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医好吗(得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并非终身疾病,其实有可能逆转!逆转的机制以及策略如何?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疾病,一旦得上了,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因此,降糖药也一直都不能停......
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糖尿病治疗手段的增多、治疗理念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都意识到以前的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糖尿病是有希望被逆转的,并且逆转糖尿病的曙光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其实还并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糖尿病逆转标准。
不过,自2000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组织以及专家都意识到,我们需要定义出究竟什么样的情况算是糖尿病逆转,并且大家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一定义。
比较早一点的是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一起提出过一个糖尿病逆转的定义。具体就是:在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至少2个月以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仍然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6.5%。
但似乎医学专家们随后在实践当中发现,这一标准可能过于宽松了。
所以到2009年的时候,ADA又重新组织专家提出了一份关于糖尿病逆转定义的专家联合声明。其中,将糖尿病逆转给进一步区分为“部分逆转”以及“完全逆转”这两种情况:
部分逆转指的是: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仍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而完全逆转则需要达到:停用降血糖药物至少1年以后,空腹血糖水平降至5.6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
一旦完全逆转的时间维持超过5年,则可以进一步被认定为实现了“长期逆转”!
不过,似乎这一版的定义也没有被广泛采纳,应该有不少医生都认为这一版本的标准太过于严苛,很少有患者能够达到。
在2014年的时候,有一项纳入了十几万糖尿病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就发现,经过7年随访,达到部分逆转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只有1.5%,而达到完全逆转的患者比例甚至仅为0.14%。
所以,到2019年的时候,英国糖尿病学会的专家就建议,应该将糖尿病逆转的标准给放宽为:停用降糖药6个月以上,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内并且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即可。
尽管,看上去似乎这个定义在不停地变来变去,医生们至今都并没有搞清楚到底正确的标准在哪里。
不过,大家也应该从中发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医学专家们都普遍认同糖尿病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是有可能停药的,并且在停药一段时间以后血糖仍然有希望维持在较低水平。
而并不像以往很多人所以为的,得了糖尿病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不停地恶化,而治疗只不过起到延缓的效果。
那么,到底为什么经过治疗以后,糖尿病可以逆转呢?这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糖尿病为什么有可能“被逆转”?在我们人体当中,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可以说,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
所谓“相对不足”,大家可以理解为:分泌出来的胰岛素数量本身是正常甚至是过量的,但是,身体对于胰岛素的反应力下降了、不敏感了。因此,哪怕有不少甚至很多的胰岛素,但血糖仍然降不下去。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常见于很多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尚好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而所谓“绝对不足”,则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退了,胰岛素的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了血糖升高。
事实上,当“胰岛素抵抗”出现以后,如果不给与任何的干预,那么,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逐渐被“拖垮”,就几乎变得不可避免。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正常的时候,胰岛素抵抗会迫使胰岛β细胞每次都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就会因为“疲劳”、“受累”而渐渐出现功能退化。
此外,胰岛素本身的属性也会加速这一变化。胰岛素降血糖的路径之一是让血糖转变为脂肪并沉积于我们的内脏当中,尤其是肝脏里的脂肪增多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效应;而肝脏还会把额外的脂肪往胰腺里“输送”,这一过程则会加快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
所以,要想让糖尿病实现逆转,关键就是要在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尚未被“拖垮”以前,就阻断掉由“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恶性循环。机制主要有两点:
第一, 是要想办法改善胰岛素抵抗;
第二, 则是要及时地把血糖给控制稳定,减少血糖波动对于胰岛β细胞的刺激。
要避免让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应该将它们给“保护”起来。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做呢?
逆转糖尿病 哪三大策略?策略一就是要及早地进行干预。
有专家提出,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那么,血糖恢复正常的概率是最高的。
而哪怕已经确诊了糖尿病,理论上也是病程越短,逆转的概率越高;当前胰岛素分泌功能越好,逆转的希望越大。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不断拖延,而应该果断地立刻开始干预与治疗!干预与治疗并不等用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事实上,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是首先从饮食调节与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开始做起!
策略二是要把体重给控制下来。
可以确认的一点是,糖尿病的持续逆转与维持减重有密切关联。
而也有专家提出,体重指数BMI大于25kg/m2是糖尿病逆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换句话说就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相反比体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逆转的概率更高,但前提是必须要把体重给减下来。
减重主要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减少内脏脂肪则不仅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帮助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所以,减重的目标不仅是让体重指数下降,还必须要把腰围给控制好。因为,腰围是主要反映内脏脂肪情况的一个常用指标。
策略三是强化降血糖的药物治疗。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本质就是借助药物把血糖给控制好。
在常用降糖药当中,有研究提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如吡格列酮,在逆转糖尿病方面效果不错。
当然,如今可供选择的降糖药越来越多,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也给糖尿病逆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对于有一部分确诊时血糖水平就很高的患者而言,早期强化的胰岛素治疗是有助于糖尿病逆转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会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这其实是帮助胰岛β细胞恢复功能。
最后再跟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并不是完全没有逆转机会的。
如果您希望增加自己逆转糖尿病的概率,那么,请务必在发现血糖问题以后尽早开始干预,而干预的关键就是要控制体重并强化降糖。
糖尿病真的能逆转吗?什么情况下可以逆转?
90%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它是个长期慢性病,无法治愈,必须终生服药控制血糖。但是,不少人确诊后,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些偏方、秘方来治疗,以求摆脱每天服药的“痛苦”。最终,这些患者要不觅而不得,要不上当受骗,甚至贻误治疗,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并发症。
那么,2型糖尿病真的无法逆转吗?网上一些真实的逆转例子又是怎么来的?
糖尿病前期是关键所谓糖尿病,就是血里面的糖浓度太高,当我们吃下碳水化合物,就会被消化为最简单的葡萄糖分子,吸收入血液,作为身体的燃料。但要知道,血液并非这些燃料燃烧的地方,所有葡萄糖都必须进入身体各处的细胞,例如肌肉、内脏,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才能把葡萄糖转变成能量,而把葡萄糖推入细胞的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脏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结果就是糖分进入不了细胞,血糖就会升高。
糖尿病发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到达糖尿病之前,有一个前期阶段,这个阶段可以长达5年、10年甚至以上,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是2001年由糖尿病专家提出的概念,用来替代“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这两个专业医学名词,旨在让公众引起足够重视。
在糖尿病前期,由于患者摄入糖分超标,或者胰岛素效果会比正常差,所以B细胞就必须加班加点工作,以分泌更多胰岛素让糖分进入细胞,才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这个阶段血糖看似正常,但其实每次进食,胰脏都要加倍努力工作,久而久之,B细胞长期过劳,部分细胞“累死”,也就不再分泌胰岛素,血糖无法受控,就变成了真正的糖尿病。
主流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基本上都是不能逆转的,只能终身服药控制血糖,因为大量B细胞已经死亡,或者永久失去功能,剩下的分泌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所谓的逆转,关键就在于糖尿病前期。
什么样的糖尿病能被逆转?在糖尿病前期,大部分B细胞还没有消亡,它们只是太累,才偶尔控制不住血糖。这个时候,如果能控制饮食、减少食量、少吃甜食、减肥、多运动,让细胞好好休息,恢复活性,就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到来,甚至逆转这个过程。
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非常漫长,虽然没有不适感觉,但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发现。一是验空腹血糖,在5.6到6.9毫摩尔每升时就要小心;二是进行糖耐量试验,也就是在空腹的时候先抽一次血,然后再喝一定分量的糖水,一段时间再抽血看看血糖升高了多少,如果在7.8到11毫摩尔每升之间,也说明是糖尿病前期;三是查糖化血红蛋白,它反映的是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水平,如果在5.7%到6.4%之间,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前期。查出后,抓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有机会逆转的。
还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糖尿病患者病情不重,通过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后面能不吃降糖药而控制血糖。另一种则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模拟身体自然的胰岛素分泌,让外源性胰岛素接管身体自己分泌的胰岛素,让“没有死透”的B细胞充分休息,尽可能恢复功能,最后重新控制血糖。
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是已确诊的糖尿病,但这些患者通常都是血糖偶尔超标达到了糖尿病的标准,但糖化血红蛋白没超标,说明大部分时间血糖不高,或者患病时间还不到三个月,B细胞还有救,其实和上面说的糖尿病前期非常接近。但是,临床上能在这么早期发现糖尿病的人并不多。
因此,糖尿病能不能逆转,最终是看发现得够不够早,能不能在B细胞大面积死亡之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挽救足够多的细胞。多数糖尿病患者,发现时大部分B细胞已经消亡,目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正方还是偏方,都是无法逆转的。不过,正在研究中的干细胞疗法,日后或许能改变这一状况,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必须掌握的饮食原则确诊糖尿病后,医生都会嘱咐控制糖的摄入量,内容很多,而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的碳水化合物,其实就是指糖,它的分子结构往往是一个六边形的环,葡萄糖是单糖,由一个糖分子组成,蔗糖也就是俗称的砂糖、片糖,由2个糖分子组成,通常是一个葡萄糖加一个果糖。单糖能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甜味的感觉,也最容易被小肠吸收。双糖也很容易被消化酶“剪”成单糖,因此单、双糖都很容易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除了单双糖,还有多糖,就是多于2个糖分子组成的糖,通常就是指淀粉。它们通常会连成一条长链,并且像树枝那样有许多分枝,因此分子结构比单双糖大得多。由于分子结构很大,身体需要很多酶慢慢将单糖分子“剪”出来,消化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血糖不会升得那么急。
膳食纤维素也属于多糖,不同的是,它的糖分子结合得十分牢固,胃酸和消化酶也不能将之分解,到达大肠后,里面的细菌才能将其稍微分解。
所以,如果有糖尿病,一定要避免单糖和双糖的甜食,淀粉质要适当吃,纤维素可以多吃,而富含纤维素的淀粉,例如糙米、红米、全麦包等,升糖速度慢,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选择。
四类食物要避免现在市面上的食物琳琅满目,非常好吃,但不会告诉你哪些是单糖哪些是双糖,很容易让人忽略其中的成分,以下四类食品糖尿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高糖食物。包括饼干、爆米花、蛋糕、雪糕、果汁、含糖饮料、蜜饯、果干等加工精制食物,都会加入大量单糖或双糖。糖尿病患者除非发生低血糖,否则其他时间千万别碰。
高油脂食物。包括薯条、炸鸡、披萨、肉松、粽子、月饼、汤圆、烧饼、千层饼、沙拉酱等,都是高油脂食物。虽然不怎么升血糖,却会导致肥胖,导致胰岛素不敏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高盐食物。盐分进入血液后,会增加渗透压,导致血压上升,进而抑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所以很多糖友发现,在外面餐厅吃完饭后,即使吃得不多,血糖都特别容易升高,就是因为菜品添加了过量的盐、味精等调味料。盐也会刺激身体分泌饥饿素,让人想吃更多东西,高盐食物包括咸菜、泡菜、罐头、腌制品等,而面线、吐司、火锅汤、甜食、酱料则是隐性高盐食品。
隐藏的淀粉。例如勾芡就是高升血糖指数食物,消化速度是白米饭的3倍以上,还有肉羹、蚵仔煎、酸辣汤、烧仙草都属于这类。另外,很多人以为五谷杂粮粉是五谷杂粮磨出来的,也会含有很多膳食纤维,但其实,食物磨得越细碎,泡水加热后就越糊化,升糖指数就越高,就如同粥比饭更容易升血糖一样,必须注意。
超一亿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多少算控制住了?需要吃药吗?
在完全正常的血糖状态与糖尿病阶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血糖超标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事实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数量非常庞大,远超糖尿病的确诊患者。2007-2008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5%,约1.48亿人。而如今,这一数字应该还在不断地扩大。
不过,关于“糖尿病前期”,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一直都没有搞清楚:
第一,它的诊断标准到底“在哪里”?
第二,怎样算是把糖尿病前期给“控制住”了?是必须让血糖回归正常吗?
第三,需不需要吃降糖药治疗?
医学上,糖尿病前期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空腹血糖超标,但餐后血糖正常,这种情况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第二,餐后血糖超标,但空腹血糖正常,这种情况被称为“糖耐量受损”;
第三,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同时超标,这则属于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同时也有“糖耐量受损”的情况。
不过,关于糖尿病前期的具体诊断标准,网络上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
比方说,在有的版本当中,空腹血糖水平在5.6-6.9mmol/L之间,就算是“空腹血糖受损”;而在其他的版本当中,空腹血糖水平在6.1-6.9mmol/L之间,才算是“空腹血糖受损”。
再比如,有的版本当中,提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5.7%-6.4%之间,可以定义为“糖尿病前期”;而在另一些版本当中,则没有提到要看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
客观来说,上面的这些说法都有其学术上的来源,有一些说法是其他国家正在使用的诊断标准。但在这里,我们应该统一一下,以我国主流的医学指南来作为参考!
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目前最新、也最为权威的一份医学指导文件。其中,对糖代谢状态的分类,依然延用的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标准:
其中,“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值≥6.1mmol/L,但<7.0mmol/L;
“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标准则是:口服葡萄糖以后“2h血糖值”≥7.8mmol/L,但<11.1mmol/L。
在这个标准当中,没有特别提及“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不过,假如您在体检当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处于5.7%-6.4%之间,那么,建议您应该多关注一下自己的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值。
控制目标 究竟是什么?说到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控制目标,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说:那当然是要让血糖恢复正常才行!
不过,有一些糖尿病前期人群,明明控制了饮食、还加强了运动锻炼,但血糖就是回不到正常。因此,他们会非常沮丧,觉得这个病很难治,又或是自己控制失败了。
虽说,让血糖回到完全正常,那是最好!不过,血糖无法回到正常也并不意味着治疗就失败了!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就提出:糖尿病前期的控制目标是:能够把血糖逆转为正常就最好;但假如难以逆转,那么,维持在糖尿病前期状态,使其不进展到糖尿病阶段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每年大约只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会进展为糖尿病,而也有一些糖尿病前期人群一直都没有进展到糖尿病阶段。
医学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以后,应该每6个月做一次评估,主要的控制目标有两个:
第一,如果属于超重或肥胖体型,那么,要看体重指数BMI有没有降到24kg/m2以内;又或者体重有没有减少5%以上;
第二,就是看空腹以及餐后血糖水平,有没有回到正常。即便没有完全回到正常,但只要不比之前的血糖水平更糟,那么,也算是病情没有继续进展!
所以,实在无法让血糖完全恢复正常的朋友们,也不要灰心,只要血糖情况没有继续恶化,那么,就还不算控制失败!
需不需要 降糖药?糖尿病前期还有一个让人比较纠结的问题,这就是需不需要吃降糖药来治疗?
事实上,从医学原则上来说,糖尿病前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并非药物,而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
其核心是让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把体重给减下去,只要体重下去了,血糖水平往往可以明显改善。
而让体重降下去的具体手段则是:饮食上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简言之就是适当节食;同时,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肪的均衡膳食模式;还有就是,每天应该开展30分钟以上的中等 强度运动锻炼。
基于上述这些理念,多数医生包括很多医学专家都不会主动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使用降糖药来进行治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前期人群就一定不能使用降糖药!
很多时候,真正能够长期坚持做到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的人群属于少数,而可以仅凭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让血糖逆转的则更少。
因此,《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就专门指出:对于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无法控制住血糖,又或者不能严格执行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是可以使用降糖药的。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降糖药都适合糖尿病前期人群使用!
专家共识特别强调了: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当中长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比较充分,并且,它们均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二甲双胍一般主要用于降低空腹血糖,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而阿卡波糖则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与此同时,这两种药物都还有减轻体重的效果。
简单来说,医学专家共识不仅指出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使用降糖药,并且,它还告诉我们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是比较合适的药物。
这里,大家也不要担心,糖尿病前期人群并不需要一直吃降糖药。一般,等血糖恢复正常、体重达标并且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可以逐步“跟上来”以后,是完全可以考虑停药的。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2,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年5月 第36卷 第5期
#健康真知笔记#