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起血尿吗(糖尿病会引起血小板低吗)
出现血尿的那些原因,你都了解吗?
导读
尿液中有血令人担忧。许多情况下血尿可能无害,但血尿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疾病。肉眼可以看到尿液中有血称为肉眼血尿。医生检查尿液时,显微镜下看到红细胞称为显微镜下血尿。无论哪种血尿,都需要确定出血原因。
症状
由于红细胞的存在,肉眼血尿可能是粉红色、红色或可乐色。产生红色尿液需要很少的血液,而且排尿通常不痛。但是,血凝块通过尿液时可能会很痛苦。
血尿通常没有其他体征或症状。
某些药物(例如泻药番泻苷)和某些食物(包括甜菜、浆果等)会导致尿液变红。由药物、食物或运动引起的尿液颜色变化在几天内会消失。
原因
肾脏或泌尿道的其他部分允许血细胞进入到尿液而导致血尿。原因包括:
尿路感染:当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中繁殖时。症状可能包括持续的小便冲动、疼痛、排尿灼痛以及非常刺鼻的尿液气味。对于某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唯一的迹象可能是显微镜下血尿。
肾脏感染 (肾盂肾炎):当细菌从血液进入肾脏或从输尿管进入到肾脏时,会发生肾脏感染。体征和症状通常与膀胱感染相似,但肾脏感染更可能引起发烧和腰痛。
膀胱结石或肾结石:浓缩尿液中的矿物质有时会在肾脏或膀胱壁上形成晶体。随着时间的延长,晶体会变成小而坚硬的结石。结石通常不会引起疼痛不易发现,除非引起阻塞或被排出时。膀胱或肾结石也可出现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体征和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急、尿频,以及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前列腺炎可出现相同体征和症状。
肾脏疾病:显微镜下血尿是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症状。肾小球肾炎可能是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的一部分,也可单独发生。病毒、链球菌感染、血管疾病(血管炎)和免疫相关疾病(例如IgA 肾病),会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而引发肾小球肾炎。
癌症:肉眼血尿可能是晚期肾癌、膀胱癌或前列腺癌的征兆。而在癌症早期阶段,可能没有任何迹象或症状。
遗传性疾病:镰状细胞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可导致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Alport 综合征亦如是,而且会影响肾脏肾小球的滤膜。
肾损伤:意外或接触类运动对肾脏造成的伤害可能会导致肉眼血尿。
药物:环磷酰胺和青霉素可引起血尿。抗凝剂的使用,例如阿司匹林和血液稀释剂肝素,有时也会引起肉眼血尿。
剧烈运动:很少见,原因不明。
风险因素
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在内的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血尿。以下因素增加了血尿发生风险:
年龄:由于前列腺肥大,许多50岁以上男性偶尔会出现血尿。
近期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的肾脏炎症是儿童肉眼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族史:肾脏疾病或肾结石家族史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尿。
某些药物: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和青霉素等抗生素会增加血尿发生风险。
剧烈运动:长跑运动员较容易出现运动性血尿。
治疗
需要根据导致血尿出现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可能的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清除尿路感染、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药治疗前列腺肥大,使用冲击波疗法分解膀胱结石或肾结石。某些情况下,血尿不需要治疗。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患者日常的6个表现,要重视,这可能是尿毒症的信号
在2020年,中国第6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受糖尿病问题困扰,不是已经确诊糖尿病就是糖尿病前期。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是糖尿病问题的高发人群。
关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话题也是一直被强调,其中糖尿病肾病(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肾病,而且已经成为了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其中年龄、病程、血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就给出了关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和血肌酐。
这样的筛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肾脏的损害,而且也是排除非糖尿病引起的肾病。
糖尿病是一种治疗周期比较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合理用药,还需要按时检测血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长期的高血糖导致的这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如果肾脏病变严重,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引发尿毒症的发生。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的预防糖尿病肾病,并且要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
如果生活中经常出现这6个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地到医院排查,并及时治疗防止尿毒症的发生。
1、排尿量变少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排尿量是和喝水的情况有关的,当喝水正常的情况下,发现在排尿的时候不仅次数减少,而且尿量也逐渐减少时就要注意是不是肾脏出现了问题。
2、排尿颜色的变化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是淡黄色,当然偶尔也会因为缺少使尿液的颜色变得深一些,但是也还算是正常的颜色。
如果在排尿时发现尿液颜色变红,那就是说明身体排出的是血尿,这是肾脏病变的一个重要信号,糖尿病患者只要发现血尿应立即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肾脏功能检查,如果是正常人突然出现血尿也可以考虑是否是因为感染、结石或者是肿瘤等原因引起。
在取尿检查时为了避免误差女性应该避免在月经期取尿,或者要注意是否有痔疮出血的情况。
3、尿味伴有腥臭味
当肾脏发生病变时,排出来的尿液味道也会发生改变,如出现感染的情况下尿液就会伴有很难闻的腥臭味。
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过高时,尿液和呼吸的气味都是烂苹果味。
4、尿液中有泡沫
糖尿病患者在排尿时,会发现尿液中有很多细小的泡沫,而且这些泡沫会久久地不能散开,那就要注意肾脏的病变了。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泡沫的原因是蛋白尿导致,是因为肾脏的滤过功能变弱所以尿蛋白漏到尿液中才形成泡沫。
5、夜尿频繁增多
一般正常人夜间排尿不会超过2次,但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白天排尿不多,但是夜间却频繁起夜排尿,就要关注肾脏的健康了,防止尿毒症的发生。
6、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也是可以作为筛查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由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相同,所以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严重时几乎所有病例都合并有视网膜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以上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医,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可以发现早期的肾损害,能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成为尿毒症。
而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金标准是肾活检,在没有任何禁忌症的情况下通过肾活检来确诊糖尿病肾病以及排除非糖尿病肾病。
当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则应该以控制血糖、血压以及减少蛋白尿等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纠正代谢紊乱、治疗肾功能损害出现的并发症和采用透析治疗。
- 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糖化血蛋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不超过7%。
- 控制血压:合理的降压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18岁以上的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控制血脂:对于维持良好的血脂指标是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所以建议低密度脂蛋白应该维持在1.8mmol。
日常生活调理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1、低盐低脂饮食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以及尿蛋白的发生,从而增加终末期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建议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但是也不能少于3克。如果有高钾血症的患者还要注意限制钾离子的摄入,如钾盐、含钾高的蔬菜水果等等。
对于糖尿病人饮食要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在膳食中要尽量提高欧米伽3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鱼肉等。
2、坚持运动锻炼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周至少要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150分钟。
可以分次进行,但是每次最少30分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高危人群,应减少运动量。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罗医生健康说
本文由【罗医生健康说】原创,作者为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会员、健康科普作家,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或者私信与我交流,非常感谢!#健康明星计划##人人关注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