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尿痛(糖尿病尿痛小腹坠痛)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如何科学治疗

王女士今年67岁,7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7.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12.8mmol/L。

就诊前1年内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十多次,发作时尿白细胞2 ~3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3天症状可缓解,但症状总是反复,这让王女士苦不堪言。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尿路感染?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如何治疗?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尿路感染?今天给大家一一道来。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尿路感染?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尿路感染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是健康人群中的10倍以上。据统计,尿路感染在糖尿病合并感染中的发病率已达16%~35%,仅次于肺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浓度高,葡萄糖为细菌提供了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可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极易造成尿路感染。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血糖波动较大、长期血糖高的患者更易患尿路感染。女性的尿道短而直,并且紧邻肛门,因此,很容易被粪便或阴道分泌物污染。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女性泌尿生殖道pH值降低,泌尿道黏膜变薄,易发生尿路感染。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可能是由于蛋白从尿中排出,使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抵抗力下降,部分患者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通过排尿对细菌的冲刷作用减弱有关。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进而造成尿潴留,导致部分患者需采取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进一步加重尿路感染风险。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症状多不典型,可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是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可发现有病原菌存在,隐形的尿路感染可加重患者的肾损害。

可仅为乏力、纳差,故易被忽视;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无症状菌尿者高达64%。

尿路感染易反复,感染长期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如何治疗?

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前提下,给予一般治疗和积极的抗菌治疗。

一般治疗:多饮水、勤排尿,以利于细菌及炎症产物的排出;注意外阴部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干爽。

抗菌治疗: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经验用药可以选择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待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注意:切勿症状一消失就停药。一般来说,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通常为7天,再发性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通常为14天,急性肾盂肾炎治疗时间通常为14天。选药不适宜、剂量不足、疗程不足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尿路感染?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规律监测血糖。

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及咖啡等,忌酒。
注意个人外阴部卫生,勤换内裤;适量饮水,及时小便,切忌憋尿。

后记

王女士因血糖控制不佳,未规律监测血糖,应用抗菌药物疗程不足,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王女士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经调整治疗降糖方案(严格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加用阿卡波糖),规律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9.8mmol/L。

给予一般治疗,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14天,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缓解,尿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随访6个月未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

总结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而出现感染时又常常起病隐匿,且易反复发病,导致迁延不愈。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葛金华

血糖高不高?小便出现这5种异常,或是糖尿病预警信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的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的慢性病,许多人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高血糖状态。其实,小便的变化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

当血糖升高时,尿液的颜色、气味、频率等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问题,预防糖尿病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小便出现哪些异常需要我们特别警惕呢?

1. 尿液泡沫多且难以消散

正常的尿液中偶尔会产生一些气泡,通常这些气泡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发现小便中出现大量的泡沫,且这些泡沫久久不散,可能意味着尿液中含有异常的蛋白质。在糖尿病患者中,长期的高血糖会损伤肾脏,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蛋白尿。

西医解释认为,糖尿病肾病是高血糖对肾脏的慢性损害,早期表现往往是微量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的量逐渐增加,导致尿液中泡沫增多。

中医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弱或肾阴不足时,可能导致“尿浊”或“尿泡沫多”的症状。因此,小便泡沫多且持久不散,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信号,建议及时检测尿常规及肾功能,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2. 尿液气味甜腻或异常刺鼻

正常的尿液气味相对淡,若发现尿液气味变甜或有类似腐烂水果的气味,这很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表现。当血糖水平过高时,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脂肪代谢增加,产生酮体。

酮体通过尿液排出时,会带有一种类似水果的甜味或酸臭味。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西医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产生酮体,这不仅会使尿液气味异常,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中医则认为,尿液气味异常与“脾虚湿热”有关,湿热蕴积体内,气机不畅,导致尿液的气味发生变化。因此,若发现尿液气味异常,尤其是甜腻或酸臭,应立即就医检查血糖及酮体水平,避免病情恶化。

3. 尿量明显增多

频繁排尿、尿量增多是典型的高血糖症状之一。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肾脏会通过增加尿液的排泄来减少体内的葡萄糖,导致尿量显著增加。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多尿”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之一(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医学研究表明,高血糖状态下,身体会通过排尿将多余的糖分排出体外,导致尿量大大增加。 如果经常感到口渴,并伴有尿量增多的情况,可能是血糖失控的信号。

中医将这种现象称为“消渴症”,认为其与“阴虚火旺”有关,精气过度损耗,水液代谢失调,导致尿量增加。因此,尿量增多且伴随口渴,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建议尽快检测血糖水平。

4. 夜尿增多

正常情况下,夜间的尿量应该少于白天。如果发现夜间起夜次数明显增多,特别是每晚需要起夜多次,可能与血糖升高有关。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失控,肾脏负担加重,体内的水分代谢不平衡,导致夜尿频繁。 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往往被误认为是前列腺问题或单纯的老年性夜尿症,实际上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早期的肾脏损伤、尿液增多会导致夜尿增多,特别是当血糖控制不佳时,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

中医认为,“肾主水,司二便”,肾气不足时,夜尿增多是肾功能衰退的表现。因此,夜尿频繁不仅是肾脏健康的警示信号,也可能意味着血糖问题,建议中老年人群特别关注这一现象,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5. 尿频伴随尿急、

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当高血糖持续存在时,尿液中的糖分增加,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导致尿路感染的风险上升。

如果小便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痛等症状,可能是尿路感染的表现。糖尿病患者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尿路感染往往会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引发肾盂肾炎等并发症。

西医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高糖尿液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特别是女性患者,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更高。

中医认为,尿频、尿急伴随尿痛是“湿热下注”所致,糖尿病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积,侵袭下焦,导致尿路感染。因此,出现尿频伴尿急、尿痛时,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并配合控制血糖,避免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尿液的变化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的人群,小便的异常往往是高血糖的早期信号。

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5种小便异常,尤其是尿液泡沫增多、气味改变、尿量异常或伴随尿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糖检测,排查糖尿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控制得当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防治不仅仅依靠药物治疗,还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综合管理。 中医提倡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以及情志调节来改善体质,西医则强调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合理用药。无论哪种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及早发现征兆,都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患者尿频,有两大原因!医生:观察尿量,找到罪魁祸首

#尿路感染##糖尿病管理##尿频尿急##我上头条##女性健康#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冉建民

刘阿姨去年被确诊糖尿病。据刘阿姨回忆,在确诊之前,她出现了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差不多四十分钟左右就要去一次厕所。后被朋友提醒,这才到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并接受相关治疗。“虽然比之前稍微好点,大约一个多小时去一趟厕所,但是血糖正常了,尿频不是应该也会改善吗?”刘阿姨奇怪道。她再次来到医院,这次被告知患的是泌尿感染。

刘阿姨很奇怪,怎么都是尿频,医生却给出了不同结果呢?尿频到底是谁惹的祸?

观察尿量辨别糖尿病与泌尿感染

众所周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其中包含“多尿”,而泌尿感染则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同样是排尿相关症状,在患者看来,它们非常相似,但是医生却能清晰地辨别它们。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冉建民指出,糖尿病之所以会出现尿频,主要与渗透压有关。一般情况下,出现尿频的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糖,体内渗透压升高,会产生明显的口渴感,饮水量增加,从而出现尿频。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导致的尿频主要表现为尿量的增加。排尿频率与个人的膀胱收缩能力和盆底肌支撑力度有关。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多尿,但不会有明显的尿频现象。

泌尿感染是通过炎症刺激下尿路,导致机体产生尿意,从而出现尿频。患者虽然频繁上厕所,但总尿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每次尿量不会很多。且泌尿感染除引起尿频外,会有明显尿急、尿痛症状,甚至有的患者在排尿时会出现下腹部的不适症状。此外,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综上所述,当出现尿频时,患者观察下每次排尿量即可简单判断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如每次尿量很多,则祸首是糖尿病,如每次尿量不多,则是泌尿感染。

糖友更易泌尿感染,女性几率更高

虽然通过症状即可判断尿频的罪魁祸首是谁,但在现实生活中,糖尿病常常与泌尿感染“狼狈为奸”。据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并且,由于女性尿道较短、直,没有保护屏障,再加上老年女性的盆底肌松弛,尿失禁发病率高等原因,所以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泌尿感染几率远高于两倍。

最棘手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感染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外,很多患者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曾有糖尿病患者直至发生败血症才发现其患有泌尿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更需要做好泌尿感染的预防和筛查工作。

做好五点,预防泌尿感染

冉建民指出,糖尿病患者预防泌尿感染,需做好以下几个事项:

1.控制好血糖:从泌尿感染角度出发,高血糖会导致尿糖升高,无形中增加了泌尿感染的几率。如存在尿失禁情况,尿液残留更是成为天然的细菌培养基。所以,将血糖控制在符合年龄、病程的合适范围内非常必要。

2.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内衣物需每日换洗,上完厕所后需用卫生纸擦拭,每日清洗外阴等。尿液残留在内裤上会大大增加尿路感染几率。

3.控制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因素。有很多药物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几率,在近几年,较为突出的药物是SGLT-2抑制剂,包含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尿糖的增多则会增加泌尿感染的几率。冉建民提醒,女性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该更加关注泌尿健康。

4.保持健康的习惯。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每天保证一定饮水量。排尿过程是对尿道的冲洗过程,可降低泌尿感染几率,此外,尿液在膀胱中储存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会越高。而饮水量会直接影响肾脏产生的原尿量,当饮水量足够时,排尿量、排尿次数也会增加,自然会降低泌尿感染几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饮水量过多会引起水中毒或其他问题。

5.控制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如激素等药物的使用。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其他人弱,所以容易发生感染,所以使用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一定要谨慎。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 殷鑫

通讯员/孙冰倩

图/来源网络

编辑/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