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后得糖尿病(胆囊切除后得糖尿病的几率)
04年我做胆囊切除手术,发现患了糖尿病,19年未得并发症的秘密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04年的一天,我因胆囊炎突然发作住进了医院。经检查,是胆囊里的结石掉进了胆管,需立即做手术。但术前检查却发现血糖很高,经几次测验后,医院诊断我有糖尿病,需先把血糖降下去,才能做手术。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降糖治疗后,医院才给我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出院时,医生建议再去其他医院看一看。
出院后,在家休息一月后,身体基本康复。我又开始四处求医治疗糖尿病,经过几个医院诊断,确定我患的是二型糖尿病。医生说,这个病是终生疾病,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并告诉我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腺分泌胰岛不足,不能很好的分解糖分,使其转化为营养,因而形成了糖尿病。根据我的病情,医生建议我早点打胰岛素治疗。
但我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固执的认为我的病没有到打胰岛素的程度,再说,打胰岛素花钱多,又麻烦,天天要打针,往肚子上戳窟窿,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于是我开始了用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艰难探索。从2004年到2008年我几乎吃遍了各种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片,消渴丸等等。一种药失效了,就换另一种药,也包括服一些中药成药,中药汤剂。
但到了2009年,所有的药几乎都不起作用了,血糖持续维持较高水平,体重也减轻不少。这时我听说糖尿病国家政策可以办长期医保,就是选一个医院住院治疗,医院对你的病情检查治疗后出一个诊断意见,然后到医保局办长期门诊,国家给你一个每年门诊报销额度,这样你每次门诊购药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
这次我没有犹豫,立马住进了离家较近的医院。大概是门诊报销政策使我下定了决心,毕竟人是铁,钱是钢啊!经过一段时间注射胰岛素治疗后,我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血糖也维持在理想水平。出院时,医院给我开具了办长期门诊的有关证明,我到省医保
局办理了长期门诊手续。
自此,我开启了用胰岛素治疗我的糖尿病的历史。我开始用的是诺和灵30,这种药必须饭前30分钟打。用药期间,有时因工作忙,应酬等原因,常有不方便注射,忘了打等原因,没有注射胰岛素等原因,引起血糖波动。
记得2018年,我因忘打胰岛素等原因,血糖波动较大,住院一段时间进行了治疗。医生建议我改用诺和锐30注射,这种药不用饭前提前30分钟打,可以在进餐同时注射,比原来用诺和灵方便多了。
到现在,我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已经15个年头了。总起来看,改用胰岛素,特别是办了长期门诊后,治疗效果有了保证,治疗成本显著下降。期间我曾两次住院进行治疗,调理,及时得到了医生指导,也对注射用药进行了调整,保证了用药方便,及时。
我患糖尿病已近20年,迄今没有发生并发症血糖也比较平稳。我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1.早打胰岛素比晚打好。我刚开始患病时没有听从医生建议打胰岛素,使病情有所发展。迫不得已才改用胰岛素治疗,病情才稳了下来,如果早点打胰岛素,胰缐受损肯定没有现在严重,胰岛素用量也会比现在要少。
2.要尽早住院办长期门诊。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了报销你就能买一些好药,你治疗才有保证,大多数人病情担误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3.严格控制饮食。我手头有主要食品含糖量和糖尿病人饮食指南两张表。平时购食品,做饭都参考这两张表,最关键是主食控制。大米掺点杂粮。尽量少吃白面条白米饭白馒头。主食严格控制量,一次不超过2两。水果拣含糖低的吃,不吃多。
4.坚持运动。每天坚持上下午户外散步半小时。有事耽误了或碰上雨雪天气,就在自家客厅散步,或举举哑铃,做做体操。
5.坚持早睡早起,绝不熬夜。我每天晨6时起床,晚11时睡觉,中午睡半小時,偶尔遇上睡不着时,也不看手机,而是静静躺床上听听音乐或听书。
6.坚持测血糖,记录饮食数据。我一星期至少测一次早中晚血糖。血糖不好时每天测3次血糖。平时一日三餐吃了什么都坚持记下来,通过测血糖对比哪些食物容易升糖。
7.坚特良好的打针用药习惯。我现在用胰岛素是诺和锐30,这款药可在吃饭时打,不用饭前30分钟打,比较方便。勤换针头,我虽然不是每次打针都换针头,但基本上每周要换一次。血糖不好或有饭局時,我就加片二甲双胍。
8.平时外出或运动时包里带上水果糖和吃的东西。我在外出和运动时曾多次发生低血糖,原因是吃饭晚了或运动时间过长或剧烈,每次都靠吃糖果度过了危机。
糖尿病患者注意了,吃高蛋白、脂肪食品易诱发胆囊炎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的存在增加了胆道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前后处理的难度。
中国《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强调: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目前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包括——
一、胆囊结石:多发结石以及结石直径超过3cm;充满型结石、瓷性胆囊;胆囊壁增厚超过0.3cm;
二、胆囊息肉:直径>1cm,生长迅速且形状不规则的单发息肉;
三、胆道感染: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四、胆囊恶变:胆囊癌(早期)。
治疗上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对于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术的高危人群或炎症严重解剖不清的急诊患者,可以暂行胆囊造口术。
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个病例故事述说如下:
2022年10月18日,60多岁的患者冯女士被120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因神志欠清,急救科黄冠东医生第一时间询问病史。
据冯女士的女儿介绍,冯女士有多年的2型糖尿病病史,此次腹痛3天,没有就医,也没告诉女儿,自己在家吃点止痛药略有缓解,当日疼痛难忍而挂急诊。
黄医生了解病情后,认真检查患者:患者心率150,血压75/50mmHg,神志欠清,整个腹部都有压痛,即刻完善抽血及影像检查。
检查结果一出来,把众人吓了一跳,血糖高到25.2 mmol/L,白细胞只有2.4 *10^9/L,肌酐304 mmol/L,腹部CT检查提示腹膜炎,局部小肠肠壁增厚水肿,系膜间隙内渗出、腹腔积液,胆囊结石,胆囊炎,盆腔积液。
急诊组陈杰主治医师应邀急会诊,通过家属的病史和急救科黄医生提供的检查结果,再检查患者,发现该患者仅仅在30分钟内就出现点头样呼吸,整个腹部压痛非常明显。
陈医生做了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的是淡黄色液体,可以肯定的是腹腔有脏器穿孔,陈医生和急诊组高琦副主任医师再次去看患者CT,发现有一颗高密度影游离在盆腔,和胆囊内的结石密度一样,高主任当时就判断,该患者胆囊穿孔的可能性极大。
结合所有的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急性腹膜炎、胆囊穿孔、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
高主任和陈医生把治疗方案告诉患者女儿,女儿看着濒危的母亲,含着泪说:“高主任,陈医生,希望你们能救救我妈妈,不开刀的话,必死无疑,哪怕有一丝希望,我宁愿死马当活马医也要救我妈!”
家属的配合,让医生无比感动,高主任和陈医生一边制定手术方案,力争“快速,简单,有效”,一边联系急诊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短短15分钟内陈医生就把患者送至急诊手术台上。
经验丰富的麻醉科严海副主任医师,快速而谨慎地进行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全程使用升压药抗休克治疗。术中证实为胆囊穿孔,腹腔大量胆汁及脓苔。陈医生为患者实施了“胆囊造口术 腹腔引流术”,整个手术时间仅用了40分钟,术后即刻护送至重症监护室(ICU)。
入ICU后患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值班张中伟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床旁超声等,充分评估病患的心肺功能及液体平衡状况,迅速予抗感染、抗休克、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
考虑到患者术前合并肾功能严重减退,体内有机酸堆积、毒素清除障碍、高钾血症、尿量减少,当晚果断地采取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
接下来的日子也是如履薄冰。由于患者胆囊穿孔毒素入血,病情复杂且凶险,持续性休克仍需较大剂量升压药维持血压。此外,感染消耗,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最低跌至20*109/L以下,治疗复杂且存在一定矛盾。
ICU吴芳副主任医师团队仔细分析病情后制定了详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如及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予以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血流动力学,优化治疗策略;并根据每日血检结果及超声评估情况,动态调整每日血液净化治疗方案,包括透析抗凝策略与每日超滤量,尽可能做到精准治疗;凝血方面的管理也是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血栓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连续13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ICU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10月31日成功拔除冯女士的气管插管,4天后转出ICU,转入外科病房继续治疗,并在6天后顺利出院。
一个月后,冯女士精神抖擞地来院复诊,她激动地握着医生的手说:“感谢六院给我第二次生命,谢谢白衣天使们!”
又隔3月,冯女士严格控制血糖,把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于今年2月,来我院普外科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6天即出院。
本病例中的冯女士是因为病情危重,行“急诊胆囊造口术”;在出院后,居家有效控制血糖,二期再行“胆囊切除术”,这样更有利于手术切口愈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进食高蛋白、脂肪食品,又易诱发胆囊炎的发作。所以,建议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糖尿病患者应尽快择期手术切除胆囊,以防后患,确保生活质量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在胆囊疾病的诊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能为更多的患者朋友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陈杰
通讯员: 顾海鹰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谢涛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45岁工程师的哭诉:我明明没有症状,怎么会突然查出肠癌?
前几天,45岁的崔先生预约了我们内镜中心的肠镜检查。他是附近一家单位的工程师,平时身体挺好,没有任何不适,也很注重健康,在今年的定期体检中,他特意加了胃肠镜检查。
做肠镜之前,我还特意询问了肠道情况,比如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有无腹痛等。
崔先生自信地说:“放心吧,我大便一切正常,年初的肿瘤标志物也都正常,不会有啥问题,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长肠息肉”!
结果,就在乙状结肠处,发现一枚长蒂息肉,大小约1.5×1.5×1.0cm,也就一个小拇指甲大小。过了两天病理结果出来了,绒毛状腺瘤,局灶癌变。
崔先生的个肠镜实在是太及时了,如果再晚半年,后果就不能预料了。而此次切除术,其实和平时切除一个良性息肉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崔先生很迷惑:“不是说肠癌会首先出现大便异常吗?我一切正常,怎么就癌变了呢?”
大便正常,不等于不会有肠癌!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大便正常,也会患肠癌?确实,很多结直肠癌,都会表现大便不正常,比如腹泻或便秘、便血或有脓血便等等。为什么有些肠癌患者大便会正常呢?
首先,在大肠癌的早期,以及其他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几乎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候,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无症状可能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01右半结肠癌
当肠癌生在回盲部和升结肠、肝曲部位,也就是长在右边结肠,因为大便中的水分主要由左半结肠和直肠吸收,所以右半结肠发生问题,病人的大便习惯或性状常常没有太大变化。
02早期肠癌
早期肠癌因为病灶较小,还没有引起大便异常,当然,更没有便血、腹痛、黑便、消瘦、贫血等典型症状。
03平时大便不正常
比如胆囊术后的病人、糖尿病病人等等,这些病人平时大便就不正常,比如次数多、大便稀。
这些人往往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认为大便一直这样啊,很“正常”。而恰恰胆囊切除术后和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得肠癌。
大便正常也会有肠癌,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80-95%的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如果在癌变之前无症状做一次肠镜,就能发现并切掉,它就没有机会癌变了。无论有没有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习惯改变等,及时检查,往往也能排除隐患。我们一般建议,对于一般风险人群,无论男女、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在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检查。为什么非得是40岁呢?
原因在于:95%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而息肉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时间。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是55岁以后,那么55岁-15年=40岁;也就是说,在40岁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仅仅是一枚息肉,切掉并定期复查就不会得肠癌了。以下高危人群需要提前5-10年接受肠镜检查
大肠癌高发地区年龄超过35岁者
有经常性的腹痛、腹泻、肛门疼痛等
家族有肠癌史、胆囊切除、2型糖尿病等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喜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且缺乏运动者
便血、黑便、大便粘液、便秘、排便习惯改变以及大便不成型者
接受过大肠癌或息肉切除手术
长期精神压抑、心情焦虑者
注意: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则不分年龄,立即安排肠镜及相关检查。
(都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