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牙龈肿吗(糖尿病牙龈肿痛要警惕)
糖尿病患者遇上牙病,后果很严重
俗话说:“十个糖尿病人九个半坏牙”。最近半个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陆续收治了几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牙病问题,差点没危及生命。
今年72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几天前,因右下后蛀牙牙痛引起面部肿胀,出现吞咽困难,情况较为严重,来到了南医五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经过抽血、CT等检查显示,患者炎症指标较高,血糖远高于正常值;面颊部口底肿胀明显,大范围积气积液;右侧面部口底肿胀厉害,张口度只有1cm;患者已经出现无法吞咽,伴有轻微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病情危重,感染可能进一步向全身扩散,口底肿胀极容易引起窒息,随时危及生命。
口腔医学中心李志强副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立即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详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时邀请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通过切开排脓、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科室又收治了一名类似病状的患者。64岁的刘大爷,一直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几天前在当地牙科诊所种牙,随后就出现了面部肿痛,吊针输液后不但未见起色,反而肿胀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立即被送院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抽血检查中发现,刘大爷原来患有糖尿病,这也是他病情进展凶猛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由于刘大爷从未进行定期体检,所以一直懵然不知。
其实,科室遇到类似这样的病情还有很多……很多糖尿病患者常轻视牙病,实际上,牙病,特别是牙龈炎,可使细菌进入血液和活动细胞,产生对身体有破坏作用的炎症生物信号,在胰腺中,与胰岛素分泌(血糖)有关的细胞就会受到破坏。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01什么是间隙感染?正常颌面部各层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感染侵入这些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症产物充满其中,此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循阻力薄弱的组织扩散,形成弥散性的多个间隙的感染。
02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张口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患者原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炎症容易再持续扩散,可出现口底广泛发炎、肿胀,甚至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感染也可导致细菌进入我们的血液,出现全身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03间隙感染会怎么来呢?常见的感染来源多种,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还有血源性,相对少见。
04那该怎么治疗呢?轻:对于一般牙源性症状较轻的感染,建议尽早就诊于口腔门诊,对病灶牙进行处理后,结合口服消炎药一般可控制。
中:对于颌面部有明显肿胀的情况,若穿刺有脓,应及时进行切开排脓,必要时需输液治疗。
重:对于感染比较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引起窒息或者感染全身扩散,危及生命,需住院治疗,尽快进行广泛切开排脓,必要时需气管切开,全身抗菌支持治疗。
05平时该怎么预防呢?上述的两个病人除了是牙源性感染之外,共同点是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年龄大,抵抗力相对较低,糖尿病会让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牙齿的问题引起严重的间隙感染,情况十分危险。
因此,专家建议首先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其次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牙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口腔卫生;还有就是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对于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不舒服,第一时间要去医院就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秦新立 黄晓桥
图/视觉中国
糖尿病来临,口腔有提示?若是嘴巴有这4现象,血糖或已“超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突然觉得嘴巴里有点不对劲?比如嘴巴干干的、有异味,或者口腔溃疡老是反反复复。
是不是觉得这些都挺常见的,没啥大不了的?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小问题其实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可能有点问题了。
可不是吓你,糖尿病可不是只影响血糖那么简单,它在嘴巴里也会留下“蛛丝马迹”。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常常遇到一些中老年患者,他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口腔干燥,总感觉嘴巴里没有足够的唾液,吞咽时干涩不适。
许多患者起初并没有把这种症状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觉得这只是身体的一种自然衰老现象,却殊不知,口腔干燥,尤其是伴随着日渐加重的情况,往往是糖尿病的“前兆”。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血糖控制不好的,经常会感觉嘴巴干,这是因为高血糖会让身体里的水分流失,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功能也会受影响。
而且啊,唾液少了,嘴巴里就少了那份自然的“清洁工”和“润滑剂”,结果就是嘴巴变得更干了。
曾有一位患者,因长期口腔干燥未引起重视,最终在检查时发现其血糖水平已经严重超标,并且开始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更让人担心的是,长期的口腔干燥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了多次口腔感染,最终使他的糖尿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统计数据也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的的人会出现口腔干燥的症状,这一现象与体内水分流失和唾液分泌减少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干燥往往会加剧口腔内细菌的滋生,这为牙周病和口腔炎症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那些经常出现口腔干燥、口渴的朋友,应该警惕自己的血糖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
要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这时候,身体里的胰岛素不够用,没法把葡萄糖转化成能量,身体就只能去“拆”脂肪来获取能量,结果就会产生很多酮体。
酮体若是多了,就会跑进我们的血液里,然后通过呼吸和尿液排出去,所以嘴里会有一种特别的“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的症状包括口臭、恶心、乏力等,若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性昏迷的发生。
我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健康,直到有一天,他开始频繁感觉到口腔异味,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口中有一种难闻的水果发酵味。
他以为是饮食原因,没太在意,直到偶尔的头晕和极度口渴才让他决定来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患者的血糖已经严重失控,并且进入了糖尿病酮症的阶段,但所幸及时治疗,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根据医学研究,高血糖状态下,体内酮体的浓度增高,是导致糖尿病口臭的直接原因。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有“酸味”或“烂苹果味”的口臭,尤其是伴随口渴、尿频等症状时,务必要警惕,检查血糖水平,以免错过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很多人觉得口腔溃疡就是“上火”了,比如吃太多辣的、压力太大或者熬夜太久,口腔溃疡就容易冒出来。
然而,口腔溃疡如果反复发生,且愈合慢,可能并非简单的上火,而是糖尿病的信号。
我有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患者,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感到口腔溃疡反复,尤其是在换季时节,溃疡总是反复发作,且愈合缓慢。
起初,他只是觉得自己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者上火,随便买些药膏就涂了,然而,溃疡反复发生且长时间不愈合,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我跟他说了,让他去查个血糖,结果一出来,发现他的血糖已经有点不对劲了,已经到糖尿病前期了。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一般比较差,嘴巴里的细菌很容易“作妖”,引发炎症,导致溃疡,特别是血糖一直很高时,血液流动不畅,免疫系统也跟着“打折扣”,伤口和溃疡的愈合就会变得特别慢。
因此,如果你发现口腔溃疡反复发生,而且愈合速度缓慢,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检查血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牙龈出血挺常见的,特别是刷牙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出血,但如果牙龈老是出血,止不住,那可能就不是小问题了,说不定是血糖高了。
高血糖的人,血液循环不畅,牙龈血管容易受伤,容易发炎、出血。
我之前遇到一个年纪大的患者,刷牙时牙龈总是出血,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她以为是牙齿的问题,还买了不少牙龈护理产品,但都没用。
后来牙龈越来越肿,发炎更厉害了,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赶紧去医院检查,而结果一查,是糖尿病,而且因为血糖一直没控制好,牙龈炎症也更严重了。
高血糖会“祸害”血管,牙龈这种容易受伤的地方更是首当其冲,因为糖尿病患者牙龈很容易发炎,要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牙齿都可能松动甚至掉下来。
所以,我们的牙龈出血可不是简单的口腔卫生问题,它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并不总是通过传统的多尿、口渴、乏力等常见症状来显现,很多时候,它的征兆隐藏在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腔症状中。
口腔干燥、口臭、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这些看似简单的症状,可能正是高血糖带来的提醒。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口腔问题,且持续时间较长,千万不要忽视它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来临,口腔有提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经常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的人小心了!这可能是糖尿病在向你靠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很多人嘴里老是有点小问题,比如牙龈总肿痛,或者口腔里像是被人用小刀捅了几下,常常冒出几颗小小的溃疡,这样的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说来也奇怪,有时候只是一点小小的不适,过了几天就自己好了,或者随便抹点牙膏,吃点药,症状就减轻了,大家自然也不怎么在意。但你知道吗?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毛病,可能暗藏着一个大问题——糖尿病。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
别急,接下来可得好好听听,为什么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这么“普通”的事情,有可能是糖尿病在暗中捣鬼。
咱们常听到糖尿病和高血糖的说法,似乎跟牙龈、口腔这些问题没什么关系。可是,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可不是只局限于血糖的高低。
糖尿病的出现,其实是全身性的变化,尤其对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甚至口腔健康,都会产生影响。
也许很多人不太知道,糖尿病患者往往比健康人更容易得牙龈炎,口腔溃疡的概率也更高。那么,这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糖尿病影响免疫系统,这是个不得不提的关键点。大家都知道,免疫系统就像是人体的“卫兵”,负责抵抗外来的病毒和细菌。但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总是处于一个不太正常的状态。
长期的高血糖让身体的白细胞功能下降,免疫力自然就变得很弱,这意味着,牙龈周围原本应该有一层“防护膜”来抵挡细菌入侵,但当免疫力减弱时,这层防护膜就容易被打破。
细菌就能轻松进入,进而导致牙龈肿痛、发炎,甚至出现口腔溃疡。而糖尿病患者的这些小症状,往往比普通人更顽固,也更难治愈。甚至,糖尿病病情越严重,牙龈问题就越难控制。
不过,糖尿病可不是随便哪个牙龈肿痛或者偶尔长个溃疡就能确诊的。糖尿病带来的牙龈炎症其实有些特点,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异常。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牙龈往往肿胀、发红,甚至容易出血。再加上嘴巴经常干渴,口腔中还带有一股异味,可能会让你觉得特别不舒服。
而且,糖尿病会导致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繁殖,这些细菌和糖分结合形成的牙菌斑,进而引发牙龈炎、牙周炎等一系列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糖尿病与口腔溃疡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溃疡这东西,普通人有时候也会偶尔得,尤其是体质差,或者长时间压力大,免疫系统稍微不行时。
但糖尿病患者就不一样了,口腔内的溃疡常常更加频繁,并且顽固,老是反复发作,无法治愈。
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一个低效的状态,口腔内的一点小损伤,可能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最终形成溃疡。
所以,嘴巴经常破溃,总是口腔不舒服的人,糖尿病的可能性得提高警惕。
那糖尿病是不是就一定会导致这些问题呢?其实,不是每一个有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的人都会得糖尿病。不过,如果你已经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比如体重超标,家族里有糖尿病史,或者平时喜欢吃高糖食物,又或者已经有一些小症状比如经常口渴、尿频、总觉得疲劳等,牙龈肿痛和口腔溃疡出现的频率就得留意了。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糖尿病并不总是表现为“高血糖”那么直观,有些症状出现在口腔,反而被忽视了。就像你一个人的嘴巴,可能正给你发出警报呢。
既然提到了“糖尿病的警报”,那我们就来说一说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信号。如果你常常发现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牙龈容易出血,或者牙龈肿胀持续不退,这可不仅仅是“牙齿没刷干净”那么简单。
牙龈的健康和整个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牙龈的炎症可能是血糖升高的“前奏”。
同样,口腔内的溃疡,如果老是反反复复,一直治不好,或者一有压力就冒出来,那可得留个心眼,搞不好就是糖尿病正在悄悄向你靠近。
那么,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应该怎么办呢?很多人可能会选择随便买点药膏涂涂,或者吃点消炎药。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牙龈发炎,或者口腔溃疡总是反复,最重要的并不是一味对症治疗,而是要查明根本原因。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时候并不明显,因此,出现这些口腔问题后,最好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看看血糖水平是否异常。
如果发现血糖偏高,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并且按照医生的建议管理血糖,口腔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外,控制糖尿病并不单纯依靠药物,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尤为关键。老话说“病从口入”,糖尿病的管理也离不开饮食的控制。
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比例,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牙龈健康。平时也得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去看牙医,避免口腔问题恶化。
要知道,糖尿病不是短期内就能治好的事情,控制它、管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口腔健康的保持也是管理的一部分。
总之,牙龈肿痛和口腔溃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但它们其实是身体健康的“早期警报器”,尤其是对于糖尿病的风险。
有这些症状的人,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治疗来应对,更重要的是从全身健康的角度出发,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并有效控制,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会大大减少,口腔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缓解。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除了影响口腔,还有哪些系统性问题值得警惕呢?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1]张丽雯.冬季口腔保健指南(一)[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