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缺铁怎么补(糖尿病缺铁吃什么药)
糖尿病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医生提醒:合理运用中药治疗,可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面对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影响,还可能要遇到一些伴发疾病,这些疾病常常与降糖治疗相互影响,其发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前,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后。
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这些伴发病方面往往存在特有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新近发布的一些指南或共识,讨论一些糖尿病患者常见伴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能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除此之外,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发生,特别是那些过度限制饮食或饮食控制不合理的患者。缺铁性贫血(IDA)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属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以孕妇和儿童为高发人群。来自我国的调查显示,男性患病率约10%,女性患病率为20%,孕妇患病率高达35%,城市儿童患病率为12.3%,农村儿童患病率为26.7%。
因缺铁性贫血病理机制明确,即机体铁缺乏所致,所以补充铁剂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危害性了解不足,加之铁剂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常规治疗,或由于病因未能有效根除,导致缺铁性贫血迁延不愈,并加剧了患者心理负担。
类似缺铁性贫血症状的中医描述始起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指出:“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因此,缺铁性贫血被归入“萎黄病”范畴。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萎黄病”与矿物质缺乏有关,并喜用含铁矿物质治疗,有效而无不良反应是其特色和优势。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在饮食预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形象化类比原理,可食用下列食品预防缺铁。
①动物血: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而且是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被食物中的草酸等物质干扰。因此,吃动物的血液来补充血液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佳食疗方式。可选用“以血补血”的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液食品预防。
②动物肝脏:基于中医脏象理论“肝主藏血”,肝脏能调节血量,食用动物肝脏对缺铁性贫血有效。
③食用菌:许多菌类食品如木耳、地耳、银耳、猴头菌、灵芝、平菇、香菇、草菇、竹荪中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
④水果及干果:红色或紫色的水果及干果也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如红枣、枸杞、樱桃、李、葡萄干、花生红衣、芝麻(包括芝麻酱)等。而且,补铁时与维生素C或含量高的食物、水果、蔬菜同服,可更好地促进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康复一体化专家共识》指出,鉴于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与康复优势,以病因病机与临床证候为依据,以辨证施治为总则,轻、中度贫血单纯中药治疗即可,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宜在输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缺铁性贫血不仅具有与铁剂相等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更重要的是除能有效补铁外,还可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因缺铁性贫血总体为虚,虚在脾胃与气血,因此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双补气血为主,同时还要针对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应治疗,并适当补充有利于血液化生的中药或具有现代补铁效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血红素铁、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尽管口服汤剂能够针对患者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相关症状,如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但长期服用的依从性较差,临床上宜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鉴于缺铁性贫血从预防、治疗到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药时间相对较长,在对因治疗的前提下,中成药在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更具优势,如依从性好、便于携带、服用简单、有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等。
①益气维血胶囊(颗粒、片),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贫血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者。
②益中生血胶囊(片),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而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纳差、心悸气短、食后腹胀等症的缺铁性贫血患者。
③生血宝合剂,适用于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而致神疲乏力、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咽干、纳差食少的缺铁性贫血患者。④其他中成药,对于产品说明书上标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中成药,结合当地医保实际,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如复方皂矾丸、健脾生血颗粒、生血宁片等。
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在输血治疗基础上,可以试试中药治疗!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面对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影响,还可能要遇到一些伴发疾病,这些疾病常常与降糖治疗相互影响,其发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前,也可在糖尿病发病之后。
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这些伴发病方面往往存在特有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新近发布的一些指南或共识,讨论一些糖尿病患者常见伴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可能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除此之外,缺铁性贫血也可能发生,特别是那些过度限制饮食或饮食控制不合理的患者。缺铁性贫血(IDA)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属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以孕妇和儿童为高发人群。来自我国的调查显示,男性患病率约10%,女性患病率为20%,孕妇患病率高达35%,城市儿童患病率为12.3%,农村儿童患病率为26.7%。
因缺铁性贫血病理机制明确,即机体铁缺乏所致,所以补充铁剂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危害性了解不足,加之铁剂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使多数患者不能坚持常规治疗,或由于病因未能有效根除,导致缺铁性贫血迁延不愈,并加剧了患者心理负担。
类似缺铁性贫血症状的中医描述始起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病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指出:“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因此,缺铁性贫血被归入“萎黄病”范畴。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萎黄病”与矿物质缺乏有关,并喜用含铁矿物质治疗,有效而无不良反应是其特色和优势。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论,在饮食预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形象化类比原理,可食用下列食品预防缺铁。
①动物血: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而且是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被食物中的草酸等物质干扰。因此,吃动物的血液来补充血液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佳食疗方式。可选用“以血补血”的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液食品预防。
②动物肝脏:基于中医脏象理论“肝主藏血”,肝脏能调节血量,食用动物肝脏对缺铁性贫血有效。
③食用菌:许多菌类食品如木耳、地耳、银耳、猴头菌、灵芝、平菇、香菇、草菇、竹荪中铁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补血佳品。
④水果及干果:红色或紫色的水果及干果也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如红枣、枸杞、樱桃、李、葡萄干、花生红衣、芝麻(包括芝麻酱)等。而且,补铁时与维生素C或含量高的食物、水果、蔬菜同服,可更好地促进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康复一体化专家共识》指出,鉴于缺铁性贫血中医药防治与康复优势,以病因病机与临床证候为依据,以辨证施治为总则,轻、中度贫血单纯中药治疗即可,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宜在输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缺铁性贫血不仅具有与铁剂相等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更重要的是除能有效补铁外,还可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因缺铁性贫血总体为虚,虚在脾胃与气血,因此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双补气血为主,同时还要针对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应治疗,并适当补充有利于血液化生的中药或具有现代补铁效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血红素铁、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尽管口服汤剂能够针对患者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相关症状,如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但长期服用的依从性较差,临床上宜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鉴于缺铁性贫血从预防、治疗到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药时间相对较长,在对因治疗的前提下,中成药在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更具优势,如依从性好、便于携带、服用简单、有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等。
①益气维血胶囊(颗粒、片),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贫血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者。
②益中生血胶囊(片),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而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纳差、心悸气短、食后腹胀等症的缺铁性贫血患者。
③生血宝合剂,适用于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而致神疲乏力、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咽干、纳差食少的缺铁性贫血患者。④其他中成药,对于产品说明书上标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中成药,结合当地医保实际,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如复方皂矾丸、健脾生血颗粒、生血宁片等。
临床干货!糖尿病患者能不能用果糖、氨基葡萄糖、蔗糖铁……
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患者常对含“糖”字样的药物心存顾虑,担心其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医护人员也需在药物选择与使用指导上格外谨慎。事实上,部分含“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限,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有助于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果糖注射液:代谢特性与临床应用
果糖注射液常用于无法使用葡萄糖但又需补充水分或能源的患者补液治疗。从化学结构来看,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其代谢途径主要在肝、肾和小肠中进行。在这些器官中,果糖首先经果糖激酶催化生成1-磷酸果糖,随后在1-磷酸果糖醛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
与葡萄糖相比,果糖代谢具有独特之处。其一,它可绕过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6-磷酸果糖激酶1,这使得果糖的代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该限速步骤的制约。其二,果糖的代谢强度与自身浓度密切相关,在高果糖浓度环境下,其代谢无需胰岛素介导,即可转化为糖原并释放能量,同时还能促进脂肪储存及脂肪氧化。
基于这些代谢特点,果糖注射液具有显著优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其代谢不依赖胰岛素进入细胞内,因此可以安全使用;对于肝病患者,其稳定的代谢特性也使其成为合适的选择。此外,对于创伤及手术患者,果糖注射液也是较为理想的补液来源。研究表明,无论是健康受试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静脉给予果糖注射液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均不显著。不过,大量输注果糖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和高尿酸血症。因此,在临床使用时,若以果糖注射液作为溶媒,无需添加胰岛素,但注射速度应严格控制在不超过0.5 g/(kg·h),以确保用药安全。
甘油果糖注射液:颅内压调节与血糖影响
甘油果糖制剂是由10%甘油、5%果糖和0.9%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液。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80%通过呼吸道排出,仅8%经肾脏排泄。甘油果糖在降低颅内压方面效果显著,且对人体血糖几乎无影响。对于颅内压增高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甘油果糖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还能在不增加葡萄糖负荷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说明书均提示糖尿病患者慎用。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常合并高尿酸、高甘油三酯等代谢紊乱情况,使用甘油果糖后可能加重这些代谢紊乱症状。但对于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正常使用甘油果糖是可行的,不过仍需避免长期大量输注,以防潜在风险。
蔗糖铁注射液:铁补充与血糖稳定性
蔗糖铁是由非共价结合的蔗糖包围多核心氢氧化铁(Ⅲ)形成的水溶性复合物。静脉注射后,蔗糖铁迅速解离为铁和蔗糖,其中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转运至红系前体细胞等靶细胞,在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铁被整合至血红蛋白中。
由于血液中缺乏分解蔗糖的酶,75%的蔗糖会在24 h内从尿液中排出,因此不会导致血糖升高。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使用蔗糖铁注射液进行治疗,不仅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对血糖水平无不良影响。这为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补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乳果糖口服溶液:便秘与肝性脑病治疗中的血糖考量
乳果糖是由D-半乳糖和果糖合成的双糖,主要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改善以及肝性脑病的治疗与预防。在治疗便秘时,通常采用1次/d的给药方式(成人起始剂量为30 ml/d,维持剂量为10~25 ml/d);而在治疗肝性脑病时,则需3次/d给药(起始剂量为30~50 ml,3次/d,维持剂量需根据患者大便情况调整,以达到2~3次/d软便,大便pH值维持在5.0~5.5)。
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结肠,随后被肠道菌分解代谢为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和乙酸)。在25~50 g(40~75 ml)剂量范围内,乳果糖可完全代谢,超过该剂量时,部分会以原型排出。虽然乳果糖药物说明书提示含有可吸收的糖,标注糖尿病患者禁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该药物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这里所谓的“可吸收的糖”,是指乳果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少量糖类,包括乳糖、半乳糖、果糖等。以15 ml乳果糖口服溶液(相当于10 g乳果糖)为例,其中含有0.1 g果糖、1.5 g半乳糖、1 g乳糖,合计2.6 g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最多分别相当于10.2 kcal/42.4 KJ。在治疗便秘的一般剂量下,乳果糖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极小。但在使用高剂量治疗肝性脑病时,医护人员需充分考虑其对血糖的潜在影响。
氨基葡萄糖胶囊:骨关节炎治疗与血糖安全性
氨基葡萄糖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从化学结构上看,氨基葡萄糖是葡萄糖分子中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并非葡萄糖本身。进入人体后,氨基葡萄糖会生成游离的氨基葡萄糖,被细胞利用以生成能保护关节软骨的蛋白聚糖,不会直接引起血糖升高。
研究显示,口服氨基葡萄糖剂量<1500 mg/d,无论是正常人、糖耐量异常者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为糖尿病合并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药物选择。
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需全面了解各类含“糖”药物的特性,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药物代谢特点,谨慎选择药物并合理制定用药方案。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