列净能够促进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而葡萄糖是滋养细菌的重要营养,因此容易诱发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特别是好发于老年人,因此如果出现则需要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其次,达格列净容易诱发低血压,这是因为达格列净会导致排尿量增多,如果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导致血容量下降,导致低血压,因此服用期间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
2、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降脂稳定斑块药物,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阿托伐他汀是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基础药物。
药理学机制表明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从而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且可以有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的固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破裂和脱落。
但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容易引起便秘、腹胀、消化不良和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其次,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容易影响肝功能,造成肝酶升高;最后,极少数患者不能耐受阿托伐他汀,容易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这类患者一定要停用阿托伐他汀,更换其他降脂药。
3、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之一,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胃肠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同时可以提高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可以抑制糖异生,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其次,二甲双胍还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血脂代谢,降低体内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从而有效保护血管;最后,二甲双胍具有一定的抗炎性,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血管结构的损伤,保护血管完整性。
但是长期口服二甲双胍容易引起恶心、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其次,少数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的异常,因此服药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4、羟苯磺酸钙
羟苯磺酸钙是改善血管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具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其次,羟苯磺酸钙可以明显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时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成,从而有效防治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
但是口服羟苯磺酸钙容易刺激胃肠道,出现食欲减退、腹痛、烧心等表现,但是大多数可以耐受;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这种患者建议停药。
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其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的粘滞度,增强血液流动速度,同时可以抑制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从而有效改善周围血管的供血状态,是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之一。
但是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容易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容易诱发胃溃疡、胃痛、反酸,严重时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可以口服护胃药;其次,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服用期间一定要检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四、想保护血管还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仅仅是保护血管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想要有效防护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因此除了服药以外,还要积极调整日常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1、坚持清淡饮食
饮食调控无论对于防治糖尿病,还是预防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都非常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糖尿病饮食,保持口味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少吃高热、高脂等高热量的食物;其次,一定要减少盐分的摄入,每日摄入盐分不宜超过3g,防止出现水钠潴留,从而减轻血管压力。
2、适度运动
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适量运动,其中以游泳、太极拳、散步等轻缓的有氧运动为主,建议每日活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即可,研究表明适度活动不仅仅可以辅助调控血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的功能。
3、适度肢体按摩和热敷
对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的患者而言,适度进行肢体按摩和热敷可以有效缓解肢体疼痛、乏力、麻木等不适,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和温度,因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会同时存在神经损伤,导致感觉功能退化,如果力量过大或者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因此一定要适度进行。
4、定期监测血糖和血管情况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时刻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规律服用降糖药的同时一定要规律监测血糖变化,并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其血管彩超、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是需要定期检查的项目,从而及时了解身体变化,积极对症治疗。
五、总结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存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仅仅要关注于血糖,更要积极防治周围血管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选择上述药物对血管进行保护,但是不同人群的用药方案有所差异,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其次,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积极改善生活习惯对于防治血管病变也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保护血管,有效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麻烦点个赞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关问题,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谢谢。想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关注小五的头条号——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关注、不迷路呦
#家庭健康守护官#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治
糖尿病相关的血管病变,大、中血管病变主要为主动脉、冠状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则是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 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基础和特异性表现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 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
血管病变有哪些?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①高血糖和高胆固醇状态,引起全身一氧化氮合成酶(促进生成NO)的数量或生物活性下降,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减退,进而出现血管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②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减少引起细胞内皮功能障碍并会导致内皮细胞凋亡,破坏血管内皮结构,形成大血管病变。
③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糖、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高凝状态和表观遗传基因等,都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而动脉粥样硬化又可进一步发展成斑块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等。
3.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是眼睛和肾脏的微血管。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变化,可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出现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血糖引起眼睛的血-视网膜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引起视网膜神经感觉缺陷(视力障碍),并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细胞结构的变化,进一步破坏视网膜神经细胞引起视神经感觉缺陷。
1.评估血管结构和功能
1.1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
胫后动脉血压
肱动脉血压
ABI 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用于评估动脉阻塞和管腔狭窄程度, 是早期诊断下肢阻塞性疾病的常用手段。
ABI 正常参考值为 1.00~1.30, 0.91~0.99 为临界状态,ABI ≤ 0.90 提示下肢动脉病变,ABI>1.30 通常提示出现血管钙化、动脉弹性受损。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1.2 baPWV
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并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这种脉搏压力波在动脉壁的传导速度叫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
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波速(Brachial-Ankle Artery PWV, baPWV),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baPWV 的正常参考值 <1400 cm/s, 大于该值提示大动脉和中动脉弹性减退,动脉硬度升高 ,但需要注意其检查结果易受血压等多种素影响 。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1.3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超声用于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血管内径及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信息,评估颈动脉是否存在病变。
颈动脉IMT ≥ 0.9mm 或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提示颈动脉病变。如确诊颈动脉病 变,可进一步行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评估管腔情况及斑块性质。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1.4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CCTA 用于评估冠状动脉钙化进行冠心病危险分层,评估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结构,识别高危斑块与预后评价等。
CCTA的结果解读会采用的 Agatston 评分。Agatston 评分为 0,预示T2DM 患者10 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低;Agatston 评分 <100 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处于低风险(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增加 2.1倍); 100~400 分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处于中风险(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增加4.2倍);>400 分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处于高风险(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增加 7.2倍)。
CCTA 的临床应用需要排除禁 忌证:如已知的严重碘对比剂过敏史、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滤过率 <60 ml/(min·1.73 m2 )]、妊娠或怀疑受孕者等。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如10年以上)或可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或合并大、中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应完善CCTA检查,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负荷等。
2. 靶器官损伤
2.1 心脏
(1)N末端B型利钠肽原/B型利钠肽(NT‑proBNP/BNP):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日本学者Sudoh等首次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实际上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心室负荷增加和室壁张力增高可刺激BNP分泌,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NT-proBNP/BNP,如发现NT-proBNP >125 pg/ml 或 BNP>50 pg/ml , 或通过连续监测发现检测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则需要进一步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并立即启动心脏保护性治疗,同时增加随访频率, 建议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
(2)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
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存在于心脏肌肉细胞,心肌损伤时释放入血。hs‑cTn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标志物,可以反映 T2DM 患者慢性亚临床心肌损伤 。
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hs-cTn,若检测值超过参考值上限,或通过连续监测发现检测值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损伤并应该立即启动心脏保护性治疗, 同时增加随访频率,建议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
(3)心电图:T2DM 患者应常规每年检测心电图,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或有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者应做运动平板试验或CCTA。
(4)经胸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通过测定房室腔容积,测量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计算E/A比值等指标,观察心脏解剖结构,对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估。推荐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合并高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或心脏听诊异常的T2DM患者完善经胸超声心动图。
2.2 脑
(1)颅外血管评估:
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或合并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时应完善颅外血管(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大小、稳定性、管腔狭窄程度、血流速度等。
颈部血管超声是较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他可选用的检查包括主动脉弓超声、弓上动脉CTA、对比增强MRA等。
(2)颅内血管评估:
2型糖尿病如合并吸烟、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等脑卒中风险因素时应完善颅内血管(包括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颅内血管血流速度、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斑块形成、侧枝循环形成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常用的检查,其他可选用的无创检查包括头部CTA或MRA等。
(3)认知功能评估: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执行功能下降等认知损害。具体是如年龄≥ 65岁,或出现因自我护理活动问题(如胰岛素剂量计算错误、碳水化合物计算困难等)导致临床状况显著下降时,应完善认知功能的评估。
常用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测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并酌情每1~2年评估一次。对于具有较高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性的患者应完善头部CT或MRI等脑组织结构影像检查。
(4)小、微血管评估:
2型糖尿病对小、微血管的损害在脑组织中的表现主要为多发腔隙性梗死、微出血、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等。
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至少进行一次头部CT或 MRI(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扩散加权成像、磁敏感加权等序列)等脑组织结构影像学检查。若有相关疾病需至神经内科诊治。
2.3 外周血管
外周血管疾病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
年龄 >50 岁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 异常、高血压、吸烟等,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 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LEAD。包括以下方面:
(1)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是LEAD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严重 LEAD 患者可出现缺血性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坏疽。
(2)动脉体格检查:皮肤温度测定、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以及股动脉杂音的听诊等可为评估无症状性 LEAD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上述检查发现异常应进行ABI、下肢动脉超声等检查。
(3)ABI:糖尿病患者,①静息 ABI ≤ 0.90, 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都应该诊断 LEAD;② 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且静息 ABI ≥ 0.90 的患者, 如踏车平板试验后ABI下降15%~20%, 也应诊断LEAD;③患者静息 ABI < 0.40 或踝动脉压 <50 mmHg(1 mmHg = 0.133 kPa)或趾动脉压 <30 mmHg,应该诊断严重肢体缺血。
(4)其他检查:①下肢动脉超声,如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及钙化等,也常被用于LEAD的筛查和诊断中,如显示管腔狭窄或闭塞则可诊断 LEAD。②根据病情, 可进一步对 LEAD 患者行CTA 、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外周血管疾病的评估应包括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以及皮肤温度测定、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以及股动脉杂音听诊等;如上述异常需进行 ABI、下肢动脉超声等检查。
2.4 肾脏
(1)尿白蛋白:
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可反映尿白蛋白排泄情况。UACR ≥ 30 mg/g 为阳性。
尿白蛋白的检测建议使用清晨第一次尿液,门诊患者可检测随机尿,但需同时检测尿肌酐对尿白蛋白进行校正。注意:发热、明显高血糖、未控制的高血压、感染、 慢性心力衰竭、妊娠等,均可导致一过性尿白蛋白排泄增高。
如发现UACR 异常,建议 3~6 个月内复查UACR,如3次结果中至少2次达到或超过临界值,且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可诊断白蛋白尿。
(2)血清肌酐:用于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使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 研究(CKD‑EPI)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参考http://www.nkdep.nih.gov)。eGFR<60 ml/(min·1.73 m2 )时,可诊断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该公式仅用于血肌酐水平稳定的患者,对于妊娠、急性肾功能衰竭、截肢、截瘫、严重肥胖或营养不良等肌肉量减少或肌肉消耗性疾病以及特殊饮食(如严格素食)等情况不适用。
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常是根据持续存在的UACR增加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病(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每年至少 评估一次UACR和血清肌酐,并根 据eGFR及尿白蛋白水平进一步判断CKD分期,评估DKD进展风险并明确评估频率,若有异常,需增加检查次数。
UACR和eGFR判断评估频率
2.5 视网膜
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尽快进行全面眼部检查,评估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状体和眼底(观察: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等。
(1)评估方法:免散瞳眼底摄片:
可以筛查出绝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DR。 但是无法有效筛查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若出现严重的DME或中度非增生期以上的DR征象,建议在眼科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超声检查。
(2)评估频率:无糖尿病视网膜病,每1~2年评估一次。如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缩短随访间隔时间。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每年一次;中度NPDR,每3~6个月一次;重度NPDR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每3个月一次。
T2DM 患者计划妊娠时应进行眼科检查,妊娠后应在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及产后 1 年内进行眼科检查。如果DR进展或威胁视力,应由眼科医师进行随访和处理。
DR常与DKD伴发,微量白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需要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项目
评估指标
评估频率
危险因素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史、糖尿病病程、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基线* 每年至少一次
血管结构和功能
踝 - 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超声
基线* 每年至少一次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糖尿病病程较长(如10年以上)或可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或合并大、中血管疾病患者应完善检查
靶器官损伤
心脏
心肌特异性标志物:NT-proBNP/BNP和hs-cTn
基线* 每年至少一次
心电图
基线* 每年至少一次
经胸超声心动图
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合并高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或心脏听诊异常应完善检查
脑
颅外血管:颈部血管超声等
合并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或合并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时应完善检查
颅内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等
合并吸烟、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等脑卒中风险因素时应完善检查
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测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
T2DM患者≥65岁或出现因自我护理活动问题导致临床 状况显著下降时,应完善认知功能的评估,并酌情每1~2年评估一次
小、微血管:头部CT或MRI 等脑组织结构影像检查
T2DM患者确诊后至少一次;具有较高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性的患者应完善检查
外周血管
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评估以及皮肤温度测定、 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以及股动脉杂音听诊等 如上述异常需进行踝臂指数、下肢动脉超声等检查
年龄>50岁或伴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高危因素(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或糖尿病病程 5 年以上T2DM患者每年至少一次
肾脏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等
基线* 每年至少一次
视网膜
眼部检查: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状体和眼底等
基线* 每1~2年至少一次
参考资料: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0):1017-1034.
当身体发出这6个求救信号,说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真的来了!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把微血管“泡坏”,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那么你的眼睛、肾脏、神经、腿、脚等都会受到影响。
下面就是这些器官发出“求救信号”,看看你有吗?
01
肾在求救:泡沫尿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尿液?如果尿液里有很多细小的泡沫,而且这些泡沫久久不散(一般超过10分钟)。
这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了,导致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随尿液排出,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
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也可能导致泡沫尿。
所以,如果出现泡沫尿,及时看医生就对了。
02
眼在求救:视物模糊
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或者有闪光感、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感等,那可得小心了。
这些都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信号。
03
生殖器在求救:性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的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锅!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从而影响性功能,这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哦!
04
腿在求救:感觉异常
双腿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这些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滋养失常或代谢紊乱导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缺血的加重,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
05
脚在求救:发麻、发凉
双脚麻木、发凉,足趾苍白,这些都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的。
这可能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良,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破坏与畸形。
06
皮肤在求救:瘙痒、色素斑
全身泛发瘙痒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瘙痒,小腿前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出现胫前色素斑,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的表现。
早期可能是红斑、水疱或紫癜,之后可能发展为萎缩的、不规则的褐色斑块。
教你2招,预防微血管病变
预防微血管病变的关键就在于控制血糖和定期筛查。
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友,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为4.4-7.0mmol/L,非空腹为<10mmol/L,具体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同时,每年至少筛查1次糖尿病并发症(如下图),如果已经有并发症了,还要增加筛查频次。
总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时刻关注身体的这些“求救信号”,及时采取行动,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关注「糖友云健康」公众号,然后回复1、2、3、4、5……120中的任何1个数字,可以免费领取对应的控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