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断根糖尿病(中医断根糖尿病能治好吗)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中药降糖无副作用,中医能根治糖尿病?药师结合真实案例来辟谣

上周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他的遭遇可能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曾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也非常值得去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具体请往下看。

这位患者是56岁的中年男子吴某,1年前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吴某认为西药对身体副作用大,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比较相信中医中药,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再加上听信了一些“江湖郎中”纯中药根治糖尿病的宣传,因此吴某拒绝了西医,一直服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

治疗之初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吴某的血糖比发现时有所下降,但这种效果只维持了一两个月,之后血糖又再次升高了。一天前吴某突然出现全身乏力,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明显加重,并逐渐出现精神萎靡,于是家人赶紧将吴某送到医院来治疗。入院后检查最后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说幸好送院及时,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吗?

在医院里为糖尿病患者宣教时提到中药不能根治糖尿病,常常会被患者反驳,患者说中成药消渴丸就可以治疗糖尿病。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消渴丸其实并非纯中药制剂,它的主要成分除了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等中药以外,还有一种叫格列本脲的成分。

前几味中药具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清肝利胆和补气固表等功效,对于糖尿病的疗效如何咱不好说,但格列本脲却是实实在在的具有降糖作用的西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现已很少使用。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如果说中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的话,消渴丸里面为何还要添加西药呢?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中西医结合嘛,但即便如此,中药也根本无法根治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

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影响且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确诊,几乎需要终身用药,哪怕现代医学这么发达,也只能采取药物治疗,却无法根治。

中药真的无副作用吗?

许多人认为,中药来源于动植物加工而成,无副作用。但其实近年来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除了27种毒性中药以外,诸如关木通会引起马兜铃酸性急性肾损伤,雷公藤、山豆根、苍耳子等中药会导致肝损害等早有报道,国家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力度监测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见中药并非无副作用,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罢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资讯的发达,会有越来越多中药的副作用被发现并报道,能够让那些过分迷信中药的人们擦亮双眼。

总之,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以西医为主,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只能充当配角,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调换了角色,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谣零零计划# #南方健康#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糖尿病中医治疗:古人为何能治愈糖尿病?糖尿病和消渴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方面截然不同,这就导致了同一种疾病中西医认识的不同。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西医术语,而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却以疾病症状和表现上为主,自《黄帝内经》首载消渴后,消渴其症与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张锡纯提出糖尿病以消渴论治,目前许多医家将消渴与糖尿病等同进行辨病论治。消渴和消渴病也被看作是古人认知糖尿病的中医病名。

消渴的含义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消渴”是一个广义词,一词多义。从症状上看,渴其意为口渴,从病理病机上来看,消指津液耗伤所致的消耗性疾病,作为病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消渴包含狭义消渴、消中和肾消,根据《古今录验》记载消渴病为口渴多饮,尿数而甜;消中为善食不渴,尿少而数且似有油;肾消为渴不能饮水、尿频、腿肿和阴痿弱

汉代以后,消渴多为狭义的消渴病,,指由外感病邪、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因素引起,以口渴多饮、善食易饥、身体瘦削和多尿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消渴≠糖尿病!

消渴主要是疾病的症状表现,除了糖尿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甲亢、尿崩等等都能有类似于“消渴”的表现,因此,消渴的含义远远超出糖尿病范畴。消渴病以症状为辨病之据,糖尿病以高血糖为金标准,两者相似但相互独立。

古人治愈糖尿病?

正如前面提到,糖尿病与消渴病临床症状确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形瘦、多尿、尿有甜味为主症。现代医学上的2 型糖尿病前期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口黏腻、口甜、脉滑、排便不爽、饥不欲食等,其病机多为“脾气滞缓,运化失常”,与“脾瘅”相关。糖尿病期症状主要为口渴、善饥、消瘦、尿多等,热盛伤津、久则化火出现“三多一少”变为消渴,与“消中、肾燥、鬲消、消渴”相关,“消渴”期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此期与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症状类似。

治疗糖尿病可源于消渴病,但应打破消渴病的诊疗思路,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工作、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季节、心理因素等对糖尿病的影响,根据糖尿病每一阶段表现于外的症结合微观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角度辨病辨证,确定其相应的理法方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能治愈糖尿病,因为消渴的症状消除后古人以为消渴就痊愈了,因此就有了中医治愈糖尿病的噱头,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知罢了:症状消除就意味着疾病痊愈。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无法做到根治糖尿病。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医古籍对消渴病有着丰富的认识,这和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参考辨证论治。然而由于糖尿病有一型和二型之分,且两者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在辨证论治上更要注重区分两者的不同。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策略的制定。

中医治糖尿病,就是要“灭火”,这个方子,滋阴降火,降糖止消

临床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着阴虚火旺的情况,而这团“火”,正是导致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失衡的主要因素。

所以,想要治疗糖尿病,就需要益气养阴,清热降火。

我曾在门诊接诊到一位58岁女性患者,她告诉我自己患糖尿病两年了。

这名患者自述之前一直是吃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血糖一直没有升特别高,也就一直没在意,但在一个月前,自己口干口渴次数增多,同时还伴有尿量增多,有时候还会出现头疼头晕的症状。

我给她先查了一个空腹血糖,结果显示已经升到13.7mmol/L,结果出来后,又仔细给患者做了诊察,发现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滑。

综上总结,这个患者的糖尿病就是为阴虚内热,耗伤津液所导致的,虽然之前使用西药控制了血糖,但毕竟治标不治本,时间长了,体内“火”少的时间久了,就会使血行不畅,血脉淤滞,出现严重的消渴症状。

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我给她用了一个中药降糖止消方,目的就是要灭了她体内的这团“阴火”,起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效。

组成:太子参、生地、丹参、黄芪、赤芍、丹皮、红花、泽兰、牛膝、天花粉、葛根、生山楂。

服用14剂后,患者复诊,之前不适的症状减轻许多,复查空腹血糖,已降至8.06mmol/L,效不更方,又投14剂。

三诊,患者症状消失,血糖降至5.46mmol/L,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大家应该不难看出中医对于糖尿病是怎么个治法了,其实对于糖尿病、消渴症,中医常常抓住“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这八个字来组方,往往能收获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