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碳水会得糖尿病吗(吃碳水食物容易长胖吗)
愈发多的人患糖尿病,竟也与长期吃碳水太少有关?两样东西要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发现自己越来越谨慎地对待饮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出于对糖尿病、肥胖的担忧,不少人将主食逐渐减少或彻底舍弃,试图通过“低碳水”饮食保持健康。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吃碳水过少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采用“低糖类”饮食习惯是否能有效避免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低碳水饮食曾一度风靡,许多人认为减少碳水摄入就能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糖尿病的风险。现实的状况远没有这般容易理解。人体对碳水化合物有着独特的需求,当摄入量低于一定限度时,反而会对代谢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长期过度减少碳水,可能让胰岛功能出现异常,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
糖类物质作为大脑及躯体的首要能量供给,若持久性地摄取不够,会致使机体陷入“匮乏状况”,促使肝脏生成更多的葡萄糖以维系血糖浓度。长期来看,这样的代谢“应激”状态,反而会增加胰岛素负担,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可能性。
二、减少纤维质摄取:糖尿病的“隐匿风险”
除了糖类摄取量的考量,饮食中欠缺纤维质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通常认为少吃碳水会健康,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富含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对身体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全谷类和杂粮中的膳食纤维,不仅帮助维持血糖稳定,还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膳食纤维的关键作用
膳食纤维是一种“抗糖分”的天然屏障,当食物中的纤维足够多时,血糖升高会更加平缓,而胰岛素也会得到更高效的利用。长期缺乏膳食纤维,不仅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炎症,加重糖尿病风险。
三、真正的“罪魁祸首”:高脂饮食的隐患
当碳水减少时,许多人会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脂肪。这种“低碳高脂”的饮食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帮助减重,但长期却可能带来隐患。高脂饮食会在无形中改变胰岛素的反应,诱导胰岛素抵抗,成为糖尿病的催化剂之一。
高脂肪饮食如何影响血糖?
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发现,在高脂饮食的状态下,血糖难以控制。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对于长期采用低碳高脂饮食的人群同样如此,久而久之,身体的代谢模式改变,糖尿病风险也会悄然增加。
四、“两样东西”是健康隐患:精制碳水和过多的脂肪
其实,导致糖尿病的真正原因往往是两类食物——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过多的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白米、糖果等,虽然也是碳水,但它们缺乏膳食纤维,容易迅速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急剧上升,诱导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过多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会加剧胰岛素抵抗。
精制碳水的“甜蜜陷阱”
精制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会快速释放葡萄糖,使胰腺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胰岛素以应对急剧升高的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度不仅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还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为糖尿病埋下隐患。控制糖尿病的关键不是减少所有碳水,而是选择那些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的全谷类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五、如何平衡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
1. 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
全谷物、糙米、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能平稳释放能量,有助于控制血糖。避免精制糖和加工碳水的摄入。
2. 优质脂肪来源
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选择健康脂肪来源,如坚果、鱼类、橄榄油等,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对代谢更加友好。
3. 适量增加蛋白质
选择优质蛋白质,如豆类、瘦肉、鱼类等,有助于提供饱腹感,并维持血糖稳定。
六、平衡饮食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平衡的饮食才是维持健康和预防糖尿病的基础。长期的低碳水或高脂饮食,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帮助控制体重或血糖,但不适合长久。科学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比例,辅以膳食纤维的补充,才是最健康的选择。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简单的“糖吃多了”或“碳水吃少了”造成的,而是多种饮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应一味地减少碳水或增加脂肪,而应选择健康的碳水来源和适量的优质脂肪。合理饮食习惯的建立,才是远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
小时候大人常说,吃太多糖小心变成“糖人”——虽然听着像吓唬小孩,但细想想,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现代社会,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血糖超标,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可怕的是,很多人被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逆的阶段。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它真的是吃糖吃出来的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糖尿病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以为它就是糖吃多了得的病。其实,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里“管糖”的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主食、甜食、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就升高了。这个时候,负责“调控血糖”的胰岛素就该出来工作了。
它就像是人体的“钥匙”,帮忙把血糖运进细胞,让细胞用它来产生能量。而糖尿病,就是因为“钥匙”不好使了——要么胰岛素分泌不够,要么细胞对胰岛素“视而不见”,结果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搞得全身系统一团乱。
最常见的糖尿病有两种:
- 1型糖尿病:身体的免疫系统“脑子一热”,误把胰岛细胞当成敌人给干掉了,导致胰岛素分泌几乎归零。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需要终身打胰岛素。
- 2型糖尿病:这个才是“主角”,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的主要问题是细胞对胰岛素“无感”了(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找上门的?
王叔,53岁,标准的“老好人”,但身材却越来越“富态”。 每次来医院体检,血糖都比正常值高一点,但他总觉得自己没啥事,毕竟人没感觉,能吃能喝,哪有病?医生劝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他敷衍地答应了,转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几年后,他的血糖彻底失控了。 体重继续飙升,腿开始浮肿,伤口愈合变慢,后来竟然因为足部溃烂差点截肢。
等他真正开始重视的时候,肾功能已经受损,眼底也出了问题,视力大幅下降。他懊悔不已,问我:“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定听你们的话。” 可惜,时间不会倒流,糖尿病的“代价”,他只能自己承担。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多,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1. 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糖尿病的“加速器”不只是糖,米饭、面条、馒头、甜饮料、蛋糕、零食、奶茶,这些都是让血糖飙升的“高手”。
尤其是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吃进体内后很快转化成葡萄糖,让血糖猛涨。长期让身体处于这种“血糖过山车”状态,胰岛素就会越来越“疲惫”,直到彻底罢工。
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方式。长期不运动,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血糖就会越来越高。 现代人久坐不动,开车代步,连楼梯都懒得爬,胰岛素“英雄无用武之地”,血糖自然越来越难控制。
3. 肥胖:糖尿病的“推手”尤其是腹型肥胖(大肚子),它不仅仅是“外形问题”,更是胰岛素抵抗的温床。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让胰岛素“失灵”的物质,导致血糖越来越难降下来。腰围超过标准的人,糖尿病风险至少翻倍!
熬夜会影响激素分泌,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差,血糖更容易失控。而且,熬夜的人往往饮食不健康,爱吃宵夜,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5. 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底牌”如果父母有糖尿病,子女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但别以为“有遗传就一定会得”,遗传只是“子弹”,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扳机”! 控制住饮食、运动、体重,依然可以把糖尿病拒之门外。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早期的高血糖是身体给你的“警告信号”! 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避免走上糖尿病的不归路。
1. 控制饮食,学会“聪明吃饭”- 少吃精制碳水,多吃粗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
- 控制甜食和含糖饮料(奶茶、果汁、碳酸饮料都是“糖炸弹”)
-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鱼肉、鸡肉、豆制品)
- 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糖波动)
- 任何运动都比不动强!
- 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双管齐下
- 简单的快走、爬楼梯、深蹲,都是对抗糖尿病的好帮手
- 腰围超标,糖尿病风险翻倍
- 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内,女性80cm以内
- 减重5%-10%,血糖就会大幅改善
-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作用变差
- 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 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高危人群(肥胖、家族史)要更早监测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未来的健康。现在开始调整,还不算晚! 别等到血糖失控了才后悔,健康,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卫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报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最新研究
让人变胖、加速皮肤衰老还诱发糖尿病?你可能误解了碳水化合物
你认为碳水化合物是什么?是网传可有可无的主食?是令人变胖的祸根,还是加速皮肤衰老,诱发糖尿病的黑手?
刚刚那些只是世俗对碳水化合物的误解,它的好处其实超乎你的想象。
碳水化合物,网络小名“碳水”,年龄、性别不详,籍贯为动物和植物性食品,在营养素七姊妹中排行老大。体貌特征非常复杂,从看得到面粉、白糖,到不易看到的乳糖、膳食纤维,再到邦邦硬的木质纤维,这些都算碳水。
如果非要给个官方的身份,碳水化合物它就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在自然界存在最多、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当然它也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这也是人活着为什么需要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原因,但却不是全部。
不少人认为吃碳水就是在吃糖,这其实是错的。碳水的种类有很多,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般把能消化利用的叫“有效碳水”,比如淀粉、添加糖和乳糖。不能消化利用的叫“无效碳水”,比如蔬菜水果中的纤维素和木头里的木质素。
狭义上的糖主要是指咱们能够品出甜味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还有一部分“有效碳水”是没有甜味的,比如淀粉。它属于是多糖类,简单理解就是由很多葡萄糖一样的单糖分子,通过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在特定环境下还可以分解成有甜味的单糖。比如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有一少部分水解成葡萄糖,这也是馒头嚼时间长了会有一丝甜味的原因。
碳水化合物真的是肥胖的根源,可有可无吗?当然不是。
碳水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热量,维持生命。也许你会说蛋白质和脂肪也能提供热量,脂肪提供的热量还是碳水的倍。没错,但是碳水却是这里面最廉价、最绿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记得刚刚提到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吗,只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它在分解时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且效率非常高。但是,如果用蛋白质供能情况就不一样了,它里面还含有大量的氮、硫等元素,分解的过程是会产生有害物质的,不仅会加重肝和肾脏负担,而且产能效率并不算高。
除了提供热量,碳水还有哪些神奇功能呢?
先说咱们重要的器官大脑,就喜欢碳水化合物,而且只认碳水化合物,这事你信吗?其实,大脑每日所需热量几乎都是以葡萄糖的形式供应的,如果供应不足,那不仅会思维变慢,会犯困,严重了还会影响大脑功能。
除了给大脑供能,吃碳水还能节约蛋白质,这事你信吗?
无论到什么时候,对于身体而言蛋白质都是好东西,所以得省着,尤其是在肉蛋奶比较缺的时候,可不能随便用来当柴烧,所以有碳水提供热量就相当于省了蛋白质了。尤其是对于那些肝肾功能不好,身体虚弱又不能食用高蛋白食物的人,这节约蛋白质作用就更明显了。
有种说法是,碳水化合物还能解毒。虽说排肠毒是伪科学,但碳水就有这个作用。它能和身体里有毒有害物质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然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们排出体外。
除了这些功能,碳水还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生存,提供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身体肌酸的合成,促进肌肉的生长,这事健身的朋友都懂。当然了,碳水还能对抗酮体的生成,缓解疲劳,调节脂肪的代谢等等,功能简直太多了。
虽然碳水化合物很好,可还是有不少人担心吃多了主食会变胖,真的是这样吗?碳水化合物真的比窦娥还冤。
胖的根源是能量超标,再说的明确一点,就是吃的多,动的少。至于吃的多,也不是单单指的主食或者碳水多,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结果显示,主食的量的摄入近年来有所下降,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超标了。
所以生活中,主食还是要吃的,但是最好粗细搭配,而那些添加到食品里的糖还是能少就少吃。
作者:营养学博士张宇
审核: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