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直肠癌糖尿病食谱(直肠癌糖尿病如何吃降糖药)

养生堂 0
文章目录:

每天多吃8克它,可降低冠心病、结直肠癌死亡率!三餐这样吃防病

腹泻、便秘、爱放臭屁......这些困扰着大家的小问题,很可能与身体摄入的某种营养素不足有关——膳食纤维

根据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显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每日摄入量只有11g,还不到推荐量的一半!

膳食纤维相比于蛋白质、维生素来说,确实没有那么“出名”,可是,我们的健康同样离不开它~

01每天多吃8克它,可降低多种疾病风险

1结直肠癌、冠心病风险降低5%~27%

膳食纤维中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部分膳食纤维遇水还会发生膨胀,这能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和体积,从而利于粪便的排出,预防便秘,预防肠癌。

经过近四十年的临床研究和观察,每天多吃8g膳食纤维,可使结直肠癌、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5%~27%

2肺癌风险降低17%

很多人可能了解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肠癌,但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告诉大家,它还能预防肺癌的发生。

一份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发现,摄入膳食纤维较高的人群,比摄入较低人群肺癌风险降低17%

3高脂血症、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0%

秋天到了,不少人开始着手“贴秋膘”。肉吃多了,油脂摄入过多,特别是新陈代谢能力减弱的中老年人,容易引起高脂血症。

而如果在肉食中加入膳食纤维,让其与脂类分子结合,就能减少人体对脂质的吸收。同时,膳食纤维每天增加8到10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风险能降低20%

❖ 小贴士:

摄入高膳食纤维食物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水的补充。一般来说每天的饮水量最好不少于2升

摄入适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疾病风险。那么,我们一天摄入的膳食纤维总量是多少?又有哪些膳食纤维高手可值得一试?

02膳食纤维中的“高手”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控制在25~35克为宜。

而“富贵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便秘等)患者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到30克/天。

需要注意的是,肠胃功能欠佳的儿童、老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需适当减少膳食纤维的食用量。

1五大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常见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要可分为下面这5类:

❖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

①粗粮:如燕麦片(5.3g/100g)、黑米(3.9g/100g)、玉米(2.9g/100g)等;

②菌藻类:如口蘑(17.2g/100g)、香菇(3.3g/100g)、金针菇(2.7g/100g)等;

③豆类:如黄豆(15.5g/100g)、豌豆(10.4g/100g)、扁豆(6.4g/100g)等;

④坚果类:如杏仁(19.2g/100g)、核桃(9.5g/100g)等;

⑤其它部分高纤维蔬果,如笋、菠萝、西蓝花、苹果等。

那么,一日三餐的主食到底怎么吃,才能科学的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呢?

2膳食纤维食谱(一日三餐)

早餐:25克燕麦,不要买速溶麦片,可以买生的燕麦片,需要煮15分钟

午餐:吃大米和小米煮成的二米饭,或者将主食的一半换成一小块红薯。一盘绿叶菜

晚餐:主食减一半,换成一根玉米。一盘绿叶菜

除此之外,每天还需吃一个水果(300克左右)才能吃够每天25克膳食纤维的量。

这3个常见误区需注意

01膳食纤维好处多,吃得越多越好?

非也,食用过多适得其反!

当我们突然大量摄入膳食纤维时,反而会加重消化负担,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出现腹胀、腹痛、胀气等症状;若是长期大量食用,更是会影响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吸收

因此,在补充膳食纤维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得讲究均衡膳食,粗细搭配、荤素有度。

02口感粗糙的食物才含膳食纤维?

猕猴桃的口感明显没有菠萝那么粗糙,但根据数据统计,它的膳食纤维含量却是菠萝的两倍。

这是因为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两类。像菠萝、芹菜、玉米、麦麸等口感粗糙、咀嚼时感觉有渣的食物,通常富含的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而猕猴桃、苹果、胡萝卜等食材,虽然口感细腻,但却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

因此,口感与食物中是否含有膳食纤维没有关系,此判断方法不科学。

03食物切碎了,膳食纤维就没用?

蔬果被切碎了,它们所含的膳食纤维并不会因此“失效”

特别是对于肠胃不好、牙齿不好的人来说,蔬果切碎后,膳食纤维变得更细小,能减轻对牙齿、肠胃的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糖尿病更容易患癌!糖尿病9年,他被查出直肠癌!选降糖药很关键

“直肠癌!”看到诊断结果的林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最近几个月他经常腹泻,起初以为是吃降糖药引起的,没当回事,但是腹泻始终不见好,而且还出现便血、腹部肿块,这才赶紧到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患上了直肠癌。9年的糖尿病已经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已了,为何又雪上加霜出现直肠癌?

医生说,直肠癌的出现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

林先生特别不解,糖尿病怎么会和直肠癌扯上关系呢?但糖尿病会增加患者患癌风险的事实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也就是说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癌!

一、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癌!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患者长期处于血糖水平异常偏高的状态,就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以及各类慢性炎症反应等,而这些异常变化的出现,均被证实可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1、血糖水平升高

血糖水平升高会增加癌细胞摄取、代谢葡萄糖,高血糖为癌细胞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高血糖状态可促进癌细胞的表达和抗凋亡,通过上皮向间充质转化,来提高癌细胞的杀伤力。

2、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致使血糖得不到利用,胰岛会误以为自己分泌的胰岛素不够,代偿性地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但是这种状态会激活相应的受体和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转移。

3、慢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伴有肥胖或者超重,脂肪组织可产生白介素-6、C反应蛋白、游离脂肪酸等炎症标记物,这些物质被多项研究证实,可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分化,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林先生的身高大约在180cm左右,但体重已经超过210斤,明显体重是超标的。而且,虽然说林先生患糖尿病后一直在吃药,但血糖控制从未达标,空腹血糖一直维持在8-9mmol/L之间,也就是说,在他的体内始终存着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的状态。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他出现直肠癌,也就说得通了。

道理已经说明白了,相信更多的人想知道应该怎么办。难道得了糖尿病只能眼睁睁地等着癌症自己找上门来吗?怎么做才能将癌症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呢?

医生说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很关键!

二、合理选择降糖药,将癌症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降血糖是降低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风险最根本的方法,其中合理选择降糖药是非常关键的一条。常见的降糖药与癌症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二甲双胍

在减少肝糖原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基础上,可激活一种蛋白酶系统,抑制癌细胞增殖,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风险。

2、噻唑烷二酮类

这类药物中的西格列酮和曲格列酮可能通过激活相应的受体,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吡格列酮对癌症的影响有不同观点,有研究发现这类药物会增加患者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因此,服用此类药物要慎重。

3、磺酰脲类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胰岛素释放,进而降低血糖,降糖效果不错,但对癌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比较有争议。

4、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方式,降糖效果明显。研究发现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但出现胃、肝和呼吸道肿瘤的风险增加;另有研究数据表明,胰岛素的使用与癌症风险无关。总的来说,现有的数据不能证实胰岛素与癌症发生风险高低之间的关系。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选择降糖药的时候,能稳定降血糖且身体能够耐受是第一位的。在保证这一前提的情况下,可考虑优先使用能够抗肿瘤的降糖药物。

司徒伟基教授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最佳血糖控制可降低结直肠癌

编者按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四大致命癌症,每年导致200万新发患者和100万死亡病例。而糖尿病(DM)则是全球公认的死亡和致残主要原因,也是CRC发生发展的独立风险因素。既往流行病学报告显示了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CRC的发生相关,但并无血糖变异性与CRC风险、CRC关键结局等方面的评估。中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Wai-Kay Seto)教授团队通过对88468例新发DM患者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并以HbA1c<7%为最佳血糖控制标准,分析发现最佳血糖控制与较低的CRC风险相关,但获益仅限于左侧结肠和直肠,且HbA1c水平与CRC风险呈正相关。该研究近期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子刊《胃肠病(Gut)》,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香港大学博士生毛宪华,或将引导国内外DM患者管理及CRC预防策略。

研究设计

在中国香港政府支持下,研究人员于临床数据分析与报告系统(CDARS)检索并纳入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所有新诊断的DM患者,使用患者确诊DM后至少2次的HbA1c值计算平均值(不包括DM确诊日期的HbA1c)。排除平均HbA1c<4%或>14%的患者、未成年患者、艾滋病毒(HIV)感染者、炎症性肠病、HbA1c测量不足、结肠切除史者、检索前死亡患者。研究者主要感兴趣的结局为CRC的发展以及肠腺瘤的发展。

在糖尿病诊断的最初3年,平均HbA1c<7%被定义为最佳血糖控制人群,HbA1c≥7%为次优血糖控制人群,对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基线信息进行倾向性评分(PS)匹配,使用竞争风险模型(Competing Risk Model)评估两组与上述协变量之间的关联以及子分布风险比(SHRs),通过Kaplan-Meier曲线及Gray检验比较生存曲线差异。该研究将HbA1c以7%、7.5%、8%、8.5%为界值分为五类, 分析其与CRC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血糖变异性与结局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该研究供纳入138 690例DM患者,经PS匹配后88 468例DM患者纳入分析,最佳血糖控制组和次优血糖控制组间基线特征差异控制良好(表1)。患者平均年龄61.5岁,平均BMI 26.2 kg/m2,两组间肠镜检查比例相似(4.4%),中位随访7.2(5.4~9.3)年,1229例(1.4%)的患者发生CRC。

表1. 患者PS匹配前后基线状况

研究发现,CRC 12年发生率最佳血糖控制组显著低于次优血糖控制组,为1.8%vs 2.4%,P<0.001(图1),CRC风险降低28%(SHR 0.72,95%CI:0.65~0.81,P<0.001)。该获益仅限于左侧直肠(SHR 0.71,95%CI:0.59~0.85)和结肠(SHR 0.71,95%CI:0.57~0.89),右侧直肠未见获益(SHR 0.86,95%CI:0.67~1.10)。与最佳血糖控制(HbA1c<7%)相比,随着平均HbA1c的增加,CRC风险逐步增加(表2)。与基线/基线后次优血糖控制相比,在基线、基线后或此两个时段实现最佳血糖控制,均可降低CRC发生风险

在随访结束时,发现3454例(4.0%)任何时期肠腺瘤,3210例(3.7%)非晚期肠腺瘤,716例(0.8%)晚期肠腺瘤,最佳血糖控制相较次优血糖控制可降低上述三者发生风(SHR 0.87,95%CI:0.81~0.93;SHR 0.87,95%CI:0.81~0.93;0.73,95%CI:0.63~0.85)。

PS匹配后,与血糖变异性较高者相比,血糖变异性较低患者的12年CRC率显著降低(P<0.001),在全部结肠、左侧结肠、右侧结肠、直肠均显示了相关获益。与之类似,血糖变异性低的患者肠腺瘤的发生风险也更低。

亚组分析中,在不同年龄、性别、BMI、吸烟史、用药史、结肠镜检查史等分层条件下,最佳血糖控制组均较次优血糖控制组显示了CRC风险降低的相关性(表4)。该研究的结果在所有敏感性分析中表现一致。

研究结论

该研究纳入了超过80 000例亚洲DM人群数据,发现最佳血糖控制(平均HbA1c<7%)相较于次优血糖控制(平均HbA1c≥7%)可降低28%CRC发生风险,但该获益仅限于左侧结肠和直肠。CRC的发生风险随着HbA1c水平逐步增加,而不论是基线还是随后治疗过程中使HbA1c达到最佳控制水平,都可有效降低CRC风险。最佳血糖控制水平也可以降低结直肠腺瘤发生风险。此外,该研究还发现血糖变异性越低,患者CRC及腺瘤风险越低。该研究提示最佳血糖控制可以应用于CRC或肠腺瘤高危人群,同时指出血糖变异性也可以作为CRC风险分层的生物标志物,从而为肠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Mao X,Cheung KS,Tan JT,et al.Optimal glycaemic control and the reduced risk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Gut.Published online April 3,2024.doi:10.1136/gutjnl-2023-331701

司徒伟基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为中国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肠胃肝脏科临床教授

肝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香港大学)主要研究员,中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主管。根据《科睿唯安》 , 司徒教授自2020起每年名列全球学者前1%, 他发表的多于280份论文,是在多份高影响力的国际性SCI消化及肝脏期刊刊登,包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的《Lancet》,《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Lancet Global Health》,《Journal of Hepatology》,《Gut》 ,《 Hepatology》等。司徒教授于2016-2017年被授予中国香港大学杰出年青研究员奖, 2017年被授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2018年获得亚太消化病周协会颁发Asia-Pacific Disease Week Emerging Leader, 2021年获授予美国胃肠协会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