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糖尿病怎么控制(严重糖尿病怎么治最有效方法)
10个重点稳住血糖!糖尿病人群怎么吃?权威指南
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近?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
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为11.9%
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糖尿病会悄悄突破你的健康防线
别忽视这些不起眼的症状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然而,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早期很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时糖尿病已经有一定程度地进展了,所以即便是出现了一些“不起眼”的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一拖再拖。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小小伤口难愈合;
皮肤无缘无故瘙痒,反反复复难祛除;
肚子一饿就心慌手抖冒虚汗,东西一下肚就缓解;
能吃能喝体重减轻,喝水不少仍常常口渴;
视力减退或者视力模糊。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养指南”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了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一起来看重点
糖尿病
记住10个重点!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图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某些病程短、胰岛功能尚可、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可帮助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
01.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如何选择主食类食物。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02.清淡饮食,控油
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03.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04.多饮用白水,不喝糖饮料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05.三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过多聚餐。
06.饮食要少油、少盐、少糖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克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07.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
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08.零食要计入全天碳水化合物总量
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09.优选鱼、禽等优质蛋白,少吃肥肉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10.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综合健康时报、人卫健康等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该如何应对?
1.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空腹血糖≥6.1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建议行OGTT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2.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者科学减重至少5%,以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
(1)合理膳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进餐应定时定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 ①碳水化合物:总能量的45-60%,可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但不建议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②脂肪:占总能量的25-35%,提倡摄入优质脂肪,优质脂肪食物是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类,橄榄,亚麻籽,牛油果等。且应控制胆固醇摄入,含高胆固醇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类、海产、鸡蛋黄等。 ③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应保证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一半以上,如鱼、虾、牛肉等。 ④不建议饮酒。如饮酒须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kcal的热量。 ⑤食盐每日5g以内,同时限制含盐高的食物,如酱油、味精等。
(2)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联合运动有利于增强个体对运动干预的依从性。推荐每周≥15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此外,应增加静息运动,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 ①有氧运动: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min。 ②抗阻运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无条件者可以使用装满水的水瓶等)。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应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min,2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日,每周3次更理想。
高危人群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应对至关重要,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糖尿病的发病速度可能会加快。因此,专业的医护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高危人群认识到糖尿病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via 北京老年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几率更大?家里“阳”了,权威消毒指南
近日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致病力的话题受到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等
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更大吗?
慢性病患者如何抵御新冠病毒?
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心脑血管患者控制好的
感染风险没有增加
冬季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玉杰表示,心脑血管病患者把基础病控制好,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风险度并没有增加。在临床救治中,除了发烧的感染者对身体可能有影响,没有发烧的患者与其他无症状感染者一样。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要恐惧新冠病毒,要把重点放在控制基础病上。
周玉杰提到,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会对降压药产生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适量运动,控制好血压,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
部分糖尿病患者
感染的风险及严重程度可能增加
至于糖尿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主治医师季立津表示,对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及严重程度都可能增加。感染时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可以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涵盖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等时间点的指末血糖。
此外,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推荐糖尿病友应接尽接,特别是老年糖尿病友。病情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没有禁忌。良好的血糖控制、各种代谢指标(如血脂、血压)达标加上疫苗接种,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抵御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的“铠甲”,降低感染风险。
当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较差等情况时应尽快就诊内分泌科,待病情稳定后再尽早进行疫
肾病患者感染新冠后
要咨询两方面专家意见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要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防护。如果慢性肾病患者被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应该如何就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表示,慢性肾病患者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一定要跟两方面医生咨询:
咨询感染疾病科专家关于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案。目前看90%以上的患者都是无症状和轻症病例,主要是对症治疗,不用担心。
跟肾科医生进行咨询,看原发病的药物治疗是否需要调整。原发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需要减量还是加量,要征求两方面专家的建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肾内科的徐灵菡、丁小强医师建议,
血透患者需提前保存好所在血透中心联系方式。
居家康复开始前和结束后,都及时联系血透中心。
如居家治疗期间,血管通路出现问题,例如内瘘震颤消失、长期血透导管皮肤隧道口感染等,及时联系血透中心。
如居家治疗期间,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率明显减慢、胸闷等情况,及时联系血透中心。
居家康复自我管理时
血透患者需要注意️
每日健康填报:根据上海市血液透析质控中心要求,每日填写《血透患者居家康复健康观察表》。
控制外出: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因血透等原因确实需要外出,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选择私家车、120出行,点对点往返。
健康监测与对症治疗: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
抗原自测: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生活管理:注意休息,保证饮食,避免高钾食物,严格控制水分摄入。放松心情,保持积极心态。
小坊最后提醒
万一“阳”了也别怕
保持乐观心情
多休息、注意监测病情
有加重迹象还要及时就医
最后,这份“阳”了以后的
家庭消毒指南
不妨先收藏一下
希望大家统统用不上
综合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上海发布、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