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4O年糖尿病(有糖尿病三四十年的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第二件事:健康饮食,每顿都有肉,但是有讲究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第三件事:适度锻炼,每天都有专门的运动时间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第四件事:按时吃药,运动和饮食只是辅助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40岁患糖尿病减寿10年

目前,糖尿病年轻化态势已开始逐步颠覆其在人们心中“老年病”的传统印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早早患上糖尿病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小事。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确诊为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

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团队主导完成。此外,癌症、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健康障碍以及传染病和肾脏疾病,也都会让糖友折寿。 与老年人患糖尿病不同,早发型糖尿病(通常定义为40岁之前发病)病情复杂,病因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年轻人患病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多有不健康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久坐少动、常吃外卖等,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会为糖尿病到来按下“加速键”。二是体重和腰围没控制好,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降低人体葡萄糖利用效率。三是家庭原因,与基因遗传和家庭生活环境均有一定关系。 在病情特点上,论文指出,与年龄较大的糖友相比,早发的2型糖尿病可能“攻击性”更强,表现为体重、血压、血脂更高,血糖难以控制,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过早死亡。

大家也不必太过焦虑,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是能够推迟糖尿病发病的。年轻时一直维持或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中老年时期健康状况好;且生活方式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 (via 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38岁患病,至今已40年,没有出现并发症,总结了六条“控糖经”

程女士38岁那年查出糖尿病,从那以后就走上了“抗糖路”,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她天生就是个“硬骨头”,路途越艰难,就越要闯过去,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年了,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熟悉各种疾病知识,每项指标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没有出现并发症,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38岁患病,至今已40年,没有出现并发症,六条“控糖经”分享给大家

第一条,相信医生,科学认识疾病,避免走弯路

刚开始抗糖时她什么都不懂,以为自己的病只要不吃糖就行,于是把甜食戒了,后来又听朋友说主食不能吃,于是又饿了自己几个月,期间还找试过几个疗程的偏方,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她想通了,想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要听专业人士的建议,不能自己瞎折腾走弯路。

第二条,不能想着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来降糖

刚开始程女士也想过少吃一顿,可是后来工作、运动一点力气都没有,还差点晕倒,就再也不敢节食了。早餐和晚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得健康,不能随便糊弄,想要把血糖控制好,传统的中式早餐就要学会选择,像油条、葱油饼、麻团、芝麻饼之类的面食应少吃。

第三条,不要偷懒,想吃什么自己在家做

餐馆做出来的饭菜太油、太甜,里面加了什么调味料我们不知道,还是自己做来得放心。像豆浆、杂粮饭、花卷、饺子这些都可以自己做,曾经有个患者每天都去包子店买杂粮馒头吃,但是血糖一直降不下来,原来店家为了馒头口感好,放了很多糖。

第四条,吃饭要有技巧,怎么吃,吃多少有讲究

程女士说从小到大,身边的人一直告诉自己饭好了要趁热吃,作为一名糖友,她很负责地告诉大家,饭菜放凉一点吃更有利于控糖,尤其是米饭、红薯、包子、面条之类的主食,刚做好时升糖指数略高,而温度降下来后升糖指数会下降。

第五条,每天都要运动,选择一项能长期坚持的

通常选择走路、骑车是比较方便安全的,不用花钱买装备。给大家提两点建议,一是饭后先休息一会再运动,二是要注意运动量,不要着急。程女士说自己坚持运动后心情都好了很多,经常走路去上班、去买菜,还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互相鼓励,真的太棒了。

第六条,心情要放松,把肝脏养护好

肝脏在身体里起到统领血液的作用,它容易被人的情绪所影响,其中以怒气、忧虑对健康影响最大,如果想把血糖控制好,就要好好保护肝脏,这样一来血糖才不容易上下波动。平时一定要看开、想开、放开,学会苦中作乐,心情快乐了,身体才能健康。

程女士说,其实像这样的“控糖经”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确实挺适合自己,另外,大家也可以参考以上几点,总结出来一套适合自己的控糖方法,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说调整吃饭的顺序,主食放在最后吃;饭后及时测量血糖;科学服用药物,听从医生指导;每餐不要吃撑了,感觉不饿就可以停下筷子

另外,在“控糖”的过程中除了测量血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注意,那就是留心观察身体症状,防止并发症出现。

并发症出现时身体会有以下信号,看看你有吗?

皮肤:痒、红、干,容易感染、起疹子,以往得的皮肤病会加重,比如说脚癣,可能会传染到手上、大腿根部,还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水泡和疹子,不仅痒还有刺痛感。出汗变多,胸前、后背大量流汗,但是手脚却没什么汗。

眼睛:仿佛所有的字挤在一起,眼睛睁久了容易酸痛,经常揉眼睛,感觉眼前有小黑点在飞,边框处有重影,不敢开车、夜晚走路,严重的甚至会失明。

血管:手脚乏力、发冷,走路没有力气容易疲劳,心脏跳动加快,活动后容易胸闷气喘,男性可能会出现功能障碍。

肠胃:激素紊乱导致消化异常,轻则恶心、干呕,重则腹痛、腹泻、便秘,很多患者出现排便困难,非常痛苦,最后食欲降低,不敢吃得太多。

口腔:患者很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和化脓,出现龋齿的概率也比普通人高,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最后就会脱落,只能安装假牙。

其实不仅仅是文中说到的这几点,糖尿病的并发症还有很多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并发症很严重,一旦失去控制,对身体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不管是一年、五年还是十年,都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给并发症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