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新冠拉肚子糖尿病(新冠病人拉肚子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15岁男孩感染新冠,药品混用导致急性肝损伤!医生紧急提醒

李月是一名高中生,前几天他因急性肝衰竭住进医院,入院检查显示,他的病情不容乐观。

大概一个星期前,李月出现肚子痛发烧等症状,家长给他服用了退烧药,第二天又带他去诊所输液。输液之后,李月全身皮肤变黄了。

李月父亲:“吃了一点退烧药烧退了,后来出现了拉肚子的症状,肚子还有点疼,就去了小一点的诊所打点滴,打完之后就出现全身发黄。”

着急的家长急忙把李月送到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查体发现李月出现了黄疸,化验结果显示他的总胆红素指标高得惊人。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肝胆胰外科主治医生 李智豪:“总胆红素正常人可能就是19到24左右,患者来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507了,他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已经达到了300和100多的数值,已经比正常值高出数倍。”

与此同时,李月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数值都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孩子有肝损伤。可是李月并没有肝炎的病史,短短一周内肝损伤从何而来,医生怀疑可能与此前服用的药物有关。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肝胆胰外科主治医生 李智豪:“超量服用了解热镇痛的药物或者是其它中成药,因为那天我们在询问家属孩子病史的时候,家属把一些服用的药物和自购药物告诉我,就明确有藏药的成份和中成药的成份。”

李月的父亲说,孩子使用的是布洛芬退烧。在诊所打针,用了哪种药他也不清楚,输完液后还吃了肠炎宁和治疗肚子痛的口服冲剂。多种药物在短时间内进入身体,最终导致急性肝衰竭,让李月陷入了危险。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肝胆胰外科主治医生 李智豪:“现在孩子急性肝衰竭经过治疗已经逆转,总胆红素也从500多降到了80,他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已经从300和100多的数值降到60和30。”

由于李月就医及时,目前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但医生提示,药不能乱用。治疗新冠不要焦虑、紧张,千万不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有的药物成份和作用机制相似,重复过量使用会加重肝肾负担,导致器官衰竭。

医生提醒

感染新冠病毒

切记不要乱用药

医生表示:李月的病例应当起到警示作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用药安全极为重要,千万不能乱吃药、乱输液。

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药物使用不合理就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甚至是急性肝衰竭。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刘胜:“像这位小朋友就是在两三天的时间内服用了大量的药物,药物的品种还比较复杂,多种药物一起使用,很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药师表示,药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也存在副作用。吃药并不是越多越好,治疗需要时间,更需要有一个逐渐康复的过程。就拿现在市民居家康复中经常使用的退烧药来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不能同时服用,而且什么人吃哪种药,吃多少,都有科学标准。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刘胜:“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起效的时间要快一点,给药间隔要在4至6个小时。布洛芬(药效)持续的时间要强一点,退热的功效要更强一点,给药时间间隔应该要在6至8个小时。”

医师推荐,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孩子和大人,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用于3个月以上的人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刘胜:“尤其是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或者是溃疡等病史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尽量避免使用布洛芬。”

药师再次提醒大家,不要重复吃多种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属于同一类解热镇痛药物,在服药时选一种即可。二者同服,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加速康复,还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对乙酰氨基酚多服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应严格根据药物特征,按时间间隔服用。切忌因高热不退反复、多次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大部分复方感冒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大家在服药前一定要看仔细药品成份,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刘胜:“如果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是在注射胰岛素或者服用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和口服药物不建议停用,还是应该按照正常药物剂量去使用。合并新冠感染的情况下,需要服用别的药物那应该将药品分开服用,有错峰时间。”

药师提示,慢病患者在用药期间一定要做好健康检测,每天测量血糖血压,如出现异常或无法控制一定要马上就医。另外布洛芬缓释胶囊片剂和布洛芬胶囊片剂,均有退烧的作用,大家选择不必过于纠结。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刘胜:“药品的主要成份就是布洛芬,布洛芬本身是有解热的功能的,退热依然是可以用的,并不是说因为是缓释胶囊就不能用于退热。布洛芬片释放药效比缓释片快,退热的效果可能要快一点。”

另外,没有症状就不要吃药,退热药、感冒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如果在家高热超过三天,用药后症状仍没有缓解,甚至越来越严重,就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记者:李婧莱高敏涛

来源: YNTV2都市条形码

感染新冠病毒,还可能引发糖尿病

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和新冠患者的临床证据表明,新冠病毒病毒会破坏人体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从而令健康人患上糖尿病。为此,科学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建立数据库,收集没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问题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

网络配图

对于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的免疫细胞开始破坏胰腺中的细胞,也就是负责产生激素胰岛素的细胞,这个过程通常是突然的。糖尿病已经被认为是导致新冠感染重症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死亡。《自然》援引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研究代谢性疾病学者Paul Zimmet称,“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

现在,包括Zimmet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糖尿病不仅使人们更容易感染冠状病毒,而且这种病毒还可能引发某些人的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19日,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内的全球20位顶级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组,也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实用性建议》。该论文称,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新冠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事实上,此前的科学发现表明:各种病毒,包括SARS-CoV,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1型糖尿病。许多参与控制血糖的器官都富含一种叫做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蛋白,这也是SARS-CoV-2用来感染细胞的受体。

最新的线索来自于上周发表的一项小型实验室培养胰腺的实验研究,该研究表明病毒可能通过破坏控制血糖的细胞而引发糖尿病。但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持谨慎态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人员Naveed Sattar表示,“我们仍需要密切关注那些有COVID-19病史的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并确定发病率是否超过预期水平。”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临床科学家Abd Tahrani说,为了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他说,“需要进行结构良好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以及机理和实验研究。”

一项建立新冠患者糖尿病数据的库倡议正在进行中。6月早些时候,包括Zimmet在内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建立了一个全球数据库,用于收集没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问题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

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内科医生斯特凡•伯恩斯坦(Stefan Bornstein)也参与了该数据库的建立,他说,类似关联病例开始慢慢出现。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些病例了解SARS-CoV-2是否会诱发1型糖尿病或一种新的糖尿病。他们想调查突然发作的糖尿病是否会在COVID-19患者身上变成永久性的。他们还想知道,这种病毒是否会让已经在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病人变成糖尿病人。

对胰腺类器官的研究显示了SARS-CoV-2是如何损害胰腺组织的。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干细胞生物学团队证明了病毒可以感染类器官的类和细胞,其中一些会死亡。细胞产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而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根据6月19日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这种病毒还能诱导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cytokines)等蛋白质的产生,这些蛋白质会引发可能也会杀死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表明,这种病毒可以破坏与糖尿病有关的关键细胞的功能——通过直接杀死它们或触发攻击它们的免疫反应。该病毒还攻击了移植到小鼠体内的胰腺类器官和肝类器官细胞。当肝脏感知到胰岛素时,它在储存和释放糖分到血液中非常重要。

当糖尿病遇上新冠——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专家教您如何应对

糖尿病患者作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应该怎么办?今天,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二科徐滨华主任为您解答。

根据2022年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正处于稳定期,也没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情况的感染者,也可以居家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与应急指引》中显示10.1%~20.0%的新冠肺炎患者患有糖尿病,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22.2%,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但在重症监护病房22.2%的比例之外,有一部分病情稳定,或是无症状感染者或是轻症的糖尿病患者,且家庭环境具备自我隔离的条件,在保证病情稳定、能够吃好,休息好的同时,可以居家隔离康复,并做好健康监测。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判断自己可否居家隔离健康监测哪?

“个体化”评估糖尿病进展情况,选择适当的隔离及就医方式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且加重新冠症状,而新冠症状如发热、消化道症状等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因此控制好血糖非常重要。为了减少并发症和演变为重症风险,糖尿病患者评估目标应“个体化”。

根据指南建议,糖尿病稳定的患者需注意:65岁以下同时健康状况良好患者(很少合并慢性疾病,认知和身体功能状况尚好)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应控制5.0~7.0mmol/L。

65岁以上,或65岁以下中等健康程度患者(多种并存的慢性疾病,包括肿瘤、肺气肿、跌倒、高血压、心肌梗死史、脑卒中史或2项以上的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制,及存在轻至中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空腹或餐前血糖应控制在6.0~8.0mmol/L,可暂时采取居家隔离的治疗方式。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与应急指引》,如果血糖水平超过控制目标,但空腹血糖低于13.9mmol/L且暂时不能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控制高血糖:一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微信,以及与专科医务人员联系,调整治疗方案,力争使血糖逐渐达到目标值。

二是 随机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时,或者血糖波动较大,容易发生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以先去专科门诊就诊,鉴别一下是否有酮体或自行购买酮体试纸验证,如果有问题,尽早安排去医疗机构,并由医务人员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

三是随机血糖持续超过16.7mmol/L时,发生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进一步增高,每天用酮体试纸检测是否有酮体,如果有,应立即去医疗机构就诊。

四是 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口渴、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嗜睡、神志改变、短时间内视力下降等,即使空腹或餐前血糖低于16.7mmol/L,也应高度怀疑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应尽早去医疗机构就诊。

五是血糖低于3.9mmol/L时,如意识清楚,应立即食用含糖食物等,解除低血糖后应到医疗机构就诊,查找低血糖原因;如意识障碍,为了避免食物误吸入气管,不能给予进食,应紧急联系120并告知情况。

糖尿病患者居家隔离需要注意哪些?

1、注意监测血糖,这个特别重要,病人怕的不仅仅是新冠,是发烧等应激可能带来的高血糖。出现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注意调整降糖药物用量,身备甜食,预防低血糖。但要注意,这时候除了可能发生的低血糖,一定不能停用降糖药物,随时监测随机血糖。

2、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按比例摄入(详细内容可参照平台既往推出的糖尿病饮食相关内容),多吃新鲜蔬菜,血糖控制平稳者适当进食水果,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大便通畅。

3、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适量活动,可以选择隔离间内运动,包括太极拳、广播体操等。

4、戒烟酒,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5、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6、居家隔离最好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居家通风消毒,减少交叉感染。

哈尔滨市第一院内分泌二科徐滨华主任提示:糖尿病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不要恐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居家隔离。新型冠状病毒演变到奥密克戎变异株后,致病性较之前减轻,观察发现一部分感染者通过居家隔离和自我健康监测,在短时间内可获得康复。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既有并发症,也可能存在其他伴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如果选择居家隔离康复,一定要及时关注病情变化,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咨询医生。一旦出现发热不退或乏力加剧、胸闷、呼吸增快、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有可能发展成重症,请尽快就医。(通讯员:陈震,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