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健康宣教(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仝小林院士:2型糖尿病患者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这几十年一直在攀升,已成为当代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认为主要问题是不良生活方式。”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中医药与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逆转研究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生活方式出了问题,“一定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特征为高血糖、相对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等,常见症状有烦渴、频尿、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可能还包括多食、疲倦或酸痛。许多学者认为,有不少生活方式都是引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肥胖症和超重(BMI高于25)、身体活动量不足、不健康的饮食、压力过大等。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国医大师王新陆、国医大师唐祖宣等围绕2型糖尿病逆转的技术路径和指标展开讨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指出,糖尿病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面对的重大关切之一,研究用中医药和健康管理的办法逆转2型糖尿病,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论坛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仝小林院士提示,现代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相比,已发生许多新变化,因肥胖而得糖尿病的人群占比已达到80%左右,必须对早、中期的糖尿病重新认识。仝小林提出了两个简单的健康管理办法:一是要瘦腰,控制腰围;二是要进行饮食管理,如减少主食摄入。

对于逆转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仝小林认为不能简单化。血糖的控制是全身多系统共同来调节的,不单纯是胰岛素的问题,因此不能仅盯着胰岛素和血糖。“糖尿病的实质是‘糖络病’,早期治络和全程治络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需要多做一些循证医学研究,组织更多专家一起为中医药找到逆转的证据。同时态靶辨治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一定效果,可以将态靶医学的思路作为解决2型糖尿病问题的系统指导方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提出,要用“四观三防”来融合发展中医药与健康管理,即整体观、辨证观、动态观、平衡观,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三防理论指导中医药与健康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刘良表示,逆转2型糖尿病一定要建立在更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标准的基础上。“在什么状态下逆转,什么状态下不能逆转,什么情况下要阻止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要做深入研究。”同时,要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细分标准,通过标准保证实现2型糖尿病逆转的技术路径和指标得到世界公认。

项目启动仪式。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走向世界”,论坛嘉宾共同启动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部“逆转2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研制项目”。

责任编辑: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坚持“三步走”原则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95%。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率也由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10.4%,每10个成年人就有一个是2型糖尿病。1然而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接受治疗者血糖达标情况也并不理想,仅1/3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埋下了土壤。

糖尿病可不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五管齐下控制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基础管理措施,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所有糖尿病病人均接受由营养师制定的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在医师指导下开展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建议久坐时每30分钟进行一次短暂的身体活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需要应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指导调整治疗方案。除血糖监测外,当血糖超过16.7mmol/L时,需要监测血酮,看是否有酮体,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目前市场上有血糖血酮测试仪,糖尿病患者在家测血酮也很方便。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全面的糖尿病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药物治疗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制剂两大类。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通过血糖监测结果,指导用药方案。

第二步:实现血糖达标

通过上述治疗的目的就是血糖达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对于年轻人群采取严格血糖控制目标,对于预期寿命短、老年人等采取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其他人群采取一般血糖控制目标。您适合哪种血糖控制目标需要与医生商议。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忙碌或记性不好经常忘记血糖监测,您可以选择具有多时段定时闹钟提醒功能的血糖仪,这样就不会忘记测血糖的时间了。

第三步:综合达标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应综合性管理糖尿病,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12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会因年龄、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艾科—致力于为全球慢病患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糖尿病患者在达到综合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应每年做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监测,争取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蛛丝马迹,早期治疗。

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您知道怎么做了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5,11-12

2.葛均波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735-737

3.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2):1

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及血糖监测产品,请访问:艾科—致力于为全球慢病患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了解风险 了解应对 2型糖尿病预防指导意见来了

了解风险 了解应对 2型糖尿病预防指导意见来了

每日甘肃网11月15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 2023年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立足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延缓。当日,甘肃省人民医院举行“糖尿病日”义诊及宣教活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日也发布健康提示,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该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甘肃省健康科普专家、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医师刘菊香指出,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亳摩尔每升;

2.空腹血糖水平≥7.0亳摩尔每升;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92小时血糖水平≥11.1亳摩尔每升。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无危险因素者高。

1.年龄≥40岁;

2.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

3.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4.静坐生活方式;

5.有妊娠期糖尿病史;

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的妇女;

7.有糖尿病前期史,包括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

8.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患者;

9.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患者;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专家提醒:如有任何这些症状或属于高风险人群,请咨询医学专业人士。

糖尿病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2型糖尿病占比所有糖尿病90%以上,可能在患者身体不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刘菊香主任表示。

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

3.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视力模糊、失明等严重后果。

4.神经病变。糖尿病会损害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5.感染。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2型糖尿病的预防指导建议

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中文版核心信息,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提供指导建议。

了解风险

◆家族史:如果您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的患病风险会增加。

◆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年龄: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45岁之后。

◆种族:某些族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包括非洲黑人、非洲加勒比人和南亚人。

◆缺乏运动:体育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

◆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了解应对

在许多情况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定期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选择全谷物、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 如奶油、奶酪、黄油)的摄入。

◆运动: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监测:请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

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均衡营养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刘菊香主任强调,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尤其是少淀粉类蔬菜,水果适量,颜色、种类要多样化。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合理安排餐次,规律的进餐时间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最好只吃到七八分饱。

其次,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骑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时防止低血糖和跌倒。

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减轻压力,心态要平和,积极乐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影响血糖水平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如果有家族遗传史或其他高危因素,应加强体检频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