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性肠胃病(糖尿病性胃肠病的治疗)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 0
文章目录:

糖友消化不良,该怎么办?

消化不良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

按病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其中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器质性消化不良,会直接按原发病去诊治。因此,通常提及的“消化不良”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老年人由于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高危人群之一。一项关于我国广东地区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和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其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等。

1.餐后饱胀,指餐后食物较长时间存留在胃内的不舒服感。

2.早饱感,指进食后很快感觉胃内饱胀不适,与进食量不成比例,以至于不能完成正常餐量。

3.中上腹痛,指患者中上腹部有主观的、强烈的和不舒服的感觉,以至于患者认为组织有损伤;部位通常为胸骨剑突下1~2厘米与肚脐水平以上;与进食无明确关系。

4.中上腹烧灼感,指中上腹部灼热不舒服的主观感觉,与烧心不同,烧心指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不适,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还可能导致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部分老年人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患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加之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碍者明显增加,而消化不良症状迁延不愈又会加重精神心理负担,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上海一项社区调查显示,社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老年患者合并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比例达24.6%,其中半数患者同时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双重困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

除了西药治疗外,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一项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在传统辨证分类的基础上,以“寒、热、虚、实”为纲进行二次辨证,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其证候主要有脾虚气滞证(48.7%)、脾胃湿热证(23.4%)、脾胃虚弱证(14.0%)、寒热错杂证(9.9%)、脾胃虚寒证(3.2%)。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主要病机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因此,通过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等治法,能够缓解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部烧灼感等主要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除了中药调理,还提到外治法对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样有一定效果,主要包括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熨法等。(具体操作还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如针灸穴位,可选择主穴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肝气犯胃者,加太冲;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穴位贴敷则是用溶剂随证调制不同中药,贴于神阙、中脘、天枢等穴位。

中药热熨法则是把食盐、吴茱萸、麦麸等炒热,装入布袋中,热熨痛处。

日常预防调摄也很重要

当然,对于消化不良这种常见的症状,其实很多时候是可以避免的,不过这需要人们做好日常的预防调摄。

起居调养

起居要规律,可适度体育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节奏和缓的非竞技体育项目。

饮食调养

在饮食上,应定时、定量用餐,忌暴饮暴食。食用易消化食物,不宜食用产气多食物,如马铃薯、红薯、豆类、高脂肪食物等。国外的一些研究提示某些食物或食物添加剂能够导致或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如刺激或辛辣食物、碳酸饮料、乙醇和浓茶等。

心理调养

而在心理上则是要保持健康心态,避免悲观、焦虑情绪,适当参与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流,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自我调节及护理。

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的鉴别

消化不良的症状与很多疾病的症状都类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注意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迟和胃动力紊乱为特征,属于糖尿病性胃肠病的一种。国外有报道显示:血糖控制欠佳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达50%的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国外一项对糖尿病患者的10年随访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中胃轻瘫的发生率为5.2%,2型糖尿病患者为1%。症状方面,患者同样表现为早饱、餐后饱腹感、恶心、呕吐、腹胀、上腹痛和体重减轻等。

另外,消化不良还与一些器质性疾病的症状相似。

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二者均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早饱等症状,但慢性胃炎是一个病理的概念,胃镜和胃黏膜病理检查可发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萎缩性改变;显微镜下可见到慢性炎症改变或/和固有腺体减少等。

消化不良与消化性溃疡二者均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但消化性溃疡通过钡餐及胃镜检查可见明显胃和/或十二指肠的溃疡病灶。

消化不良与胃癌二者均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胃镜检查胃癌患者可见隆起、溃疡或弥漫性的癌肿病灶,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的浸润。

因此,如果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定期复查电子胃镜,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糖友经常腹胀、恶心,要当心糖尿病胃轻瘫

案例:糖友张先生10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张先生发现自己很容易吃饱,饭量是之前的三分之一,还总是会感到腹胀、恶心。半年下来,自己的体重直线下降,瘦了有将近10斤。张先生一开始没在意,甚至还有点开心,总算不用忍受为了减重而控制饮食的折磨,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体质变差了,血糖也变得不稳定。后来他听说胃病患者会有类似的症状,就到医院检查了一下。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张先生被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延迟和胃动力紊乱为特征,但无胃出口机械性梗阻的综合征,属于糖尿病性胃肠病的一种。患者会出现早饱、恶心、餐后饱腹感、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平滑肌变性等。

1、 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运动受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作用的影响,糖尿病主要是自主神经受损。临床研究也证实:糖尿病胃轻瘫与神经病变呈正相关,糖尿病神经病变者胃液排空时间与较正常人和糖尿病无神经病变者显著延长,且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显著提高。

2、 高血糖

高血糖不仅可以造成神经病变,而且可以抑制消化道运动。研究证实,当血糖水平≥15mmol/L,消化间期胃运动会受到抑制,高血糖者胃固体和液体的排空延迟,而控制血糖后症状可获得一定的改善,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了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胃动力异常的原因之一。

3、 平滑肌变性

糖尿病患者的平滑肌细胞存在变性,平滑肌变薄或被胶原蛋白组织代替,出现胃肠运动减弱和胃排空延迟。

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早饱、餐后饱足、腹痛、腹胀等症状。恶心、呕吐常常是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主要症状。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胃瘫,且程度更重。严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在糖尿病胃轻瘫中很常见,约一半的患者有早饱和餐后饱胀,严重程度与体重、胃排空情况有关。部分患者会有腹胀的情况,女性多见。少数患者会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的症状。疼痛的出现常与进食有关,多发生于夜间。

糖尿病胃轻瘫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胃轻瘫的饮食治疗首先应限盐,一般认为盐的摄入应控制在2.5~3克/天为宜,低盐饮食可以延迟胃的排空。其次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增加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症状。最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要低纤维素和少渣饮食。此外,脂类摄入也应减少。

得了糖尿病,你是否感觉胃肠功能越来越差,身体这些地方出问题了

便秘和腹泻等症状在人体中是比较常见的,通常人们对这些症状可能不太重视。但是,当这些症状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尽管中医并没有特定的糖尿病相关的胃肠病名词,但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可以归类为中医的“痞症”、“痞满”、“呕吐”、“便秘”、“泄泻”等范畴。

糖尿病胃肠病主要发生在胃肠系统,同时影响到肝、脾、肾功能;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即本身有气阴两虚,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同时又伴随湿热、气滞、燥热、痰浊、瘀血等病理特征。

脾胃相互依存,脾主运化功能,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输送到全身,胃则主要负责容纳和消化食物。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食物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此外,脾胃功能不佳导致的水谷物质无法正常吸收和传输,可能会产生痰湿现象。小肠在胃中接收水谷物质,负责分清浊输送至全身各部位,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泄泻和腹痛。大肠主要负责排出体内废物,如果受到脾胃功能影响,可能会出现腹胀和泄泻。脾阴不足则可能导致便秘或排便不畅,进一步影响大肠的正常功能。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糖尿病胃肠病的案例。

患者是一名69岁的男性,患有2型糖尿病已有10年,并且在过去1年中一直有便秘的困扰。患者在10年前出现了“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值测得13.3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曾先后服用“优降糖”和“二甲双胍+瑞易宁”等口服药物,目前改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

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大便干结、不通畅的问题,每2到3天一次,有时甚至每2周一次,经常依赖“番泻叶”或“大黄粉”泡服,有时还需使用“开塞露”帮助通便。

由于便秘症状反复,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因此找到我,希望通过中药调理。患者来诊时的症状包括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结难排,有时像羊粪一样干燥,腰膝酸软、乏力、时常头晕,舌质红,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辨证为津亏肠燥,阴虚便秘。

治疗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主。

采用的方剂中,大黄和芒硝具有泻下通便和清热的作用,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玉竹增强滋阴效果,麻仁则润肠通便。这些药物组合起来,共同起到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效果。

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大便先硬后软,症状有所好转。继续服药后,大便变得通畅,口干、口苦的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大黄的用量减半,继续服用此方一个月以巩固疗效。后续跟踪显示,患者未再发生明显的便秘问题。

其实,糖尿病便秘只是糖尿病胃肠病的一种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等其他问题。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时,要警惕可能的糖尿病胃肠病。应及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