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糖尿病(三岁小孩糖尿病早期10个征兆)
“这孩子要终生治疗!”3岁就患糖尿病,只因这一种「饮水」习惯
说起糖尿病,我们总习惯性地认为:这应该是那些“挺着啤酒肚”或者“老年人”才得的病。
但在近20年间,糖尿病逐渐年轻化,儿童糖尿病发病率猛增了4倍!
其中「把饮料当水喝的习惯」是不少“小糖人”屡教不改的问题↓↓↓
这个3岁男孩,生来就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所有人都对他十分溺爱。
在吃这方面,小男孩想吃方便面就给方便面吃,想喝饮料就给饮料喝,几乎从不喝水。直到孩子身体越来越消瘦,家长才发现不对劲慌忙带到医院来。
医生说:“这孩子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饮食造成的。”如今把饮料当水喝的他要一天打4针的抗胰岛素,且终身都需要接受这样的治疗!
所以家长们一定警惕这种“喝”出来的糖尿病!毕竟市面上几乎所有饮料都含糖......
有的饮料看似口味清淡,其实含有咖啡因,并不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喝; 还有的饮料酸甜可口,味似果汁,其实内含酒精,对孩子的大脑可能造成损害。
今天就来好好盘一盘儿童饮料黑白名单,赶紧对照内容规避一下吧!
这种饮料
一口都不能喝
要避免让孩子喝含酒精饮料,如:葡萄酒、果酒、米酒(米露)、鸡尾酒。
孩子的肝脏功能和代谢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中乙醇的耐受力和分解力较差,容易引起中毒,严重会影响大脑发育,甚至致死。
如果不慎喝了酒或含酒精的饮料,为了减少胃肠对酒精的吸收,可以给孩子喝些牛奶或者是多喝些水。如出现频繁呕吐、皮肤泛红的现象,建议及时就医。
小结|
以下饮料,一口都别让孩子喝。
5岁前,这些饮料
不推荐孩子喝
5 岁之前是孩子饮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根据《幼儿期健康饮料共识指南》提示,以下 4种饮料不推荐孩子饮用。
1、含咖啡因的饮料
一般含咖啡因的饮料,5岁以下不建议喝。
常见的能量饮料x牛,里面添加咖啡因成分,成年人每天最多只能喝一瓶,14岁以下儿童则完全不适宜喝。
又已知1罐x牛饮料的咖啡因含量:约为50mg,上海市消保委抽样调查显示,知名奶茶含咖啡因,最高的一杯咖啡因含量= 8罐x牛!
除了奶茶,咖啡及可乐中均含咖啡因,很容易引起孩子大脑兴奋,影响睡眠质量,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还有各种功能性饮料同样不适合孩子,有研究显示,一旦过量摄入功能饮料,有可能引发青少年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的发生,导致青少年血压升高,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2、调味牛奶或含乳饮料
名字里有“奶”的饮品,并不一定是真的奶。
乳饮料的本质是饮料,不是奶。仔细看配料表就会发现,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牛奶,而是水!后面紧跟着白砂糖,可想而知糖分也很高。
x仔牛奶、x哈哈、香蕉x奶,都是含有大量糖的乳饮料,只有蛋白质含量≥2.9mg/100g才敢说自己是真奶。
3、非乳饮料植物奶
为了保证儿童每天必须摄入足够量的奶,不建议用植物饮料代替乳制品。除非有医嘱,或有特殊饮食需求。
植物奶在营养上不等同于牛奶,多数还被添加了糖分,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4、含糖饮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我国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主要原因就是糖的摄入量超标。
高糖的摄入容易引发龋齿、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症、骨质疏松等疾病。
所以大家在购买饮品时,要多注意成分表中的蔗糖、白砂糖、麦芽糖、半乳糖、乳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蜂蜜等,有这些成分的,尽量不选。
对各种新兴的代糖饮料也不能掉以轻心。
市面上大部分的代糖饮料所添加的代糖是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安赛蜜、* 糖醇等。
经常饮用代糖饮料会影响孩子的味蕾,频繁接触和熟悉高甜物质可能会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小结|
以下饮料,5岁前不建议喝;
5岁后,偶尔喝、少量喝、解馋喝,无大碍;
不建议养成习惯经常喝,会影响身体健康。
权威推荐的好饮料
其实很简单
孩子喝什么最好?
四大权威机构: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美国儿童牙科学会、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共同发布了《幼儿期健康饮料共识指南》(Healthy Beverage Consumption in Early Childhood),指出了最推荐孩子喝的饮料。
总的来说,健康的饮料如下:
0~6个月:
除母乳外,不需要额外喝水、喝饮料。
6~12个月:
除了母乳、奶粉以外,可以增加少量的饮用水。
12~24个月:
可以喝全脂牛奶、酸奶,以及少量的纯果汁。
纯果汁可以是市面销售的100%纯果汁,或者自己家里榨的水果汁。
2~5岁:
可以喝脱脂或低脂牛奶,也可以喝果汁。
各种口味的饮料太诱人,孩子偶尔喝几口,问题不大,爸爸妈妈也不必太担心。
但为了孩子的健康做长远考虑,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真的非常重要。
给孩子挑饮料的时候,记住下面几点,轻松收获健康:
▷ 牛奶、酸奶,营养丰富,推荐。
▷ 含糖饮料、含咖啡因的饮料,不喝或少喝。
▷ 想喝点甜的,纯果汁更健康。
赶紧转发给你家里老人吧,以后别乱给孩子买饮料了哦~
血糖超6倍!3岁娃竟确诊糖尿病
说到糖尿病
大家一般想到的群体
应该都是中年人、老年人、肥胖人群
但最近在坪山区妇幼保健院
一名只有3岁的孩子
因为持续犯困、干呕
被家长送到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
却让家长和医生都非常惊讶
孩子的血糖数值
竟超过正常范围6倍!
孩子父母说,女儿小爱(化名)在几天前出现鼻塞、咳嗽的症状,吃药一周之后也没有好转,还一直想睡觉,经常恶心干呕。父母感觉不对劲,便赶紧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检测血糖时血糖仪“爆表”,数值比正常范围高出足足6倍多。考虑患儿伴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症状,当班医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名首次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儿。
温丽华 儿科主任
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
患者来到以后,我们就给予了补液抢救,胰岛素控制血糖,预防脑水肿发并发症的发生。经过抢救,在小朋友酮症酸中毒纠正以后,我们请了内分泌的专科,进行了多学科的会诊。
血糖目前控制理想
发病前没有明显症状
好在经过医院治疗,小爱酸中毒缓解,血糖在两天左右的时间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家长说,孩子发病时,并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因此根本没往糖尿病的方向去想。
谢翠松 内分泌科主任
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
现在采取的是出院以后胰岛素泵治疗,以及动态血糖监测,然后我们会根据她的血糖情况,每天再细调治疗方案,胰岛素方案饮食也会做相应调整。如果小朋友很馋,想吃点甜东西的话,可以偶尔用木糖醇代替。
定期给孩子体检
排查基础疾病隐患
医生提醒,儿童糖尿病不易被发现,常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因此,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排除一些基础疾病隐患。平时也要多留意观察,如果孩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现象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儿童医院查明病因,避免危急重症发生。
2型糖尿病的发生很多时候还是与肥胖饮食相关。少吃油炸高糖的食物、少吃含糖饮料,也是我们平时应该要注意做到的。
记者丨黄顺钰、李贵峰
来源: 第一现场
3岁娃得糖尿病,还进了ICU!家长要留心这几点
传统印象中,糖尿病是中老年才会遭遇的问题,嘟嘟的爸妈怎么也没想到,年仅3岁的孩子竟然也会患上糖尿病。
皮肤呈花斑纹状 嘴巴还有烂苹果味
“快!我女儿昏迷了!”某天晚上快8点的时候,爸爸抱着3岁多的嘟嘟神色慌张地冲进了深圳市妇幼保健急诊科。医生见状,立马先查体,发现嘟嘟意识模糊,身上的皮肤有点发紫,呈花斑纹状,嘴巴里明显有股烂苹果味,处于严重的脱水状态,很有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立马先给嘟嘟输入生理盐水补液,并查血糖。
待嘟嘟生命体征稳定了些后,紧急送入了重症监护病房(ICU)抢救。很快,检查结果也出来了,嘟嘟血糖水平高达54.51mmol/L,比正常值高出了接近10倍!而且结果显示,嘟嘟的尿糖和尿酮体是阳性,印证了医生的猜想,正是重度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较急、病情凶险,若不能及时发现、妥善治疗,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好在,嘟嘟经过ICU医护人员的液体复苏、胰岛素等及时的对症治疗,在入院的11小时后,血糖降到了7.9mmol/L,精神状态也恢复正常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其实早有信号
嘟嘟爸妈回想起整个过程,拿到病危通知书的时候还有点懵圈,“怎么一点征兆都没有?”
其实在前一周,嘟嘟就有些反常信号,只是被粑粑麻麻忽略了:
经常口渴,每天都要咕咚咕咚喝好几杯水,尿尿的频率也变得多了起来。
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平时很爱吃的食物也没胃口了,而且后面吃完东西就开始吐,吐了整整三天。
但家里人都没太在意,以为过几天就好了,结果没想到,嘟嘟的状态不仅没有变好,还越来越严重,直到嘟嘟昏迷的那一刻,爸爸妈妈才反应过来,出大事了!
而这些多饮、多尿、呕吐、精神差等症状其实就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信号,随着病情加重,患儿会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比如皮肤黏膜干燥、眼球凹陷、尿量减少、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患儿就会出现头痛、嗜睡、意识不强等神志障碍,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小糖人”并不少见 呈增速、低龄化趋势
糖尿病,大家一般都以为只和中老年人有关,但其实不是,儿童也会得糖尿病,还不少。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每年诊治的儿童糖尿病患儿呈逐年增长趋势,不过主要是轻症患儿,像嘟嘟这种比较少见。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它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l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且这类娃终生都需要打胰岛素治疗。
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有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l 2型糖尿病: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的血糖升高,往往合并其他代谢异常。
儿童肥胖流行与其发病率急剧增加有关。
其不一定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
大部分娃都属于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
不过,现在的“小胖墩”越来越多,儿童2型糖尿病也在迅速增长。
不想家里出现“小糖人” 平时做好以下预防
1型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比较难预防,往往和遗传有关,而主要发病原因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预防:
l 管住嘴
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肥胖的几率。小胖墩很可爱,但也很危险!
l 迈开腿
肥胖是导致娃患上2型糖尿病的常见原因,所以运动很有必要!爸爸妈妈可以多带带娃出去走走,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l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孩子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们更要做好定期体检。
记者:范劭华
通讯员:范文婷 罗泽琳
编辑:江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